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如题··· 不是作文...

一、猫

猫行动敏捷,善跳跃。吃鱼,鼠,兔等。猫之所以喜爱吃鱼和老鼠,是因为猫是夜行动物,为了在夜间能看清事物,需要大量的牛磺酸,而老鼠和鱼的体内就含牛磺酸,所以猫不仅仅是因为喜欢吃鱼和老鼠,也是因为自己的需要才吃。

猫作为鼠类的天敌,可以有效减少鼠类对青苗等作物的损害,由猫的字形“苗”可见中国古代农业生活之一般。

二、狗

狗是肉食动物,在喂养时,需要在饲料中配制较多的动物蛋白,辅以素食成分,以保证狗的正常发育和健康。狗有时会吃草,但吃得很少,偶尔也吐掉,狗吃草不是为了充饥,而是为了清胃,主要因狗的肠胃结构独特。

狗的胃很大,约占腹腔的2/3,而肠子却很短,约占腹腔的1/3,所以狗基本上是用胃来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容易消化肉类食物,不易消化像树叶、草等有“筋”的东西。

三、乌龟

常栖于江河,湖沼或池塘中。吃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动物,也吃植物茎叶及粮食等。4月下旬开始交尾,傍晚进行;5~8月为产卵期,每年产卵分三、四次完成,每次一穴产卵5~7枚;产卵前雌龟用后肢在向阳有荫的岸边松土处掘穴,将卵产于穴内,产毕复将松土覆盖于卵上。

卵长椭圆形,坚硬,灰白色,卵径27~38毫米×13~20毫米。在自然条件下经50~80天孵出幼龟,幼龟出壳后即能人水,独立生活。乌龟孵出的雌雄性别由温度控制,当温度为25℃时孵化之幼龟为雄性,温度在28℃以上孵出的幼龟为雌性。

四、金鱼

金鱼性情温和,一般寿命在6年左右,也有较长的。金鱼属于一种杂食偏肉食性的淡水鱼类,具有发达的咽喉齿,可以吞食较硬的饵料。金鱼对水温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不能适应温度的剧烈变化,其适宜的水温在18-26℃,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金鱼的摄食和生长繁殖。

金鱼喜欢偏弱碱性的水,水体的pH值在7.5-8.0较为适宜。在我国北方春夏交接之际,水温开始回升的时候,金鱼也进入了繁殖期,这个时期的水温控制在20℃左右较利于金鱼的产卵和孵化。

五、松鼠

松鼠全年活动,不冬眠,为日行性动物,每日开始活动时间与日出时间有关,而结束活动时间与日落时间无明显关联。松鼠的日活动节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大风、暴雨和严寒酷暑都会减少松鼠的活动时间。觅食需要和留在巢中保存能量的权衡(tradeoff)影响着松鼠冬季的活动格局。

冬季日活动节律呈单峰型,在严寒天气条件下也会留在巢中几天不活动。夏季则在上午和下午各出现一个活动高峰,。春季和秋季的日活动格局介于冬、夏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放生动物的习性
蚯蚓、田螺、蜈蚣、刺猬的生活习性
1、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的夜行性环节动物。白天栖息在潮湿、 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 夜晚出来活动觅食。它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 作物秸秆、禽畜粪、瓜果皮,造纸厂、 酿酒厂或面粉厂的废渣以及居民点的生活垃圾为食。特别喜欢吃甜食, 比如腐烂的水果,亦爱吃酸料,但不爱吃苦料和有单宁味的料, 盐料对它有毒害作用。蚯蚓是好气性的低等动物。 对周围环境反应十分敏感,适于生活在15度~25度,湿度在60%~70%,酸碱度PH值为6.5~7.5的疏松土壤中,条件不适时,就会爬出逃走。
2、田螺的生活习性
田螺是腹足类软体动物,喜栖息于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集于有微流水之处。田螺届杂食性,摄食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茎叶等。田螺喜夜间活动,夜间摄食旺盛。
3、蜈蚣的生活习性
在自然条件下,蜈蚣白天一般栖息在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并沿、柴堆以及瓦缝隙间,或阴暗的角落里。特别喜欢在阴湿、陈旧的地面,活动于腐殖质、石块、瓦砾之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昼伏夜出。在温度低于10度时停食,零下7度进入冬眠期。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蠕虫、蚯蚓、蜗牛及各种畜禽、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萝卜、嫩菜等,其它如牛奶、面包等也可作蜈蚣的食物。
4、刺猬的生活习性
刺猬的适应性很强,对环境要求不严。但刺猬有喜静怕光,昼伏夜出的习性,内窝室为巢窝,铺放干草、松树叶或秸秆。外窝室为活动场所,包括土堆或山、花草、灌木等,以便夏季遮阴和冬季保暖。 刺猬为夜行性动物,傍晚前后一次性喂食瓜果蔬菜和清水即可。投喂的食品必须新鲜、干净,瓜果蔬菜要洗净后投喂。如从市场买来的瓜菜还要先放在水池内浸泡1 小时,再洗净配喂,以防农药中毒。同时,饲料要品种多样化,饲料单一会引起刺猬间相互咬斗和拒食。装死--昆虫社会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习性,但作者的观察告诉我们:僵滞不动,根本无什么心计可言,更不是装出来的,那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复杂的神经紧张反应使它们一时陷入某种动弹不得的状态。仟何紧急的情况都会使它极度紧张,而另一种情况却可以解除这种状态,特别是受到阳光照射时。生性粗暴,肆无忌惮的残肢刽子手--大头黑步甲、浑身黝黑的烟黑吉了乐于装死,而鞘翅昆虫,如象叶甲虫,金匠花金龟、瓢虫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便恢复活力,还有许多昆虫,如闪光吉丁,断然拒绝装死。换个话题,传说中的白蝎自杀是真有其事吗?而作者的实际观察却告诉我们:其实杜撰蝎子自杀的那些人,是被它突然失去活力的现象迷惑了,蝎子身陷周围都是火堆的高温之中,怒不可遏,痉挛至较然倒卧。这场面欺骗了他们。假如他们不那么轻信,早些把蝎从火圈中取出,就能看到,已"死"的蝎子又恢复了活力,它全然不知自杀是什么。

海豚的生活习性,海豚是在水面换气的海洋动物,每一次换气可在水下维持二三十分钟,当人们在海上看到海豚从水面上跃出时,这是海豚在换气。同时,海豚的栖息地多为浅海,很少游出深海。它们会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活动,休息或游玩时,会聚集在靠近沙滩的海湾,捕食时则出现在浅水及多岩石的地方。

象是目前世界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属于长鼻目,只有一科两属三种,即象科,非洲象属和亚洲象属,非洲象有两种:普通非洲象(也叫热带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亚洲象只有一种(也叫印度象)。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象的妊娠期为10-12个月,刚出生的小象就有100千克重,需要8-14岁才能达到性成熟。据报道1974年在安哥拉猎杀的最大的象有13.5吨重。

象皮厚毛少,鼻与上唇愈合成圆筒状长鼻,两个上颌门齿大而长,就是所谓的“象牙”,口中一般每侧有三个前磨牙和三个后磨牙,食用高纤维的食品,树叶、草类等,磨牙并不是同时长出,现存的磨牙磨损后,新的磨牙才长出来,所以如果最后一颗(第六颗)磨牙大约在60岁以后磨损后,老象可能死于营养不良,如果继续饲喂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继续活下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2-11
蛙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都要经历幼体和成体两个阶段。幼体也就是蝌蚪。它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还有一条小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随后,渐渐长出四肢,尾巴渐渐萎缩消失了,就从水里登上陆地,用肺呼吸。

蛙类是最先从水里进化到陆地上生活的脊椎动物。它的身体构造还不很适应陆地生活。例如,它的肺的构造很简单,像一个口袋一样。由肺吸取的氧气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要靠皮肤帮助呼吸。据研究,蛙类通过皮肤吸进氧气,占整体吸氧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蛙类的皮肤是裸露着的,没有鳞片或者羽毛等覆盖着,皮肤很容易干燥而影响呼吸,甚至造成死亡。所以,蛙类除了分泌一些粘液来保持皮肤湿润以外,一般都生活在靠近水的阴湿环境里,并且经常跳进水里,以便保持皮肤湿润,便于呼吸,维持正常的生活。

蛙类的捕虫能力是很惊人的。据研究,一只个体比较小的泽蛙,平均一天吃虫五十只左右,多的可以吃二百六十多只。如果每亩稻田有一千只泽蛙,按每只吃虫五十只计算,每天就可以消灭害虫五万只,这样就能控制住田间害虫的发生和危害。蛙类的惊人的捕虫能力,是同它的发达的后腿和口腔、舌头、眼睛等的构造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蛙类的后腿很发达,跳得高。例如黑斑蛙跳起来能捕到两尺高的麦杆上的粘虫。

蛙类的嘴巴宽大,能吞比较大的食物。上颌上生有小齿,可以防止食物从嘴里滑脱出去。

蛙类的舌头更特殊,是捕虫的重要工具。它不像其他动物那样舌根长在嘴的后部,舌尖在嘴的前部。它的舌根是长在下颌前部,舌尖反而仲向嘴里。这样,它的舌头就能翻出嘴外,伸出很长,扩大了取食的范围。舌头的表面有许多粘液腺,经常分泌出大量粘液,能粘住食物。蛙类的舌头还富有弹性,伸缩力强,能有力地把食物拉进嘴里。

蛙类的眼睛就像一个活雷达,对活动的物体十分敏感。对静止的物体却很迟钝,甚至视而不见。所以蛙类捕捉活动的食物非常准确。蛙眼的特点给了人们很大启发,经过科学家的深入研究,现在已经模仿蛙眼的构造,研制出在国防上很有用处的精密仪器。另外,蛙类的眼球又大又从眼眶里凸出来,所以它的视野开阔。除了正后方和上后方以外,其余各个方位的活动物体,它都能发现。同时,蛙的眼睛同口腔只隔着一层薄膜,眼眶底部又没有硬骨头。这样,蛙类在吞咽食物的时候,还可以靠眼睛来帮助。它把眼睛一闭,眼球就陷人眼眶底部,向下推压口腔顶壁,就能很快地把食物咽下去,然后继续捕食。

正是由于蛙类的眼睛、舌头、嘴巴等构造的这些特点,所以,蛙类吃虫既准又快。

蛙类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天,蛙类大都蛰伏起来,不吃不动,依靠肝脏和脂肪体中储藏的养分,进行低微缓慢的新陈代谢,用以维持生命。这就是冬眠,这是两栖类动物对不良气候条件的一种适应性。一般蛙类的冬眠期大约一百天左右。北方长一些,南方短一些。在热带地区,有些蛙类干脆不冬眠,反倒在炎热的夏天进行夏眠。

冬去春来,蛰伏了一冬的蛙类,纷纷苏醒过来。在水田里、湖塘边,唱起歌来。人们从黄昏到清晨,可以听到阵阵蛙声,此起彼伏矿这是雄蛙在寻求配偶,也是雌蛙产卵的前奏。一般要等雄蛙叫了一段时间以后,怀有成熟卵子的雌蛙才闻声而至。雄蛙随即上前抱对。抱对并不是真正交配,但是它能起异性刺激的作用,促进雌蛙分泌性激素,引起排卵。当雌蛙排出卵来的时候,伏在雌蛙背上的雄蛙就排出精液,使精卵在体外结合,完成受精作用。

蛙类的繁殖能力很强。产卵数量很多。一般每只雌蛙一年能产卵几千颗。就拿蛙类当中个体比较小的泽蛙来说,每只雌蛙每次产卵大约有五百颗到一千五百颗之多,大多数泽蛙一年产卵两次以上,多的可以产五次。如果按每只泽蛙平均每年产卵三次,每次产卵1000枚计算,那么每年就可以产卵3000枚。

各种蛙类的繁殖季节,有迟有早。绝大多数蛙类是在春夏季节繁殖。泽蛙的产卵期比较长,在我国南方从四月到九月初,泽蛙都能产卵。它的卵在摄氏35度到40度的水里能正常发育。而日本的林蛙却在寒冬腊月里产卵,它的卵能在冰层下面的水里正常发育。

蛙类产卵的环境,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水里产卵,一类是在水外面产卵。在水里产卵的,又可以分为在静水里产卵的和在流动的河水里产卵的两种。在静水里产的蛙卵,有的是单颗存在的,有的连成一个薄片漂浮在水面上,有的聚成一团沉在水底,有的结成一条带子似的缠绕在水草上。在流动的河水产的蛙卵,卵子外面都有粘性很强的胶膜,彼此粘连成片,贴附在水里的石头上、树根上或者草根上。

在水外产卵的,有的把卵产在池塘岸边的泥窝里,有的产在田埂边,有的产在伸向水面的树枝上或者草丛上。这些卵由一层胶质保护着。等孵化成蝌蚪以后,蝌蚪就掉落到水里继续生长发育。
第3个回答  2008-12-11
给你介绍一种小动物---猫

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英文名cat;grimalkin;moggy;puss;pussy;pussycat。猫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全身被毛。猫的趾底有脂肪质肉垫,因而行走无声。捕鼠时不会惊跑鼠,趾端生有锐利的爪。爪能够缩进和伸出。猫在休息和行走时爪缩进去,捕鼠时伸出来,以免在行走时发出声响,防止爪被磨钝。猫的前肢有四指,后肢有五指。猫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犬齿特别发达,尖锐如锥,适于咬死捕到的鼠类,臼齿的咀嚼面有尖锐的突起,适于把肉嚼碎;门齿不发达。猫行动敏捷,善跳跃。喜爱吃老鼠和鱼。“猫”者苗也,猫作为鼠类的天敌, 可以有效减少鼠类对青苗等作物的损害,由猫的字形可见中国古代农业生活之一斑。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235.html
第4个回答  2018-03-20
有骨头的地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