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压力,究竟来自家长还是学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学生的压力是有多方面的,一是自己的目标,二是家长的希望,还有呢,是学校的压力,因为,每一个学校,都希望能培养出好的学生,这样学校才有名声。

学生的压力来自于这个教育大环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形容现在的教育一点都不为过! 成绩好就能考高分,考高分就能读一所好大学,一所好的大学就更容易找一份好的工作,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的优越。这就是学生压力的来源!

直接来看,学生的压力似乎是学校和家长造成的。学校为了升学率促使学生刻苦学习,家长为了荣誉为了孩子更好的未来,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格外的重视。但是从长远来看,学校和家长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归根到底也是大环境所导致的!

其实我认为,在这个多元化的 社会 ,成绩已经不是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了。学生的压力也应该跟随着 社会 的进步而逐步减弱。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就拿现在的抖音短视频来说吧,对它成就了多少人才,它成就了多少网红。很多人由于喜欢拍照,拍视频吸引人大家的关注,拥有巨大人流量时候,开始接广告,带货。进而走向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初中毕业的学生自主创业,最后招聘了很多本科的大学生。这就是现在教育的尴尬局面。

在我看来,孩子的成绩似乎不那么重要,只要是身体 健康 ,性格健全。没有必要因为学习成绩把孩子培养成考试机器,造成了孩子的巨大心理压力!

在之前的高考考场上,曾经多次出现孩子自残的事件。由于家长给予的压力过大,学生的情绪等不到有效的发泄,更有学生认为考不上大学就是死路一条。一旦出现某一科目的发挥失常,心理上便承受不了这残酷的现实,甚至出现跳楼自杀的情况。试想一下,该是多么的可悲,高考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也希望教育部门能够认识到这个现实,改变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环境才会更加的 健康 ,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的减轻负担!

其实学生的压力, 主要来自 社会 ,其他的,都是 社会 压力投射到了家长和学校身上。

社会 进步太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我们很多人都走出了农村,但也面临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社会 竞争残酷,你不努力提高自身,你连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了,不像以前你的父母辈或爷爷辈,还有几亩薄田宅基地可以维持基本生活。

首先家长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生活的压力。

很多父母辈的朋友,因为那个时代整体经济不是很好,很多人是吃了教育的亏,虽然很多人借助改革开放也是发了家,但他们说走的路一般来说都比较辛苦,他们不想自己的孩子再走一遍,希望孩子能够在教育上有突破,就给了孩子一些很大的压力。

孩子自己也只有通过高强度的学习,才能在稀缺的教学资源中争得一席之地。

学校有巨量的升学、排名压力

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现在学校间的竞争真的是白热化了,各种掐尖、补习层出不穷。 公办学校排名上升、升学率上升,领导才能更快的获得提拔,获得政府、市民的认可;私立学校更是这样,这和他们的经济收入明显挂钩。 所以你会看到,现在学校越来越实行“高压”的管理学生,很多私立学校都是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只有月末放两天月假,学校、老师这么拼,孩子的压力怎么不大。

社会 资源就那么多,而且目前看来,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获取更多的 社会 资源是目前中国孩子最容易的一条道路了,所以,孩子的压力怎么会不大。

学生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 社会 ,而学校和家长方面的也是来自 社会 的折射。

1.就业压力大,竞争压力大,使得父母家庭不得不为了孩子未来生活提前规划,所以必然要求孩子成绩要好,各方面都要优秀。

2.攀比风气盛,看见别人家的孩子优秀不想居其后,因此要求子女也要赶超。

3.贫富差距大,四十年前所有人收入很接近,所有人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而现在不同,前有虎后狼,使得所有人都得拼命跑才行。

4.学校有竞争,老师有竞争,而这些竞争都能不能完成,全由学生的成绩和表现来决定。

5.还有就是来自学生自己,自己自自尊心,自信心,荣誉感甚至虚荣心等等,都是学生压力大的原因。

电视台曾报道过人民大学毕业的伍继红就是不堪就业和竞争的压力最后嫁到农村连生五娃,令人叹惜。

两方面的压力都有,还有就是来自于自身的压力。

一、家庭方面,每个父母对孩子肯定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好成绩,将来能上好的大学,有个好工作。大家都习惯性的将学的知识和成绩分数联系起来,所以有的家长注重孩子分数,导致孩子有很大的压力。

二、学校方面,现在学校比较追求升学率,从而很看重孩子的成绩。有的学校会按照孩子成绩分快慢班,导致学生很看重分数,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压力。其实学校不仅仅只教学生课本内容,还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孩子全面发展。

三、来自学生自己的压力,有的学生比较看重分数,学习能力也不高,压力就大。还有些学生,喜欢自我竞争和学生之间的竞争,会给自己施压。从而导致自我压力大。

关于教育问题我有观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的压力,直接来自于学校,间接来自于孩子的父母,根源在 社会 发展上。

学生的压力直接来自于学校

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学习在学校。他学习面对的难题,同学之间学习的竞争,考试排名,老师的严格要求,繁重的课业任务都是由老师传导,学生在学校感受、面对的。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紧张感、压力和焦虑大都直接来自于学校及相关的环境。

孩子的学习压力在不断增大

父母给孩子的压力比较有限,但是震慑力较大

父母和孩子接触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这种压力在不断变小。特别是孩子年龄增大,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和举止变得更加谨慎,所以父母给孩子的压力是逐渐减小的。

但是问题是,孩子的父母可以评价学校,也可以在选择学校时做出是或者否的决定。而这些决定对于那些需要生源和学生取得成绩至关重要,这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择校对学校也有压力,这种压力会传导给孩子

所以,家长的这种决定无疑将压力抛给了学校,学校则将会将压力传导施压到孩子身上,且这个压力是要命的。

社会 是带给孩子压力的根源所在

全 社会 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教育作为资源不断被资本的力量所占有,争夺。 社会 人才培养,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所以这必然促使很多家长在优质教育资源上加大投资,所以家长一方面给孩子教育加码,另一方面教育机构为了生存发展需要提升自身品质,为了提升教育品质给自己的学生加压也成了必然,所以最终的压力统一传导给接受教育的孩子,而这一切的根源与这个 社会 的发展现实紧紧相连。

孩子的压力根源在 社会

归根结底来自 社会 大环境。人多肉少,你不前则落后,你不拼则受挤,你不争则无食。谁人愿不饱?谁人愿挨饿呀?

来自 社会 。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的压力,究竟是来自家长还是学校的问题,下面我来回答一下。

首先,我觉得学生的压力既来自家长,又来自学校。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来自家长的压力

现在的家长 ,对孩子的学习可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

在这样的心理之下,各种学科补习班,各种才艺课程,家长都给孩子报名了。至于孩子 ,想要反抗,结果只会以“鸡飞狗跳”的方式结束。

我家孩子有一个同学妈妈那可是出了名的“严厉”。她女儿平时在班上都是前三名的成绩。有一次,孩子期末考了第五名,她妈妈在校门口把孩子骂得是“狗血喷头”。我们几个接送孩子的家长劝了她好久,她才骂骂咧咧的离开。我注意到她女儿当时那个脸红得像一团火,当着那么多的家长和同学 ,孩子当时该是多么的难堪啊?

后来 ,回家的路上,我听女儿说:那位同学妈妈给她报了学古筝、书法、英语、还有奥数等课程 。她每天都在学校闷闷不乐的,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一个好朋友都不结交。就怕没考到理想的成绩被她妈妈骂。

来自学校的压力

现在的孩子 ,一届比一届学得辛苦啦!

我小孩去年读初一,从她们这一届初中开始,德、智、体、美、劳五方面都列入正式的考试内容。将来考高中不仅仅文化课分数要达标,其它科目A、B、C、D四个等级评分。想考个普高都要D级别以上才行哦!至于考重点高中,自然要A级别啦!总之,越是考重点高中 对副科的要求越高。

另外,学校为了中考升学率的问题,也是对她们要求严格,每天晚上都有小测。总之,就是一天一小测,一周一大测,每次测完马上出分数。考得不理想的学生,科任老师会请去办公室“喝茶”。

其次,我觉得还有来自大环境的压力。比如:班级里的学生都在你追我赶的学习 ,个个都不甘心落后的思想,让你想放松一下心情都难。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大家有好的建议欢迎评论留言。

我觉得主要还是来源于学校和同学,让一个孩子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能接触到职业技能,这样会不会更好一点

我期待不久的将来关于课程这个事能够有些改变。怎么变呢,个人狭隘的认为既然现在的模式大多造成的是压力大于知识的收获与应用,为何不将我们的职业技能提前进入课程?早些年父辈们口中的中专还是很牛逼的,那时候他们学了多少基础知识?人的精力与存储能力是有限的,一股脑儿塞的知识不仅不好消化,甚至其实很多东西对某些人来说就是,额粗暴一点形容就是没有用处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把更多的精力更加集中于一些范围应该会更好吧。尤其是偏科的那部分人,我想大多数过来人能感同身受的就是,我好像怎么样也学不好这两门课。难道偏科的学科就该拉后腿?数学好英语差的同学,尽早进阶数学方面的知识不可以吗?物理差的化学好的如果你有想法也可以尽早介入化学类啊。可能有的朋友说,你狭隘的选择学习,以后又要放弃,到时候怎么办?我想说 学无止境,通过擅长的方面去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是一定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的,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再去学习其他知识是必然会天高的,学习并不是鸡蛋不放一个篮子里面的逻辑,应该是孵出一只鸡来产生更多蛋的过程。

可能我说的话有点偏激了,仅代表我自己的想法,别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