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车为什么不要防爆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普通 轮胎 虽然可以换成防爆轮胎,但是性价比不是很高,不需要换普通车。

防穿刺不防爆炸。

很多朋友认为换防爆胎是绝对安全的,不会爆胎。不是,防爆胎的真名和学名是“漏气保用轮胎”。

高刚等人在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发表的论文《安全轮胎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如是说。

漏气保用轮胎可以在轮胎破损、气压为零的情况下支持车辆继续行驶,并能以80 km/h的速度继续行驶80km。

人们说,爆胎后,在路上就没必要换备胎了。你可以使劲开这车,开到修理厂换胎补胎。

也就是说,最后要么补充,要么替代,但可以稍微安全一点。

罗廷骅发表在《科学时报》杂志上的论文《论汽车爆胎相关的风险控制技术》如是说。

爆胎后胎壁仍能支撑整个车身的重量,胎壁变形很小,仍能保持轮胎与地面接触,保证轮胎的抓地力,车辆不易失控。

一般来说,没必要换防刺胎。

听起来不错。我的车在行驶,轮胎“啪”的一声掉了,我可以稳着方向继续行驶。不然“zuzuzu”车翻出来还是出了什么事对吧?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普通家用车是没有必要换防爆胎的。

爆胎的概率很低。

首先,爆胎的概率在我们日常驾驶中其实不算太高,甚至很低。

根据2004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数据,在所有交通事故中,因爆胎引起的人数占0.43%。

事故后受伤率为0.42%;死亡率也是0.42%。

虽然上面的概率表明肯定有风险,但是防爆轮胎对于降低爆胎后失控风险的效果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或者明显。

我们在之前的视频中也是这样做的。爆胎的主要原因是胎压过低或过高,以及超载和轮胎老化。我们可以通过提前检查来避免这些事情,对吗?

价格比较贵。

那么没必要买爆胎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贵吧?

安全轮胎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说:防爆轮胎与同规格的普通轮胎相比,价格要高出2到3倍。

比如普利司通:225/55 R17泰然普通轮胎每条958元,防爆轮胎1466元,贵了508元。多出来的钱足够在高速公路上叫一辆拖车。

防止爆胎后还能继续行驶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另外,平时检查的时候,我会换个新轮胎吧?一旦差价降低,一般来说,就更贵了。

更何况普通轮胎被钉子扎破后还能补好,还能继续使用。

当你的轮胎瘪了,你必须去修理店。到了维修店,只能换个新的。

保养费用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不然的话,所有的车都用上了防爆轮胎,传统轮胎就取消了,不需要了吧?

较小尺寸

第三个原因是防爆轮胎尺寸比较小,不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爱车的轮胎。

比如在马牌轮胎官方旗舰店,有8种防爆轮胎在售,其中16寸轮胎2种,17寸轮胎2种,18寸轮胎3种,19寸轮胎1种。

如果我们的车是20寸呢?如果我们的车是14寸呢?不是吗?会有问题。

做个对比:同一家店,17寸灯的普通轮胎有20多种尺寸,选择很多。

比如普通的鞋子,有很多款式和尺码。

但是如果你想跑的轻巧,打篮球的时候又想有保护,那就需要加气垫了。不要自己系鞋带。点击它,它会为你“哔”一声。

而且,如果你能连接自己的APP,知道自己一天走了多少双球鞋,你可能只有一两个选择。

你当时选的那个有自己的尺寸吗?不一定。

舒适度差

最后,防爆轮胎的舒适性不如普通轮胎。

参考李汉唐的论文《漏气保用轮胎》,因为胎侧加强胶又厚又硬,所以可以防爆吧?缺乏气体保护。

防爆轮胎与普通轮胎相比,减震功能降低,乘坐舒适性也变差。

俗话说:用了防爆胎后,坐起来车会更颠簸,睡起来席梦思,一不小心就容易塌。

现在不会倒了,因为是木床。再睡硬一点就要忍了。

很多原配防爆轮胎的车都是车主举报的。事实上,他们可能会改变他们的想法:“我想换一个普通的安静舒适的轮胎。”也有朋友爆胎,普通轮胎。

普通轮胎不需要换防爆轮胎。

所以一般来说,开车爆胎的概率比较低,爆胎成本高,舒适性差。

普通轮胎要日常保养检查,及时更换。其实没必要用防爆轮胎。

换什么牌子的轮胎好(欧美)

很多朋友换轮胎。其实他们也不太在乎防爆炸。他更在乎什么?品牌?什么牌子的轮胎比较好?

都是大牌,米其林,倍耐力。两者有什么区别?他们总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吧?

我给你收集了这些资料,官网和其他论文。

更有甚者,在换胎或者补胎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心情很奇怪的师傅:“你是想补好点还是差点?”“你想要更好的,还是更差的?”

你说“好”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穷”?如何辨别?全部为你收集,8个干货和视频。

关键词:轮胎

每天给你一段汽车实用干货,包括文字、音频、视频。选你喜欢的版本就好。《备胎说车》等你来玩。

参考

高刚,宋琦,吴伟。安全轮胎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专用汽车,2010年。

罗廷骅。论汽车爆胎相关的风险控制技术.科学时报,201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2004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05。

李汉唐。漏气保用轮胎。世界橡胶工业,2004年。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