明朝放弃河套地区背后存在着哪些原因?

如题所述

没人就没有大规模修建水利设施等基础建设的能力,也就没有钱粮草料的产出,朝廷的行政成本入不敷出也就不会有州县的设置,把明代山西外长城以外区域全部划做“河套地区”的话,这一地区的只有河套东偏的东胜、丰州二州,云内、平地、宣宁三县,并在洪武四年、洪武五年全部废除。

此后这里就是空白一片,唯在洪武七年、八年分别设立了安置内附蒙古部族的察罕脑儿卫和官山卫,但是官山卫仅设立十三个月,其指挥使乃儿不花就叛走沙漠了,而有论文考证认为,察罕脑儿卫应该是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缘今陕西靖边县北与内蒙交界处的白城子遗址也就是元朝旧察罕脑儿城,也就是说,从洪武五年废丰州等州县,到洪武二十六年再次在河套设卫,这期间二十多年,此地就没有任何州县卫所的设置!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明太祖在山西太原、平阳二府,潞、泽、沁、辽等州大规模籍民签军,准备“东胜立五卫,大同在城立五卫,大同迤东立六卫”,次年的二十六年二月,置大同后,东胜左、右,阳和、天城、怀安,万全左、右,宣府左、右,高山,镇朔、定边,玉林,云川,镇虏,宣德十七卫。如果以山西外长城为界线,那么这十七卫设在边外的,就是东胜左、右,玉林,云川,镇虏,宣德六卫。

至洪武三十一年,山西行都司地区一共有卫20,护卫6,屯卫6,守御千户所1,羁縻千户所5,但是很明显,今天的长城一线以外,却只有六个卫、一个屯卫。

按明朝一个卫5600人算,即便这些卫都是满编,也不过才四万人不到,前面说了,即便是这七个卫,也都是从山西太原府以南的地方签来的。

实际上,如果明朝按现在这个布局走下去,那此地无疑就是第二个宁夏,形成了以卫所为主体的军管区,类似于辽东都司、陕西行都司,那放弃河套这个罪名,自然也就没有了。

但洪武三十一年之后发生的一件大事,葬送了这一趋势。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把河北山东刚刚恢复不久的社会打成了齑粉,千里无人区再次出现,而不久之后明朝迁都北平,北平地区的卫戍力量急剧增加,从北平府在城十二卫、在外七卫三所五屯,永平府二卫迅速扩充到近百个,遍布顺天、永平、真定、保定周边。那这么多的卫所,除了京卫和亲军卫是从南京搬来,其他的要么就去签军,可国家刚刚打完大仗,河北山东无人可签,于是只能从其他地方迁入——具体来说,是山后的北平行都司及开平诸卫,以及山西的山西行都司。

这是洪武三十一年的北平周边:


洪武三十一年的北平周边,在城十二卫,在外七卫三所五屯,永平府二卫,保定一所,真定一卫,北平行都司一所十九卫。

然而等明朝迁都之后,就变成了这样:


注意,这还没算在北京城内的几十个亲军卫、上直卫,而且有一部分卫在宣德之后又迁回大同。

这些卫,除了诸如河间卫、天津卫等新设的之外,其他的绝大部分是从其他地方迁过来,比如那些叫营州、兴州的,都是从大宁迁过来的。

而山西行都司的1所20卫6护6屯,也遭到了大规模迁徙。东胜左、右,云川,玉林,高山,镇朔,镇虏,定边,宣府左、右,万全左、右十二卫全部迁往北京周边,连同未迁动的怀安卫,一共十三卫,打包整体划入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卫所。而建文帝削藩废代王的时候废了大同三护五屯,永乐迁谷王去长沙的时候挪走了宣府三护,孤悬东胜的安东中屯卫则内迁朔州,虽然永乐时期又恢复了代王藩封,但是此时的山西行都司虚弱之极,不仅长城外的卫所全部丢失,连同内地边防也捉襟见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