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历史上,陈少云是如何成长为京剧老生麒派大师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5
陈少云先生,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麒派名家、有名“麒派”老生、现今硕果仅存的麒派掌门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京剧大师。2021年“阿王拜年”第一站走访的就是陈少云老师,第二站是梁谷音老师、第三站是史济华老师、第四站是何占豪老师、第五站是何双林老师。

1975年3月,一代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先生在上海长眠,他的后继者们在先生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塑立起一座雕像以纪念周先生为京剧艺术作出的卓越贡献,这一天既不是先生的诞辰或祭辰,也不是什么其它特殊的日子,陈少云像往常一样以最朴素的方式向这位麒派艺术宗师奉献上自己的一片虔诚。

陈少云,是广大戏迷票友所熟悉和喜爱的麒派京剧演员,他原来是湖南省京剧团的台柱,在当时2000年4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他演出过数百台传统戏和现代戏,塑造了上百个风格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十二岁时在《八大锤》中饰演陆文龙,京剧《斩经堂》中饰演吴汉,京剧《三娘教子》中饰演薛保,京剧《借东风》中饰演鲁肃。1992年,应上海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之邀,陈少云首次在上海亮相,演出了《坐楼杀惜》和《追韩信》两出麒派传统名剧,立即就以其细腻传神的表演、富有韵味的唱腔倾倒了上百观众,戏剧评论家也给予了他高度的赞扬,从此陈少云就与上海这个麒派艺术的发源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麒派艺术是京剧艺术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其表演风格素以刚健挺拔、遒劲古朴而闻名于世,有评论家称麒派艺术是京剧俱流派中具有现代精神的流派艺术之一。由于年龄上的差距,陈少云无缘亲聆周信芳先生的教诲,甚至也没有赶上欣赏一次原汁原味的麒麟童舞台风采,陈少云一直深深地感到遗憾。为此,他在内心里更加崇敬周信芳先生,更加细致地搜集有关先生的一切资料,体味并研究先生的表演艺术。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陈少云在通过电影、文字、图片资料以及向其他麒派传人学习麒派艺术的同时,注意发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从而得到了已故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实践家阿甲老人的青睐和功力指点,另一位戏曲大家马少波先生更是盛赞陈少云是我国京剧麒派艺术青年最佳传人,一时间各种好评和赞誉纷至沓来,如潮水般向陈少云涌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陈少云当之无愧地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等一系列标志着当代戏剧表演最高成就的奖项,成人众人瞩目的焦点。可贵的是,陈少云本人不为名誉所累,时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敢稍有懈怠,一如既往地练功习艺,在京剧艺术的道路上不知疲倦地跋涉着。几乎每一个来到上海的人都会强烈的感受到上海文化传统中海纳百川的豪迈和清新婉玉的风范,从而产生一种由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996年陈少云正式加盟上海京剧院,得益于山乡风情的滋养,又受到上海文化的熏陶,陈少云在京剧麒派表演艺术的空间里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新编京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是陈少云和上海京剧院合作的开端,在剧中他禀承麒派艺术的演剧精神成功地塑造了陈琳这个角色,头本狸剧的成功给陈少云本人带来了具大荣耀,也成为陈少云和他的艺术伙伴们努力拼搏再创佳绩的源动力,他们日夜奋战,在加工修改头本《狸猫换太子》的基础上,又把该剧的第二本、第三本奉献给期待演出的观众。陈少云在创作角色、塑造人物的领域里开拓出一片湛蓝湛蓝的天空。新编京剧《十五贯》的成功排演,无疑是陈少云对麒派艺术精神的最佳传承方式,也是少云对周信芳先生的最好纪念。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的首轮演出就雄霸北京长安剧场二十余天,作为主演的陈少云更为热情的首都媒体尊为腕级明星。在这样一场京味十足的大戏中,陈少云把麒派艺术风骨气韵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出色表演犹如一道清新的海风,为舞台增添了几分靓丽的色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狸猫换太子》到《十五贯》,再从《贞观盛世》到《宰相刘罗锅》,一步一步一个脚印,陈少云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坚实,在京剧艺术重铸辉煌的过程中陈少云以自己的努力 探索 实现了他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因为他是梨园世家出身,他父亲是唱武生的,他呢从小就喜欢看戏,七、八岁他父亲给他练功,反正在学校时候念书时候父亲不让看戏,就偷偷摸摸去看戏。他妻子杨小安说,是的,就是听她公公婆婆说了,说他从小就特别爱看戏,就是那时侯爸爸妈妈不让他去看了,因为怕影响他的学业,他那时候上小学两年级的时候,他爸爸妈妈说,他们前脚上后台,他后脚就跟着去了,扒拉台口看完了,等他爸爸还没卸妆,他就赶紧往家里跑,往家里跑呢怕他爸爸发现,所以他那个时候就是看的戏比较多,就说什么戏呢,他爸爸说那时候就是胡琴拉什么调他就能唱,只是不知道那个词、内容不知道,反正绝对不会唱错的,所以他就是说从小就喜欢,对京剧就特别着迷。听说京剧演员从小练功要吃很多苦,是不是,陈少云言,对,尤其是练毯子功,这是一个演员最基础的功,你像他们小时候他父亲给练功,一个腿功、一个腰功、下来就是毯子功、把子功,这都少不了,因为这是基础,所以甭管你唱文戏你唱武戏,从小都得练腿功、腰功,你像搬腿、撕腿`耗腿丶压腿、踢法子很多种,下腰、甩腰、前桥、后桥,小翻,这都得练。具体谈一谈就是现在当时京剧存什么发展,这个时代不同,这个戏曲它也得向前发展,一样,就是在他们老院长周先生他也是不断改革,他从老一辈继承了东西在他这一代他也得发展,他们学习老院长的东西,然后结合他们自己本身的条件,“我们也得去消化",京剧也得跟着时代的发展向前发展,不能老停留在一个地方。在他家里有张照片,说是他十二岁的时候才拍的,那是什么事情,他小时候还学过《八大锤》、《乾坤圈》都学过。他基本上都是做派老生,那时候好像还没有,因为他这个年龄关系可能跟艺术大师周信芳先生没有机会跟他学习。他这是在湖南他就听说在上海有一个张信忠老师教麒派教得特别好,而且呢张老师原来也到衡阳演出过,等于说相当出色,因为他赶不上周先生这演出,他也没看过他老人家演出,只得从电影上、电视上看一看,然后从这方面跟张老师学戏呢就更能体会到这个麒派一些针对这个精神。张信忠他跟陈少云他原来是素不相识,他第一次见他是在荧屏上、看他演的这个《坐楼杀惜》,当时给他一感觉,很干净、很投入,好像这个他不是在那儿是光演麒派的路数,还是用麒派的风格在那儿刻画人物演宋江,就说我们往往学流派有一个可能出现的偏差,就是学那个演员不学角色丶不演角色,这个是最大的忌讳。后来么,他经人介绍到上海来,那个少云来跟他学或者其他的同仁来跟他学,他只是把自己见到的来介绍给他们,所以我们呢根据自己的体会力求就是入门、入这个路尽可能地就是从人物出发、从角色出发。陈少云说,而且张老师对麒派这个表演它这个特点他吃得很透,哪个地方镜头、哪个地方眼神丶哪个地方情绪,该收敛的、该爆发的,张老师这方面他是掌握得很实在,所以你看他通过跟他学《追韩信》,包括《清风亭》也跟老师学过,还有好些戏,都跟老师在那学。而且张老师他诲人不倦,他很热情教你,他有多少只要你愿意学他倾囊而出,他都教你,无私的,这很热情的。其实这个教是学而已,教学相长,它不是说我觉得教你,他觉得学我,其实我(他)们是一块学周院长。这个麒派艺术是博大精深、艺海无涯。就是你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张信忠他跟陈少云也好、跟他们谁也学,实际上是一块来、他们共同的继续,探讨麒派,体会麒派。陈少云曾说,麒派在上海来说它是发源地,所以这里很多老师像张老师这样的那是很多的,就跟周先生同台演出丶同台合作,而且看他戏看的很多的你像王正屏王老师、张老师丶孙正阳孙老师,都是跟周先生合作过、还有小王桂卿老师,所以聆听他们的指点、他们的指教,就对他来说,每次都是一个提高,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所以他在这方面,在上海来说,它有这个土壤,所以他到上海来、他学麒派的。所以这方面对他来说,是占了很大的优点,学习流派呢还得根据自身的条件,就不能刻意就去模仿,就是说从学生开始必须有这个阶段模仿阶段,他到一定的阶段那么说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学。因为呢,人跟人条件不一样,你要按着你的条件去学他,你不一定完全能够学到,那么说就根据自己条件学多少能够消化多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