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服装形制有哪些?

如题所述

唐朝服饰有公服、圆领袍、半臂、衫裙、帔等,装饰有幞头、巾子、鹖冠、革带等,布料有蜀锦、绫、罗、夏布等。
宫廷服饰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
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律”,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
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
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
天子服饰
按照服装的穿着场合,唐朝天子的服装可以分为礼服和常服。
其中,唐朝天子服装,又可以做如下分类:
冕服: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统称六冕。
冠服:通天冠、翼善冠(李世民自己发明的)
弁服:武弁、弁服(这里指皮制的弁服)
帻服:黑介帻、平巾帻
帽服:白纱帽
大裘冕,是天子服饰中规格最高、最为庄重的一款衣服,只在天子祭拜天神、地神的时候穿。“大裘冕”,顾名思义,就是身穿“大裘”,头戴“冕”。
《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大裘冕,无旒,广八寸,长一尺六寸,玄裘纁里,已下广狭准此。金饰,玉簪导,以组为缨,色如其绶。裘以黑羔皮为之,玄领、褾、襟缘。朱裳,白纱中单,皁领,青褾、襈、裾、革带,玉钩、暐,大带,素带朱里,绀其外,上以朱,下以绿,纽用组也。蔽漆随裳。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六彩,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一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祀天神地祇则服之。”
大裘冕因为不是很实用,很快就被废置了,虽然令文上依旧保留,但实际上,唐朝皇帝很少穿着。唐朝的衣服令在唐初开始制定,武德四年实施(公元621年),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大裘冕被废,时隔仅短短的35年。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35年显得太过匆匆,虽然大裘冕依周礼、遵古制、质古朴,但因其不够实用、不够美观而被废,取而代之的便是华丽丽的衮冕。
衮冕,在皇上众多礼服里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大裘冕。诸祭祀及庙(各种祭祀和祭拜宗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庆功宴)、践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礼)、纳后(册封皇后)、若元日受朝(农历正月初一大朝会),的时候穿着。显庆元年,李治同志听取了长孙无忌的建议,修改礼令,废大裘冕,改穿衮冕,自此之后,祭天地的时候,皇上也是穿衮冕的。
据《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衮冕,金饰,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导。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领为升龙,织成为之也。各为六等,龙、山以下,每章一行,十二。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黻。绣龙、山、火三章,余同上。革带、大带、剑、佩、绶与上同。舄加金饰。诸祭祀及庙、遣上将、征还、饮至、践阼、加元服、纳后、若元日受朝,则服之。”
衮冕,冕上用金饰,垂白玉珠串十二旒(请注意,衮冕服的冕上是有旒的),以组为缨,颜色跟绶带的颜色一样(黑色),黄绵所制的小球。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导以玉簪。黑衣,浅红色的裳,十二章纹,上衣有八章: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裙子上绣有四种章纹:藻、粉米、黼、黻;衣服的袖口、衣领都绣以升龙的章纹。(十二章纹中,日、月、星分别绘制在衣服的左、右肩和后衣领下,寓意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十二章纹中,龙、山及其之后的章纹,每种一行,一行十二个。内穿白纱中单,黼领(黼,十二章纹的一种,黑白相间的衣领),青色的袖口、衣缘、大襟,并绣以黻纹(黻,十二章纹的一种,青黑相间的花纹)。韨(蔽膝)上锈龙、山、火三章,其它的配饰,如:革带、大带、剑、佩、绶,都和大裘冕的一样。舄加金饰。 衮冕的穿着场合比较多,在皇帝众多礼服中属于最为华丽,上身率最高的。穿着场合:诸祭祀及庙(各种祭祀和祭拜宗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庆功宴)、践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礼)、纳后、若元日受朝(农历正月初一大朝会),的时候穿着。显庆元年,李治修改礼令,废大裘冕,改穿衮冕,自此之后,祭天地的时候,皇上也是穿衮冕的。
常服,是唐朝天子众多服装中上身率最高的服装。常服,就是身上穿的窄袖、圆领袍衫,就是很家常、平民、接地气的服装了,上至天子,下到百姓,平时都可以穿,只不过赤黄色的袍衫只能皇帝穿,再配上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配成一套。自贞观之后,除了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之外,其它场合都只穿常服了。
《旧唐书 . 舆服志》:“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于戎事。自贞观已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己。”
“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开始的时候只是黄色的袍衫,后来逐渐改用赤黄色,所以明文规定,士庶不能穿赤黄色的衣服。此后,赤黄色也就成了皇帝专用服色,也逐渐演变成了皇权的象征。唐玄宗时,安禄山称帝,穿的就是赤黄衫。五代后周末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其为天子,这便是“黄袍加身”的由来。这里所指的都是赤黄色,其它的土黄色、浅黄色什么的,仍然是庶民的常用服色,并没有禁止。

命妇礼服
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

公卿礼服
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祭服或朝服);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公服或常服)。
凡是从祭的祭服和参加重大政事活动的朝服(又称具服)、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讌服)。其中像缺胯袍、裲裆、半臂、褠衣、大口裤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又称四襈衫,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

公卿常服
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窄紧直袖的称为褠衣,《释名》说它“言袖夹直,形如沟也。”这种款式便于活动。宽袖大裾的款式则可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称圆领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厮役都可以穿。幞头、圆领、革带、长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传到明代。
简言之,唐代百官常服(注:常服不可入祭礼与重大朝会)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与常服配套的首衣是幞头,足衣为乌皮六合靴,饰物有腰带、鱼(龟)袋等。
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带为银銙(环扣)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 作,腰带用瑜石带钩。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时期,四方平定,国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细的规定。据《新唐书·车服志》所记,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带,十三銙(装于带上的悬挂鞢躞带的带具,兼装饰作用)。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袍深绿,银带九銙。七品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瑜石带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黄色,铜铁带七銙(总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黄,已见上述)。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确定了以紫为上品的服装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变。到明朝才被大红色所取代。

制度发展
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仅规定“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到了唐代为进一步巩固常服的礼仪规范,制定了详细的律令格式。品级差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品色制度与章服制度。
(1)品色制度(兼及腰带制度):
品色制度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兼以腰带饰物规定)
武德四年(621)制定初步的常服规范,八月敕:“三品以上,大科紬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以上,小科紬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以上(下),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双紃,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鍮石。”
贞观四年(630)二次下诏修订:“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仍通服黄。”
贞观五年(631)敕七品以上服龟甲双巨十花绫,其色绿。九品以上服丝布及杂小绫,其色青。
上元元年(674)诏:“一品以下文官,并带手巾、算袋、刀子、磨石。其武官,欲带手巾、算袋者亦听。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金带。五品服浅绯,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
——至此奠定唐代服色制度基础。后世皇帝只是适时加以调整——
文明元年(684)将八九品的青色改为碧(因为青布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易与紫色相混)。
景云年间(710-711):“九品以上一品以下,文武依上元故事,带手巾、算袋。武官咸带七事韦x(x代古字无法输入,字形类牒),并足。其腰带,一品以下五品以上,并用金。六品七品并用银。八品九品共用鍮石。”
太和六年(832)右仆射王涯准敕:“亲王及三品以上,若二王后,服色用紫,饰以玉。五品以上,服色用朱,饰以金。七品以上,服色用绿,饰以银。九品以上,服色用青,饰以鍮石。应服绿及青人,谓经职事官成及食实禄者,其用勋官及爵,直诸司依出身品,仍各佩刀、砺、纷帨。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黄,饰以铜铁。其诸亲朝贺宴会服饰,各依所准品,诸司一品、二品许服玉及通犀,三品许服花犀及班犀及玉,又服青碧者,许通服绿。”同时常服纹样制度进一步规范化:“三品以上许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袍袄。四品五品,许服地黄交枝绫。六品以下常参官,许服小团窠绫,及无纹绫,隔织独织等充。除此色外,应有奇文异制袍袄绫等,并禁断。”
总括之,颜色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绯——绿——青(后改为碧)。
而腰带饰物从高到低依次为:玉——金——银——鍮石。
至于黄,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政府规定的服装色彩制度,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彻底地执行的。唐高宗咸亨五年(即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五月,因在外官人百姓于袍衫之内,穿朱、紫、青、绿等色短衫袄,或在乡间公开穿这些颜色的袍衫,故又颁布过禁令。
(2)章服制度:
章服制度是常服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官员随身配带鱼(龟)袋的制度。
《旧唐书 舆服志》:“自后(开元九年721)恩制赐赏绯紫,例兼鱼袋,谓之章服。”随身佩鱼的目的,一是用它作为朝君应见的凭证,二是用来明尊卑、严内外。
常服佩鱼自隋代已初具形制,在唐代却经历了一些有趣的变化:
高祖皇帝于武德元年(618)改以往的银莬符为银鱼符。鱼袋虽配发给四品五品职事官,但退体后要交回。三年后高宗皇帝人性化是调整为五品以上薨亡者不须追收鱼袋。咸亨三年(672)令京官四品五品职事官佩银鱼。武后时期将佩鱼范围扩大至地方诸州长官,并于天授元年(690)改内外所佩鱼并作龟(因玄武与武姓相合),又初次规定三品以上用金饰龟袋,四品用银,五品用铜。
中宗时期又恢复佩鱼之制,但与滥授官职同步,开始让散官佩鱼,只是没正式将鱼袋与常服服色相连,并且去任即解去鱼袋。睿宗时则将鱼袋之制与常服服色相连:“著紫者金装,著绯者银装。”
玄宗时佩鱼范围扩大,后许终身佩鱼:“开元初,附马都尉从五品者假紫、金鱼袋,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绯、鱼袋,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官皆佩鱼。中书令张嘉贞奏,致仕者佩鱼终身,自是百官赏绯、紫,必兼鱼袋,谓之章服。”——章服制度至此完善明确。
章服制度化之后,百官请绯、紫之服,必须经过朝廷严格考核,且依据官员的具体状况区别对待,够资格者方才授予。此外,晚唐针对颁受章服混乱之况,进一步从体制上加以规整。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后,也在不断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汉传统,从服装配套、服装质料、纹饰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06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唐朝的服装形制男子与女子各有特色,男子多以圆领袍衫为主,女子则以襦裙为主。



✨一、唐代男子服饰✨

1、圆领袍衫。男子无论贵贱,均多以穿圆领袍衫为主。圆领袍衫又称团领袍衫,样式为上衣下裳连属的深衣制,形制为圆领右衽。历史悠久,圆领又称团领,实际上是无领设计。衣领形似圆形,内覆硬衬,领口钉有纽扣。圆领袍是圆领子的窄袖袍

2、幞头包男士发髻的巾子,用布捆住发髻,两角于脑后打结,自然带状下垂,另两角至头顶,打成装饰结。先后有长脚式和腰圆式等。幞头脚的形状多种多样。幞头不仅为男子头衣宫中女侍也多有用者

3、短骻衫。一般男子着衫、裤褶、半臂等。百姓穿本色麻布衣,两旁开衩较高,名叫“短骻衫”,衣服短小,故而短衣一般是劳动阶级的服装。

✨二、女子服饰✨

1、齐胸襦裙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裙装的称呼。一般齐胸襦裙的搭配是一件对襟衫衣搭配下裙,或一件交领上襦搭配下裙。齐胸襦裙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隋唐五代一直到宋明理学时期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2、坦领服。该形制为唐代女子服装中较为新式的衣着,衣领宽大。唐代女子常常在穿半臂时把它罩在衫、裙的外面,有些像现在的风衣。坦领服是唐代女子穿着的一种半袒胸的衫襦,一般由纱罗制成,总体结构为衫、襦、束裙、肩加披帛

3、半臂。“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无领对襟,其形制如同当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长袖和裲裆之间,故称之为半臂。它与披帛(轻薄纱罗制成,上印花或加以金银绘画)成为当时襦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其他形制✨

1、唐女着男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女着男装较早在宫廷中开始,至开元天宝年间,成为流行,成为当时世风, 上行下效。也为以后王朝效法。

2、诃子裙。该形制是否归于汉服至今存在争议。现有诃子裙仅为复原物,内里的特殊形制暂时没有文物出土证实。在此仅为科普之用。诃子裙又称抹胸、襕裙、合欢襕裙等,自前向后围束,下有线带,同时维系裙腰。

以上就是对唐朝服装形制有哪些的所有解答!希望答案对你有帮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11-06

唐朝是一个民族融合、风气开放的朝代,其服装形制特色鲜明,深受当今汉服爱好者的青睐。但是汉服种类繁多,很多想买唐制汉服的小伙伴难以精准认出唐代的款式。为了方便大家挑选,一起来看一下唐朝都有哪些服装形制吧~

💫一、半臂


半臂源自于战国时期的短袖式罩衣,直到隋唐才开始兴盛起来,无论男女老少还是贵族平民都可以穿。半臂的主要特点是袖长及肘,身长至腰,整体较窄。一般为对襟,中间有没有系带皆可。女子大多将半臂套在襦衫外面,男子则穿在袍子里,以显身形魁梧。

💫二、披帛


我们在看关于唐朝的电视剧时,经常会看到妃子臂弯处搭了一条长长的带子,那个就是披帛。披帛没有实际作用,只是一个装饰,材质为轻薄的纱罗织物,有精美的印花图案,飘逸而不失华美。穿上披帛的大唐女子,一举一动间更显美人绰约风姿。另外,披帛的穿法有很多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研究一下。

💫三、襦裙


襦裙是上襦和下裙的合称,唐朝对女子着装的束缚较小,所以襦裙的领口开得很低,从诗句“粉胸半掩疑晴雪”就可见一斑。唐代襦裙的腰线提得高,往往会到腋下部分。前期袖子狭窄,到了中后期渐渐放宽,成了广袖,裙裾加长足以曳地,色彩艳丽,雍容华贵。

💫四、圆领袍


唐朝的圆领袍受胡服影响,领口小袖子窄,男女皆可穿。分为两种,一种在胯下两侧开衩,叫缺胯袍,多为士兵和普通百姓穿着,方便打仗和劳作。另一种两侧不开衩的叫襕袍,下摆处有一条横襕,表示保留了上衣下裳的祖制。圆领袍搭配幞头、蹀躞带、六合靴,就是一套完整的唐朝男子服饰了。

总体来讲,唐朝的服装色彩鲜艳,富丽大气,充分展现了大唐的盛世气象。而且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点,对前朝服饰进行了改进。在服装图案上除了以前的龙凤,更多地使用花草鱼虫,自由丰富,生动活泼。

第3个回答  2022-11-06

说起唐朝,可能在我们印象中便是繁荣,其实也正是繁荣的唐朝时期,推动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也为我们后世留下很多值得借鉴的元素。唐朝的服装便是很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一个方面。让我们穿越回千年前的盛唐,一起领略一下唐朝的服装形制吧。 

——✨圆领袍✨——

圆领袍一般是唐朝时期男子的日常服装形制。衣领形似圆形,内覆硬衬,领口钉有纽扣,是圆领子的窄袖袍。一般情况下,右边的衣襟在内、左边的衣襟在外,内外衣襟相交叠于身前。通常用不同颜色来区分不同的阶级人士。通过对壁画、陶俑的研究,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唐制汉服也有很多为圆领袍。

圆领袍


——✨帔子✨——

唐代张鷟在《游仙窟》中写道:“迎风帔子郁金香,照日裙裾石榴色。”帔一般用纱、罗等轻薄织物做成。该形制最初是在宫中盛行的,用绘绣花卉的纹样来区分不同等级。子宛如一条飘带,绕于后背垂于两臂之间,一频一动仿若翩翩起舞。这也是现代唐制汉服爱好者不可少的一个服饰元素。

宛如飘带的帔子


——✨披衫✨——

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逸。外披的大袖衫,薄如蝉翼,充分展现唐朝女子曼妙身姿的同时,又能展现优雅大方,飘逸如飞仙的美妙。披衫通常就是现在商家所制的唐制大袖衫,不过并没有出土的实物,也只是通过对壁画、绢画中出现的观察研究得到。

薄如蝉翼的纱制披衫


——✨唐背子✨——

汉语辞书《辨色立成》有云:“背子,形如半臂,无腰襕之袷衣也。”背子是唐代女性外传衫之外的一层短衣,无袖或短袖并且没有腰襕和开叉。我们一般现在把唐代的短袖外衣称为半臂,无袖外衣称为背子,以便区分,但其实这些都是后人赋予的意义,在唐代两者区别并不大,都是一种穿在衫外的短衣,可以掖在裙里,也可以露在裙外。

掖在裙里的唐背子


——✨坦领服✨——

坦领服是一种U形领汉服半臂,常见于唐代敦煌一些资料与壁画,是从魏、晋以来发展出的一种短外衣。衣衫小袖窄衣,外面加上半臂(背子),肩绕披帛,下身则配以曳地长裙,风格简约。由于胡文化在当时的唐代各阶层间的广泛流行,使得唐代女性穿小袖衣成为一种风尚。

坦领服


每每看到这些唐朝服装,总是能勾起一丝对美的向往。尤其是对于今天的汉服爱好者,唐朝的服装形制可以算是很值得追求的一部分了。

第4个回答  2022-11-05

众所周知,唐朝文化是高度繁荣的,服装形制也是高度发展的,唐朝服饰文化中呈现出千姿百态,风格迥然不同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的唐朝服饰主要指唐代汉服。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尽管在现代也是深受大众喜欢的。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唐朝服饰形制有哪些吧。


                               🗝️🗝️第一方面:男性和女性风格不同🗝️🗝️

——🔵唐代的男人多穿圆领大袍,裹幞头,穿长靴,衣服上多有动植物绣图,佩戴华丽的物饰。唐代服饰极其复杂。其上身为襦、袄、衫,下身缠裙,绸带系腰。襦、袄上多有绣纹或织纹。

——🔵在天宝年间,妇女还以着男装为时尚。中唐以后,妇女服装日趋肥大,富家女子中还流行一种祖领,里面不着内衣,使胸脯袒露于外。当时妇女的下裳主要是裙,其质料、色彩、式样与纹饰具有轻盈飘逸之美。


                               💫💫第二方面:服饰花纹发生重大转变💫💫

——🟡唐代服饰上的花纹常见的有:团柯纹、联珠纹、云龙纹、忍冬纹(忍冬,又可分卷草忍冬和桃形忍冬。)

——🟡中唐以后开始有对襟襦裙,上褥采用对襟设计,内着抹胸或诃子。地位高低只是用料上的问题,跟形制无关,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贫苦人家穿粗布麻衣。男子服饰以圆领袍衫和直裾为主。


                             🙌🙌第三方面:发型与服饰要保持相匹配🙌🙌

——🔎唐代的头发梳法很复杂,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唐代妇女都喜欢梳高髻,高髻是身份的象征。而且,唐代的发型是没有刘海的!要设计展现唐朝的衣服就要按唐朝衣服的形制来,形制我在前面都说明白了,怎么设计就看你自己的了。

——🔎腰上系的是腰封。下面穿的是大摆襦裙,裙子前面的那一块叫敝膝。穿法很简单,唐代的衣服都是系带制的,那时候没有松紧带和拉链,只能用细小的带子连接。


                                                     🍎🍎总结🍎🍎

    ——💫💫总的来看,唐代服饰是西域、西北及中原文化的大荟萃,它不但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

    ——🎈🎈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

    ——🍅🍅外域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特别是女子服饰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点个赞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