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意义

如题所述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文化的辐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春节的意义已经超过中国范畴,而具有世界影响。

春节不是中国独有的节日,汉字文化圈国家中受汉文化影响过农历春节并有法定假期的包括越南、印尼、朝鲜、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越南人把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办年货准备过年。除夕夜,越南人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欢聚一堂,吃顿团圆饭。、

新加坡的华人家庭每年都会聚在一起做年糕。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边做着各种各样的糕点,一边话着家常,其乐融融。

各国的“年节”

周边国家一直受我国文化的影响。在韩国、朝鲜和越南,农历新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朝鲜半岛,农历新年被称为“年节”或“旧正”,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越南农历新年假期从除夕至正月初三,加上周六日换休,共6天。 

一些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国家也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假日。在新加坡,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公共假期。马来西亚华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政府将正月初一和初二定为法定假日。华人众多的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03年和2004年分别将农历新年定为全国公共节日,但菲律宾不放假。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春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01

1、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了五千年之久,在五千年历程中的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由此可见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人民的成长心路以及更新迭代的中华文化。在春节这一节日蕴含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纳福祈年。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现在人们张灯结彩写春联,剪窗花无一不流露着人民的智慧结晶。

2、春节代表的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美好祝愿。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过春节就意味着旧的一年即将成为过去,人们在这一年经历的种种不如意也好美好圆满也罢都会不复存在,人们在春节期间阖家团圆辞旧迎新,许愿新的一年兴旺发达,团圆平安。春节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3、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时候、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的精神支撑。

       劳累了一整年,人总会累,春节也就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了,它也就成为了我们表达和释放情感的时候,过春节人们不用再为了生计奔波忙碌可以一家人好好坐在一起,吃饺子,看春晚,一家人打牌,聊天。这也就成为了我们的精神支撑。

第2个回答  2022-02-06

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团聚亲人,收获喜悦,在新年中许下我们的期待和深深的祝愿。下面分享一下我对于春节意义的理解。

春节的由来

春节又叫做过年。过年是由古代的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演变而来的。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他的名字叫“年”;他常年住在海底,每过365天就会出来吃人,人们害怕被叫年的怪兽给吃掉了,所以在怪兽出现的这一天叫作过年关。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年除夕,人们都会通过贴红色的对联、燃放爆竹、点燃烛火来驱赶“年”兽。这就是过年,即现在的春节的由来。

古时春节的意义:驱鬼祛邪

古时候的春节主要是进行驱鬼祛邪,祈求家人的平安。那时候,人们的普遍做法是:贴红纸、放鞭炮以及给一些压岁钱、贴春联等。

    贴红纸、放鞭炮:古时候会在春节这一天贴红纸、放鞭炮。贴红纸是因为古时的人们了解到一些邪祟,它们害怕红色。放鞭炮是想通过鞭炮的响声把一些邪祟给吓走。

    压岁钱 [压祟钱]:古时候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也会给小孩子们“压岁钱”,但是古时候给的“压岁钱”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压岁钱有些不同。古时候的“压祟钱”主要是用来镇压一些邪祟,让他们远离孩子,还是有一种驱邪保平安的意味。

    春联:在古时候,人们在春节的这一天也会贴春联,不过古时候的春联是用一对桃木做的护符,并不是我们现在这样写着新年祝福话语的春联。古时的贴春联也是起到一种保护作用。

现在春节的意义:

1、阖家团圆 [春运、年夜饭]:现在的春节无法忽略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阖家团圆了。在临近过年的时间段里,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都会尽量在过年之前赶回家。俗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更是表达了一种我们大家对过年家人团圆的一种深切的愿望。然而每年的春运就是在外工作者回家的一大壮观迁徙现象。每年春运时,在各个车站都出现人流涌动的景象,人们各自抱着对回家的期待,忘记了工作和旅途中的辛苦,只有一腔回家的热血。这或许就是春节春运它存在的意义。

年夜饭也是值得一提的家庭交流活动。年夜饭上吃的食物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陪我们在饭桌上吃饭的亲人。现在我们还聚在一块儿,享受当下的美食,春节此刻有了意义;一家人的团圆,是一种情感的融合,更是一种血脉的联结。

2、给生活按下暂停键 [放松自己、做一个快乐的小孩]:

不论你处在学生时代还是处在工作状态,在春节中,你都可以给自己放个假。可以理所应当地放松自己。你可以选择逃避现实的压力,回归田园的本真;做你自己,做能够使自己开心的事情;有理所应当的理由和借口去远离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我们是时候给自己忙碌的生活按下一个暂停键了,而春节就是我们所有人都认同的一个契机。反观我们对待自己的生活,好像都是忙忙碌碌,粗糙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多数。我们变得很少去关注自己的内心,让它被一些金钱和名誉蒙上了灰尘,不是在追逐,就是在追逐的路上。而春节就是我们劳逸结合的方式,在这个意义重大的时刻,我们可以尽情的享受生活。做一个小孩儿,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说出自己的需求,享受这美好的春节时光;春节,解放了我们的内心世界,专注生活,也享受生活。

3、收获幸福感:

是的,没错。春节真的很快乐!!!在春节中,不仅能收到压岁钱,啊喂,是压岁钱呀!!!money+1+1,而且就算你什么都不做,每天睡懒觉,也没有人会斥责你!!!不会没有受到责骂,可以肆无忌惮的作作作[当然不推荐呀]。更深层次的幸福感,当然是过年时交流的气氛呀。

    街坊邻居的问候:过年时当然少不了大爷大妈的问候,那都是从小看着我们长大的邻居呀,胜似半个亲人,时不时来一句突然的关心,真的是暖了暖了。碰见街坊邻居就聊两句家常,一股子亲切感油然而生,真的very nice。

    孩童叽叽喳喳的吵闹:过年热闹的氛围,一大半都是一帮小孩子带起来的。说实话,过年中个人的存在感真的是蹭蹭的往上涨,各式各样的小朋友真的是太可爱了,但是也太能造作了,一会儿的工夫就发动了好几场战争。看着他们争宠真的是太开心了,还可以光明正大的挑选他们拜年得到的年货,肆无忌惮的吃小朋友们的东西,还可以反复捉弄小朋友,very nice。我的今日份快乐被他们承包了。

    夜晚灯火下的家常闲谈:过年最温馨的时刻莫过于大家围坐在一块儿听着七七八八的人在唠家常了。真的又温馨又充满着幸福感!!!不知道为什么,当很多人聚在一块儿时,听着他们唠着家常,感觉她们说的每个话题都那么的有趣,全神贯注的倾听着她们讲话内容,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都静止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或许是一年中最温情也最动人的时刻。果然,群居是人的天性,顺应天性,会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4、保留生活仪式感,许下新年的希望和祝愿:

春节这个重大的节日,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应当保留着生活的仪式感。当然,春节的仪式感也是万不能少的;吃饺子、贴对联、放烟花、守岁,这些都是我们对春节仪式的尊重,也是在提醒自己,生活也需要仪式感,仪式感是我们出发前行的动力。新的一年,在节日氛围的加持下,我们许下新年的愿望,在新的一年中播下希望的种子,休息之后,再次出发远行。春节是我们的暂住地,也是我们对新的生活交代的一份新的规划表。

5、总结、庆祝新年丰收感:

在春节期间你会发现很多的财政大臣,财政大臣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回顾自己一年之中的收获,分析他们一整年的收成。春节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他们庆祝自己这一年丰收之节的喜庆日子。在春节中,他们可以好好地犒劳辛苦一整年的自己,他们不仅能够享受到丰收的喜悦,也可以收获与他们劳动相匹配的money。

春节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大概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坐在一起,过一个舒适温馨的节日。我们仍然能够保持一颗闲心,还是那么热爱身边的人和事,被那些普通而又平凡的小事所吸引。虽然忙碌,在外奔波,但是还是会对新的一切充满希望,保持生活的仪式感,对春节仍然保持一份热烈的追逐。

第3个回答  2022-02-06

春节的意义是什么?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年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耍龙、游神、押舟、年例、逛庙会、逛花街、赏灯、烧烟花,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灵、祖先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春节期间贴春联、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



春节前夕要做什么事?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以及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都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民间称做““扫尘日”。年二十八、二十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茶、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据说这一习俗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联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贴法也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民间称做

“扫尘日”。二十八、二十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茶、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据说一习俗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2-03

春节的意义在于和谐、平安、团圆。春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大家都知道,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和美好愿望,而且还意味着辞旧迎新,是亿万人情感的聚合。

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虽然所有的中国人都过春节,但因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

我们春节的习俗被编成了一首儿歌,小时候背的滚瓜烂熟,然后每天就抢着提醒妈妈该干什么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这些文化习俗,让我们拥有仪式感。因为仪式,所以郑重。因为郑重,所以神圣。因为神圣,所以难忘。这也是为什么我记忆中的小时候的春节那么美好。

这些文化习俗,让我们把文化传承。假如没有春节,这些习俗所蕴含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会逐渐被人遗忘,春联、窗花、年夜饭等等。现代社会越来越讲究高效、快节奏,但是并不以代表我们不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慢生活。作为岁首的春节在中国主体民族中传承了两千多年,现在许多少数民族也过春节,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它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春节带给人们欢乐与温暖。不论什么样的家庭,春节都是小孩子们最期待的节日。一是因为有一个长长的假期,不用上课,二是因为可以吃许多好吃的,见到许久不见的小伙伴。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所以平常就不会经常吃到大鱼大肉,而在春节,父母就会准备许多好吃的来招待亲戚,所以我就可以跟着“蹭几口“。春节可以一直一直穿干净的新衣服,每天除了吃就是玩,别提有多开心了。

除夕夜晚上,吃完年夜饭,家长就会带我们小孩来到广场等待烟花秀的开始。我们小孩还可以免费得到两根烟花棒,好多人挤在一起,看着烟花从湖的对面升到空中、绽放、消失、又绽放、又消失……天空被这些烟花映得五颜六色的,绚丽缤纷,就好像在白天一样。而湖面也被照亮了,天空和湖面相呼应,很是漂亮。更让人感到幸福的是,有许多许多人在一同欣赏这美景,即使人们并不相识,零点时还是会互相祝福,互相说新年快乐,让人感到很温暖。烟花秀结束,我们小孩就开始嚷着要点燃手中的烟花棒,我一般不舍得一下子点完,就像有好吃的总喜欢一点一点吃完一样,我看着其他小朋友甩着手中的烟花棒,笑着,跑着,就像流星穿梭在人间一样,简直是人间仙境,热闹极了,也好看极了。

春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意味着团圆。一年一度的春运,如同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载满了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我的爸爸也是那众多游子中的一员,小时候,爸爸为了养家糊口,就跑去外地打工,每年能见到的时候也就只有春节了。小孩子嘛,见了许久不见的人总是会有些认生的,我也不例外,听妈妈说,爸爸每次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抱我,可我总是不识趣的又吵又闹。春节几天的假期,爸爸就一直陪我玩,就在我们建立深厚的“革命友谊”的时候,爸爸又该走了,我哭着闹着求爸爸别走,爸爸头也不回的走了,所以当时就跟妈妈说以后不要理爸爸了。后来大一些了,也理解了爸爸的苦衷,也开始和爸爸一样期盼着春节的到来,期待着见到彼此。

“一年不赶,赶三十晚”,对于漂泊异乡的人来说,回家的路虽然拥挤、漫长,可人们返乡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痛苦并快乐着。回家的感觉真好。那里有妻儿老母、兄弟姐妹,还有祖先的墓碑、熟悉的乡土。一旦回到家,在亲情的笼罩中,路上的辛劳与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人们回家不仅仅是一次亲情的聚会,一次礼物的馈赠,重要而深刻的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这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过年正是团圆的时候,年夜饭的香味飘荡在大街小巷,在空气中酝酿,伴着全家男女老少的欢声笑语,幻化成空中绽放的朵朵绚烂的烟花,也让年三十的夜热闹起来。虽然疫情当前,有的游子为了疫情不再扩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不能在除夕之夜与家人相聚,但他们相信:“等春暖花开,再和家人一起团圆。”“云上”守岁、云拜年让团圆有了可能,他们通过打视频看见了彼此,虽然远在他乡,却好似近在咫尺。

春节,是一年轮回的起始,一年轮回的结束。过完春节,就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在春节里,我们会对过去一年进行总结,对未来新的一年进行规划、展望。春节存在的意义,大概就是告诉我们,不管过去的一年里是好是坏,不管我们经历了什么,当我们站在年尾,走到年底时,我们都该放下和释怀。翻过旧的序言,新的篇章才能如约而至。

在最寒冷的日子,启动春节这个最红火的节日,一片喜庆、一派祥和,过去一年里的所有不快就会消失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人们做好了迎接春节的准备,千门万户都在门上贴了对联,贴了“福”字,通过对春节的迎接,人们会逐渐忘记过去一年里的烦恼,把春节当做一个新的开始。春节让人们有机会停下来,在这个关键节点中思考过去一年的错误,开始总结,以期待新的一年能做的更好,开始对新的一年有了美好的期望,也就有了动力。因此在过完春节重新回到职场时,往往是干劲十足。

直到现在,我还是很期待春节,虽然很多人说没有“年味儿”,但我还是觉得春节的意义非凡,是我们中国人不可或缺的节日。春节是中华民族大地上每个家庭最重要的时刻,人们对这一时点的幸福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快节奏生活的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春节这样阖家团圆的温馨节日,以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满足我们精神慰藉的需要,享受家庭的和睦,享受亲情的温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