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湖的诗文。

要3首诗,一首诗文(300字以上)
谢谢了!

  张岱《西湖》诗:
  追想西湖始,何缘得此名。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评。
  冶艳山川合,风姿烟雨生。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吾乡争道上,此地说湖心。
  泼墨米颠画,移情伯子琴。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到岸人心去,月来不看湖渔灯隔水见,堤树带烟熇。
  真意言词尽,淡妆脂粉无。问谁能领略,此际有髯苏。

  夏炜《西湖竹枝词》:
  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鸳鸯睡处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杨花装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风。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没晴沙,昼在湖船夜在家。
  怪杀春风归不断,担头原自插梅花。

  苏轼《开西湖》诗: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文苑随笔】诗西湖(中)

  西湖如诗,西湖如画,西湖山水是一首首一幅幅写不尽做不完吟不够看不厌的诗书与画卷;西湖似镜,西湖似鉴,西湖碧波是映照云影映照史痕映照忠奸映照悲欢的菱花镜和青铜鉴——题记

  古往今来,人们赞美西湖时总有许多比喻,其中,我最喜欢第一次把西湖比做西子的东坡诗和第一个把西湖喻为镜子的乐天句。前者是“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后者是“排比管弦引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慢牵好向湖上去,恰似菱花镜上行”。

  此后,还有很多诗人袭用了白居易的比喻。如宋人洪钟的“玻璃千顷碧潭平,风度荷香远更清,遥想西湖好风景,采莲人在镜中行”;如金代任询的“西湖环武林,澄澄大圆镜,仰看湖上寺,即是镜中影”;还有金潞的“保叔浮图高插天,碧云流影下晴川,六桥万柳千桃树,镜里分明锦障悬”。

  这几首诗,比喻虽然相似,但是作者出于不同的角度和心态,都在诗的意境上较之白居易有所辟径——你看那任询的“仰看湖上寺,即是镜中影”,恰似一幅西湖全景的长卷。而金潞的视角则是由南向北眺望,亭亭保叔和苏堤桃柳都倒映湖中,用“碧云流影”和“锦障”来形容,不仅写出了色彩,而且闪耀的光线描绘出西湖山水的质感、动感和立体感。

  诗言志。西湖这面“宝镜”到了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辛弃疾的手中,便有了气吞云梦之势,不同凡响:西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周遭红碧——在这里,西湖仍是一面宝镜,却被突如其来的西风斜雨收藏起来,于是湖中再无云影山痕人踪,只有雨打荷叶点点滴滴声声,真是匠心独具,韵味无穷。

  诗人们常把西湖比喻成为明镜,就中大致不外两路招数:其一,直截了当,以镜设喻取譬,着力渲染,重在形象;其二,拐弯抹角,不落言筌,亟盼读者琢磨觉悟,重在意象。而将这“形象”中和“意象”里的“镜西湖”恰到好处地重叠起来,使之真正成为“双面宝镜”的文学巨匠当属浙籍现代诗人艾青以及他的名作《西湖》。

  这首《西湖》诗,惜墨如金,字字珠玑,一共才有十四行八十八字,最生动的莫过于开篇的四行二十五字——提纲携领,妙趣横生:“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一个完整的圆形,被分成了三片”。

  这诗果然“形象”。西湖北有葛岭南有吴山,站在这两个距湖边最近的制高点上可以鸟瞰西子全貌,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偌大的西湖并不“完整”:白堤把西湖南北隔断,苏堤把西湖东西分开,于是便有了西湖、北西湖、里西湖——月宫里的宝镜,掉到这里真就摔成了三片:本是天堂的不幸,却是人间的大幸。是日,嫦娥要在《榕树下》注册网名,我想了想说:就用艾青老师的曲笔吧,叫“三片月牙”。

  这诗确有“意象”。西湖的美丽除了自然的秀美,还有许多人文的瑰丽,而在这后一种美丽中最动人最惊心的莫过于凄美,或者说是阴柔美、残缺美、悲剧美。譬如岳飞和于谦的千古奇怨,譬如圆泽和李源的三生石叹,譬如白娘子和苏小小的情殇,譬如白居易和苏东坡的遗憾,譬如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譬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塌》,都是西湖边上的一片片碎镜子:既把无情的人性映照的清清楚楚,也将有爱的人心划割的淋淋漓漓——实在佩服艾青老师的玄机和伏笔。

  西湖在我心中,曾经波平如镜,曾经圆满朗润,后来这面“镜子”一不小心从孤山上掉下来给摔碎了,而且每一瓣碎片都尖锐锋利,裹在心肌渐渐愈合的伤口里绝不能去碰,否则疼痛难忍。其实破镜很难重圆,总觉得拼接不如收藏,哪怕就像艾青诗中说道的那样:“人们用金边镶裹,裂缝似漆泥胶成,敷上翡翠、涂上赤金,恢复它的原形”。

  诚然,西湖是用白堤和苏堤粘补的“碎镜子”。然而,“心镜”一旦碎了,就很难找到好用而无痕的粘合剂。那么,用横三竖四贴上胶布的镜子去照什么东西都是分裂丑陋的,还不如捡一块破碎的镜片呢。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格外珍惜那面很明亮却也很脆弱的“镜子”,千万不要把她丢失了或者打碎了,同时也要经常擦拭镜子上的灰尘,让它把我们生命中的每一轮太阳和月亮都映照的真真切切,干干净净。一如艾青诗云:“晴天,白云拂抹,使之明洁,照见上空的颜色”。

  西湖如诗,西湖如画;西湖似镜,西湖似鉴。每一次到杭州,我都要登上葛岭或者吴山,朝望晚眺那面倒映着青山绿水的月宫宝镜,朗朗吟颂郭沫若的“菜花黄,湖草平,杨柳毵毵,湖中生倒影……好风轻,天宇莹,云波层层,舟在天上行”。也喜欢徐志摩的“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

  当然,最让我铭心刻骨的仍是艾青《西湖》诗中的收笔几行:“在清澈的水底,桃花如人面,是色彩缤纷的记忆”。

  作者:黑人阿明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602032.html http://www.xici.net/b159104/d20883568.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1
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归》诗: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又《怀西湖寄晁美叔》诗: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李奎《西湖》诗:
锦帐开桃岸,兰桡系柳津。鸟歌如劝酒,花笑欲留人。
钟磬千山夕,楼台十里春。回看香雾里,罗绮六桥新。
苏轼《开西湖》诗: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周立勋《西湖》诗:
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
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烟雨丽人船。
夏炜《西湖竹枝词》:
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鸳鸯睡处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杨花装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风。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没晴沙,昼在湖船夜在家。
怪杀春风归不断,担头原自插梅花。
欧阳修《西湖》诗: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赵子昂《西湖》诗:
春阴柳絮不能飞,两足蒲芽绿更肥。
只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袁宏道《西湖总评》诗:
龙井饶甘泉,飞来富石骨。苏桥十里风,胜果一天月。
钱祠无佳处,一片好石码。孤山旧亭子,凉荫满林樾。
一年一桃花,一岁一白发。南高看云生,北高见月没。
楚人无羽毛,能得凡游越。

西湖观柳
岳力
杭州西湖,山青水秀,我拐弯抹角先到游人极少的湖东,其实是奔了白居易那两句诗而去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头一次读这两句诗,是年少时父亲教我的。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中原重镇信阳度过的,那里不植柳,而是高高大大的梧桐;柳便是神秘角色。莫名地,西湖观柳竟成了少年时代的一大理想,对柳神往已极。
湖东看柳确是最佳角度:一带碧痕,春雨如酒柳如烟,绿绸卧波,柳色正好。是时,正值江南暮春,花已残,绿正酣,满目苍翠中,一湖烟波里,最闪眼的是那阵阵极柔的绿光,那便是满堤柳丝荡出来的。
是和风牵了柳梢在作最美的舞蹈。花无含露不娇,柳不舞风不媚。静态的柳是西子捧心的倩影。薰风是着了酒意的导演,柳自是最有韵味的舞蹈家。想以太平洋岛国的草裙舞作比,又觉那腰肢与草丝的柔动里,少了柳的舒展和随意。任你怎样地用心,也难尽述那秘醺的柔姿。
我看呆了,痴痴地想,世上怎会有这等神秘的植物,惹得历朝历代的诗人都来为它作诗赋文?可是因它的柔顺与娇美同女性类似,便让多情的诗人移情于它了?
近旁有新植的幼柳,活闪闪在风中招展。这时的柳,枝条短短,蓬勃地向上长,枝干也水嫩,禁不住风的拉拽,摇得天真烂漫,那模样活像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的欢腾雀跃。最常见的是树干碗口粗细的成年柳,便已是出落成十八九的少女了,枝条纷垂下来,秀发一般,都碰到水面了,风过处,柳絮撩波绿皱,仿佛窈窕村女湖畔濯发。身段也丰盈婀娜起来,迎风展姿,娉婷无知。我想,该唤它女儿柳了。而对面白堤的柳已不再娇娆了,干粗叶亦稠,清风来时,便荡得有分寸了,含蓄而持重。虽挂得满树绿的音符,却只是微吟,绝了华音与喧嚷,是另一种心。想来这柳乃白居易当年所见吧!经历了许多,便透出别样的气韵和深度,这便又是少妇的风韵了。不到火候,那味道任你怎样模仿也是学不来的。其实,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自有其美的地方,能够拥有和欣赏这样的美是一种福分。
远眺良久,复作近观,闲闲踏翠白堤行。
正像李叔同先生所写:“垂杨柳两行,绿染长堤”;民歌所唱:“间株杨柳间株桃”的景色。杨柳间夹着桃树,虽是春意阑珊,绿叶间还闪着些残红,那绿叶树头,青桃正小。桃红柳绿是白堤!教人好生怜爱。
极目左右,长长一堤,真可谓“桃花似火柳如烟”,妙极美极!不过,也有贬斥之辞,韩愈《晚春》一诗道:“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氏笔下,它又成了个毫无本领的角色,经风一吹,即成乌有。而曾巩的《咏柳》诗中,柳又是个得意猖狂的形象,“倚得东风”,树条摇摆,飞絮乱舞。自然,杨柳在民间还承受了许多不光彩的托寓,比如“烟花柳巷”、“水性杨花”之类。
千百年来,杨柳与人类相伴相生,喜之称好;厌之说坏,各据角度也。杨柳从来是惹人注目的,惹人注目的东西便总会有些褒贬是非之仪了。好也罢歹也罢,这与它无关紧要。温柔乃天性,飞絮只为传播种子,别无它意,简单的很。褒贬是非皆人的自作多情,终是改变不了它什么。它按天性生长繁衍着,宠辱不惊。
参考资料:《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22日第8版
第2个回答  2019-07-11
经杭州
顾非熊
郡郭绕江濆,人家近白云。
晚涛临槛看,夜橹隔城闻。
浦转山初尽,虹斜雨未分。
有谁知我意,心绪逐鸥群。
第3个回答  2008-11-21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4个回答  2020-10-0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