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和川军以及桂军相比,究竟谁强谁弱?

如题所述

在我国军事领域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无湘不成军”、“无川不成军”、“无桂不成军”。这几句话讲的是湘军、川军、桂军或者说是湖南四川广西籍的士兵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和作用。抗日战争中川军湘军桂军曾一起联合抗击日寇,保卫国家,为国家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实在抗日战争前的1921年川军湘军也曾联手,但这次联手并不是民族存亡的救国之战,而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混战。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1921年夏秋之际的川湘鄂战争。

1921年正值民国十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的混战时期。当时全国范围内最有实力的军阀群体为直系军阀、奉系军阀、皖系军阀。彼时的直系军阀占据了直鲁豫地区,又夺取了湖北、江西、绥远、江苏、陕西等省,势力极其强大。



而彼时的湖北督军王占元就属于直系军阀系统。王占元这个人庸庸碌碌,但敛财却是一个好手。他本人天性贪财,而他自称自己是“白虎精投胎”,其非常善于搜刮钱财,在地方任上采用垄断军需物品的生产、私自开设钱庄倒卖黄金、倒卖铜元、设立公司出售皮件等手段花式敛财。而且他本人还是一个专横的武夫,在军队管理方面,也肆意克扣军饷。总之一切可以敛财的方式他都想方设法的做。而王占元在湖北督军任上横征暴敛,引起了湖北士农工商兵各阶层人士的不满。湖北的一些知名人士发起“倒王运动”,驱逐王占元。

1921年7月,湖北“倒王运动”领袖李书城致电湖北的两个邻省四川和湖南,希望他们出兵援鄂驱逐王占元。湖南督军赵恒惕认为有机可乘,出兵可以并吞湖北地盘,同时还可以借机扩大湘军的影响力,要知道民国时期的武汉三镇可是全国前五的大城市,港口航运汇集,货物贸易繁盛,同时当时的武汉三镇也是内地轻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可是一块大肥肉。而与此同时四川军阀刘湘、唐式遵等人互争地盘,打得不可开交。正好这时湖北人联络出兵驱赶王占元,正中这些四川军阀的下怀,他们都想借此机会向外扩张,减少四川省内的内斗。

1921年7月20日,湖南督军赵恒惕任援鄂总司令,以湘军第一师宋鹤庚为援鄂总指挥。

7月21日,湘军的两个师由岳州(今湖南岳阳)进攻湖北,王占元闻讯后急令鄂军第十八师的师长孙传芳为中路前敌司令、刘跃龙为左路司令、王都庆为右路司令。

7月25日,王占元调鄂西军往蒲圻(今湖北咸宁赤壁市)布防组织防御。

7月29日,湘鄂战事开始,湘军第二师鲁涤平在羊楼峒部击败鄂军朱大霈旅。

7月31日,湘军第二师鲁涤平攻占赵李桥,击败第十八师孙传芳部。

8月3日,孙传芳督第二师夺回赵李桥,击败湘军。

8月5日,湘军右翼击败蒲通镇守使刘跃龙,占领通城(今湖北通城)。

8月6日,中路防守的孙传芳实在顶不住了。湘军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战斗力旺盛。最关键的是,孙传芳没有援军,孤军顶了整整8天,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而援军却杳无音讯。万般无奈之下,孙传芳为了避免全军覆灭,只能选择撤退至蒲圻。至此,湖北防线中路的门户大开。

那么,王占元为什么不派出援军增援孙传芳呢?

原因很简单。湘军三路出击,王占元能用的部队都顶上去了,手里除了一个卫戍武汉的警卫团以外,再也调不出部队。当然,王占元也不是完全没办法,作为直系长江三督之一,他当然要向直系高层求救。说白了,就是向直系大佬吴佩孚求救。而吴佩孚在接到王占元的求救电报后,也立即派出直系主力第25师前往湖北,并且任命25师的师长萧耀南为援鄂军总司令。

第25师无愧是直系精锐,7月27日抵达孝感,7月31日进抵武汉。王占元大喜,他立刻请求萧耀南率部增援羊楼司的孙传芳。当时的形势,只要第25师到羊楼司前线,那么湘军必败。一个孙传芳已经让他们手忙脚乱,加上一个萧耀南,湘军肯定扛不住。

可是,怪事出现了:一直行动迅速的直军第25师,到了武汉以后,就像换了一个人。萧耀南借口钱粮不足,就是不肯开拔去前线。王占元很快给25师补充了给养,但萧耀南还是借口天气太热,不肯开拔。不管王占元怎么说尽好话,萧耀南就是一步都不离开武汉。萧耀南为什么不进军?原因很简单,因为吴佩孚授意他,“坐山观虎斗”,准备鹊巢鸠占,联合湘军赶王占元下台。

王占元瞬间都快崩溃了。8月6日,他接到孙传芳抵挡不住的电报后,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在湖北军政联席大会上宣布辞去湖北督军的职务,黯然下台,告别湖北。8月7日,王占元被迫通电辞职。

眼见湘军赶跑,吴佩孚麾下的第二十五师萧耀南部立即入驻武昌,9日王占元被北京政府免职,11日王占元离武昌东去,因为他与张作霖过从甚密,所以他携带在湖北搜刮的大批财物逃往天津。

王占元离去之后,吴佩孚假意要和湘军和谈退军。他故意散布疑云,拖延时间,为自己的主力部队集结赢得时间。待吴军集结完毕之后,在和谈上吴佩孚和湘军督军赵恒惕撕破脸皮,双方继续开战。

8月22日,直军和湘军在军事要地汀泗桥展开激战。直军装备精良,炮火优势明显。湘军虽有人数上的优势,但被直军炮火打得抬不起头,寸步难行,一时之间,形势岌岌可危。已经上了火车,准备返回长沙的赵恒惕见到这个情况,不得不暂时放弃回去的计划,亲自到一线,组织了敢死队,并给每人20大洋的犒赏,让他们冒着炮火前进。此举果然奏效,湘军一举夺下直军阵地,并缴获直军的机枪4挺。直军被迫后撤,虽然湘军伤亡也不轻,但赵恒惕还是满意这个战果,然后坐火车返回了长沙。

但是直军于8月23日大举反攻,湘军猝不及防,汀泗桥阵地被直军夺回,双方伤亡都不小。24日,湘军反扑,依仗优势兵力,再次击败直军,夺回汀泗桥阵地。双方在汀泗桥展开拉锯战,汀泗桥简直成了血肉磨坊。25日,湘军包围了直军主力一个旅,但因为争夺直军的武器,湘军自己内讧了。直军趁机反击,湘军大败,向蒲圻和赵李桥方向撤退。

在这个关键时候,一直在观望的湘军右翼独立旅旅长易震东收了吴佩孚的5万大洋,看到湘军又败,便临阵倒戈,归降直军,导致湘军右翼也惨败,不得不往通城方向撤退。吴佩孚则抓住战机,命令海军在金口决堤放水,水淹湘军,导致湘军左翼也无法独立支撑,只能由嘉鱼往临湘方向撤退。至此,湘军左中右三翼都遭到惨败,全线撤退。

赵恒惕这回慌了,不得不再次赶到前线,亲手枪毙了两个擅自撤退的团长,又花了大把银元,这才暂时稳定了湘军,稳定了前线。此时,另一个危机产生了——湘军的子弹不够了。

湘军连番和鄂军、直军交手,已经疲劳到了极点。可直军的援军还在源源不断开往湖北,海军更是已经威胁到湘军的后路。在这种情况下,赵恒惕明白,自己很难打赢对直军的战争。他迫切希望结束了粤桂战争的陈炯明能迅速来增援自己,陈炯明也确实不负赵恒惕所望,迅速集结了粤军里的湖南部队,并配备了最好的武器交给洪兆麟指挥,立刻支援湘军。

可是,时间不赶趟,粤军的增援已经来不及了。8月28日,在7艘军舰的掩护下,北洋军第48混成旅,鲁军第1混成旅,鄂军第4混成旅总计2万5千人马,乘坐舰船,绕开前线正在和直军对峙的湘军主力,直奔岳州而去,抄袭湘军的后路。赵恒惕没有海军,江防薄弱,根本无法阻止直军的偷袭。当天下午4点,直军海军抵达岳州,岳州守军只有不到两个连,面对直军海军的炮击和2万多直军精锐,根本无法抵抗,仓皇出逃。岳州不战而下,本来在岳州督战的赵恒惕,也放下总司令的架子,连忙在卫兵的掩护下,逃往长沙。

虽然吴佩孚打赵恒惕打得非常顺手,眼看就要大获全胜,打下湖南全境了,甚至有望统一南方,完成袁世凯和段祺瑞都没完成的心愿。没想到,吴佩孚自己的后院却起了火。

奉系张作霖越来越嚣张,奉军大举进入关内。吴佩孚得到情报,在关内的奉军已达7万之众,甚至超过直军在直隶的驻军。面对这种情况,直系大老板、吴佩孚的顶头上司曹锟曹三爷却一让再让,这让吴佩孚非常焦虑。

吴佩孚屡次求见曹锟,并进言道:张作霖乃一土匪,如果曹使步步退让,会增长他的气焰,对我方不利。曹锟感慨道:我何尝愿意妥协退让,可南方战事紧张,你又时常不在,我如何强硬?

面对曹锟这样的说辞,吴佩孚无可奈何,只有下定决心,尽快结束湖南战事,早日抽身北上,对付越来越嚣张的张作霖。所以吴佩孚尽快和湘军议和,从湖南顺利抽身。

就在吴佩孚和湘军议和完毕,准备北返之际,一直被王占元和吴佩孚忽略的川军却仍在鄂西。

早在1921年7月湘军大举入鄂驱逐王占元之时,正在湖南的川军将领熊克武就在联络川军援湘,刘湘正欲向外发展,乃组织援鄂军。

8月9日,四川援鄂军占领建利县。

8月12日,吴佩孚到达汉口掌握了湖北,湖南督军赵恒惕向川军求援。

8月17日,刘湘任援鄂军总司令,但自己并未出川,但懋辛为副司令兼第二路总指挥,唐式遵为第一路总指挥,潘正道为鄂西总司令,令川军沿长江进攻湖北。

8月19日,川军占领川鄂交界的重镇巴东。同时川军沿长江向湖北各地推进。

9月3日,川军占领宜昌对岸之葛道山,川军、鄂军在宜昌城外激战。

9月11日,鄂军直军组成的联军打退了围攻宜昌的川军。

9月12日,川军第二次进攻宜昌,再败鄂军,但仍未占领宜昌,吴佩孚向川军商和被拒。

9月13日,吴佩孚亲率援军到宜昌督战。

9月14日,吴佩孚乘坐楚泰舰赶往前线督战,指挥部队奋力击退先期威胁宜昌的川军,可未等直军喘息,川军南路一部又进抵宜昌附近的磨盘山,宜昌再次告急。

9月18日,吴佩孚在长江北岸架炮轰击南岸川军,南北两岸川军被迫撤退,9月22日宜昌之围遂解。

9月25日,援鄂川军退驻南沱溪。

10月11日,川军退出湖北巴东,13日鄂军夺回利川,11月16日,川军退出湖北建始,24日退出施南。11月下旬,刘湘又调集大军三路攻鄂,吴佩孚恐奉军南下和南军北进,遂与刘湘议和。12月21日,长江上游总司令孙传芳与刘湘代表议定了川鄂媾和约十七条。

1922年1月,刘湘与孙传芳结为兄弟,定下相互援助的密约,川军退回四川,3月7日川鄂和约正式签订,刘湘不再外图。


民国十年的这次川湘鄂战争以川军和直系军阀的讲话而告一段落。在整个过程中,吴佩孚的直军部队利用本方武器装备和人数的优势先后击败湘军川军,获得胜利。但整个战役都只是军阀混战的缩影,湘军和川军的战斗力并没有完全释放。如果川军湘军有同样的装备和后勤补给,不见得战斗力会输给直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4

彭德怀老总曾经说过:“滇军黔军两只羊,川军好比一只狼,广西猴子是桂系,猛如老虎恶如狼。”没错,自古以来川、桂都是强大兵力的代表地区。不过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无湘不成军”,湘军的实力,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上也不容小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湘军和川军、桂军相比较哪个战斗力更厉害。


湘军勇猛

“湘”是湖南的简称,“湘军”顾名思义就是湖南的地方军队,也被称为“湘勇”。晚清时期国弱民乏,各地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而作为正规军的八旗兵和绿营兵软弱无能,无法抵御农民起义军。所以,以湘军为代表的地方军队应运而生。

曾国藩是湘军的主要创始人,文官出身的他却在军队管理上有着过人的雄筹大略。他整合湖南各地团练部队,任用大量书生为军队将领。曾有人统计过,湘军将领中书生比例约占百分之六十。

书生最讲究“天地君亲师,礼义廉耻悌”,他们依靠师生、同门等关系,维系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同时,湘军对普通士兵的招纳也有着明确的要求。提倡“朴实而有农夫,土气为上者”,出身越是卑贱越好,但是绝对不招那些带有市井气息的地痞流氓。这也是湘军不拿不抢,军纪严明的一个原因。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把招来的士兵按照籍贯进行分营。同一支队伍里不仅仅会有乡亲父老,甚至还有父子叔侄。这样一来,湘军在作战中就不会出现抛弃战友,四处溃散的情况。因为除了军纪军规,还有仁义道德在无形中凝聚着他们。

最能表现湘军勇猛善战的战役,莫过于1854年4月的“湘潭之战”。湘军4000名初上战场的新兵大败两万太平军,成功阻断太平军西征的步伐,使其在湖南没有了立足之地。除此之外,湘军以少胜多、以病胜强的战役还有很多。


1858年5月,李续宾攻破长江中游重镇九江;1861年9月,曾国荃吉字营与陈玉成联军在安庆大战,大获全胜,守将叶芸来战死;1862年10月,曾国荃两万病旅和李秀成、李世贤兄弟二十余万大军在雨花台决战,成功将其击退,继续合围天京;1864年7月,曾国荃吉字营攻破天京,灭亡太平天国。

不得不说,早已走投无路的清朝之所以能够又苟延残喘50年,离不开勇猛的湘军。在民国建立后,湘军被改造成了半中央军。但三次长沙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都足以说明湘军的战斗力。

川军威猛

川军是我最敬佩的一支军队。由于四川自古是天府之国,每逢战乱,川蜀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们现在讨论的川军,主要是指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参与抗日的川军部队。

相比其他派系,川军部队装备是最差的。川军军阀也普遍没有什么文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妻妾成群。但是抗战爆发时,军阀们也纷纷主动请缨。

川军出川时,因为许多人都有抽旱烟的习惯,所以经常是一手扛着步枪,一手拿着烟枪,被人们戏称为“双枪兵”。由于装备落后,军纪松散,以至于所有军阀都看不起他们。

但是,就在当时大半个中国都沦陷了的状态下,川军撑起了民族的脊梁。300万川军儿郎出川,足足有64万客死他乡。抗战牺牲人数比例,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真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台儿庄战役中,川军122师王铭章将军在滕县率部与日军激烈交战。战火纷飞了4个昼夜,5000人的部队打到最后只剩下17人,王铭章将军也以身殉国。他们践行了川军出川时诺言,更是把这面“死”字旗刻在了心里。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桂军生猛

桂军在明朝时候就有“广西狼兵”的说法,在民国时期,李宗仁领导的桂系部队战斗力也特别强。在对战唐生智领导的湘军时,曾以少胜多,把湘军打败收编。

抗日战争时期,广西更是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孩子,人人皆兵。桂林保卫战中,桂军加上地方民团不到两万人,装备有很多还是火枪,重武器只有22门火炮。面对的却是15万兵力,300多辆坦克,30多架飞机,大量重炮。

日军战报记载:“吾军在桂林一役中阵亡1万3千9百余人,伤1万9千1百余人,失踪300余人,其中阵亡9名大佐级别的联队长、31名 中佐级别的大队长,近100名中队长和小队长, 漓江之水为敌我两军之血染之为赤,此役是我一生中所经历到的最惨烈的战役,并非在于规模,而在于敌军之勇猛。”

另外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豫中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中都桂军都功不可没。


桂军虽然不是国军的王牌军,但是他们的军官都是从士兵到班长,再到排长、连长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官兵关系融洽,没有臭架子,打起仗来不怕死也是桂军战斗力如此强悍的原因之一。

湘军勇猛、川军威猛、桂军生猛,但是不管是湘军还是川军或者桂军都是中国人。如果说非要从战斗力上排出个一二三四,那肯定是不公平的。

不过作为军史爱好者,我更加敬佩川军,只因为那面“伤时拭血,死后裹身”的旗帜。

第2个回答  2021-02-08

在抗日战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无川不成军。川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川军虽装备简陋,要不是扛着长枪,恐怕与流民与乞丐无异,但川军子弟个个忠勇——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川军十分团结,听从中央指挥,当时川军子弟的理念是为四川争气,为川军正名。正是因为川军的神勇,四川在抗日战争时期奇迹般地保留住了这一方净土没有被日本人侵占。与川军一样有名的,还有湘军、桂军等。其中,湘军是一支比较特殊的队伍……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湘军的历史定位存在相当多的争议。湘军是晚清时期对湖南一带军队的统称,亦称湘勇。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太平天国运动胜利在即,而湘军是晚清大臣曾国藩一手调教培养的军队。当清政府的正规军队绿营朝廷便派遣曾国藩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湘军阻止了农民起义军推翻清王朝,维护腐败无能的清王朝之统治,让冉冉升起的新时代推迟了许多年才降临,是民族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但曾国藩,对湘军一再强调要不怕死不能鱼肉百姓,不可急功近利。由此,湘军可谓是训练有素。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湘军被蒋介石列入中央军的行列,有机会奋勇杀敌,报效国家,也算是将功补过。

湘军是晚清名臣曾国藩亲自选拔人才组成的军队,军队里有清朝时期的理学家、学者、进士等读书人,再对比抗日战争时期的川军,湘军军队的素质水平,毋庸置疑是略胜一筹的虽然清王朝最后还是被推翻了,湘军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帮凶,但是,湘军勇气可嘉,这样一支淡泊名利、有信仰、有追求和理想的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无疑是被迫切需求的当时清政府还有另一支地方武装军,名为淮军溃不成军。在甲午战争时期,湘军英勇无比,在炮火连天的海面上丝毫无惧,反观淮军,自顾不暇,避而不战。曾国藩为湘军写下战歌——湘军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变成湖南军队。因为其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每每在遇到日本军队都能够快速进入战斗状态,蒋介石后把湘军改编成中央军,为国民政府鞍前马后。

与川军、湘军等地方武装军平起平坐的还有桂军。桂军是广西一带的士兵,不论哪朝哪代,桂军的勇猛在广西人看来一向都是不言而喻的。桂军在内战时期也是站在了国民党的行列中,虽没有湘军历久弥新的一腔热血与爱国情怀,但桂军的武器装备却比湘军要好很多。可惜的是,桂军同样没有认清现实,与解放军自相残杀。即使桂军站错了队,我们依然不能否认桂军先辈抵御外敌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其勇敢无畏的烈士精神。

第3个回答  2021-01-24

在抗日战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无川不成军”。川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川军虽装备简陋,要不是扛着长枪,恐怕与流民与乞丐无异,但川军子弟个个忠勇——“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

川军十分团结,听从中央指挥,当时川军子弟的理念是:为四川争气,为川军正名。正是因为川军的神勇,四川在抗日战争时期奇迹般地保留住了这一方净土,没有被日本人侵占。与川军一样有名的,还有湘军、桂军等。其中,湘军是一支比较特殊的队伍……

01.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湘军的历史定位存在相当多的争议。湘军是晚清时期对湖南一带军队的统称,亦称“湘勇”。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太平天国运动胜利在即,而湘军是晚清大臣曾国藩一手调教培养的军队。当清政府的正规军队绿营、八旗军已经不能抵御太平军时,朝廷便派遣曾国藩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湘军阻止了农民起义军推翻清王朝,维护腐败无能的清王朝之统治,让冉冉升起的新时代推迟了许多年才降临,是民族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但曾国藩,对湘军一再强调要“不怕死”、不能鱼肉百姓,不可急功近利。由此,湘军可谓是训练有素。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湘军被蒋介石列入中央军的行列,有机会奋勇杀敌,报效国家,也算是将功补过。

湘军是晚清名臣曾国藩亲自选拔人才组成的军队,军队里有清朝时期的理学家、学者、进士等读书人,再对比抗日战争时期的川军,湘军军队的素质水平,毋庸置疑是略胜一筹的。

晚清时期湘军的思想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了,他们不慕荣利,一心想报效朝廷,虽然清王朝最后还是被推翻了,湘军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帮凶,但是,湘军勇气可嘉,这样一支淡泊名利、有信仰、有追求和理想的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无疑是被迫切需求的。

甲午战争时期,唯一敢于和日军抗衡的也就只有湘军了,当时清政府还有另一支地方武装军,名为“淮军”。“淮军”多由地痞流氓、恶霸无赖组成,多是为了金钱权力而参军的每当遇到武装较弱的军队,淮军便盛气凌人;当遇到劲敌时,淮军便四处逃窜,溃不成军。在甲午战争时期,湘军英勇无比,在炮火连天的海面上丝毫无惧,反观淮军,自顾不暇,避而不战。

曾国藩为湘军写下战歌——“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湘军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变成湖南军队。因为其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每每在遇到日本军队都能够快速进入战斗状态,蒋介石后把湘军改编成中央军,为国民政府鞍前马后。

02.与川军、湘军等地方武装军平起平坐的还有桂军。桂军是广西一带的士兵,不论哪朝哪代,桂军的勇猛在广西人看来一向都是不言而喻的。桂军在内战时期也是站在了国民党的行列中,虽没有湘军历久弥新的一腔热血与爱国情怀,但桂军的武器装备却比湘军要好很多。可惜的是,桂军同样没有认清现实,与解放军自相残杀。即使桂军站错了队,我们依然不能否认桂军先辈抵御外敌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其勇敢无畏的烈士精神。

03.有人把川军、湘军和桂军放在一起一比高下。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桂军表现得甚至比湘军更为出色,而川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出兵300余万,形成了“哪里有战场,哪里就有川军”的形势,英勇善战之态无疑高居榜首!

第4个回答  2021-03-12
导语

说起湘军、桂军以及川军,许多人都不陌生。湘、桂、川,指湖南广西以及四川三地,抗战时期这三地的三支地方军队联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给日寇以极其沉重的打击,保卫了抗日统一战线,显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民间,也有着“无湘不成军”、“无川不成军”、“无桂不成军”的说法,显示了这三支军队的威猛。那么,这三支军队到底孰强孰弱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无川不成军”

川军起初是清朝末年,清政府训练的一支四川新军,后来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军阀混战开始了。此时川军发展为四川的军阀部队。

二十余年间,川军子弟虽然人数众多,却因为长期流转于军阀混战,不仅装备武器十分简陋粗糙,并且缺乏有组织的操练,军纪也极差,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当时,川军甚至被称之为“双枪兵”,意思是一手扛着步枪,一手拿着烟枪,可见纪律之散漫。

然而,抗战期间,看起来贫穷简陋,与流丐无异的川军却大放异彩,屡立战功。究其原因,应是川军子弟对自己的军队、对养育自己的家乡天府之国的浓厚情感,以及川军男儿的团结英勇。一方面,川军子弟坚守为川军正名,为四川争气的信念,使四川在抗战中没有陷落于日寇之手;另一方面,他们讲究团结听指挥,勇于牺牲,不畏敌寇。即使武器装备不如日军和其他军队,仍然凭借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打硬仗、打血仗。

人人称道的“铁血之师”川军在抗战中共派出6个集团军,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作战,兵员总数达三百余万,几乎参加了抗战中所有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无湘不成军”

比起川军,湘军的来源和发展要复杂得多。

最初,湘军也称作“湘勇”,可见那时湘军子弟的作战能力便有所显露。湖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而常年生活在山间的苗、瑶两族,身体强健,勇敢机智,这些民族的男子汉当然也就成为了湘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势如破竹,而腐朽的清政府已是摇摇欲坠。面对锐不可当的太平军,清政府的八旗军已经力不从心,无力抵挡,不得不求助于地方军队加以镇压。

此时的湘军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大将曾国藩亲自培养的精锐部队,全军上下只服从曾国藩一人,从作战能力、武器装备到军队纪律,都了质的提升和飞跃。因为是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地方军队,所以曾国藩尤其重视军纪和思想教育,一方面对士兵进行封建儒家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又教导他们不可急功近利,更不能鱼肉百姓,讲究“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因此,湘军不仅在作战上训练有素,思想纪律上也初步实现了军事化。

湘军虽然是农民起义军的镇压者,维护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然而它从清政府手中获取了军权,客观上对清政府统治的削弱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湘军也参与了甲午战争,并为收复新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到了抗战时期,湘军被列入了中央军。

“无桂不成军”

桂军的主要贡献也是在抵抗日寇的战场上。

自古以来,广西就多勇猛壮汉。这注定桂军是一支实力不弱的队伍。桂军一开始也是由清政府编练的军队。1905年,清政府在广西招募了500人,编为一营,这就是桂军的雏形。而后经过数次重组改编,成为广西地方一支极有实力的军队。

辛亥革命后,桂军开始发展壮大。以白崇禧、李宗仁等为骨干的桂军长期统治广西,被称为“新桂系”。后来,在抗战时期,广西桂军征兵逾450万,出兵百万,参与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豫中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等重要战役。这支“桂系钢军”,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和不惧牺牲的刚毅精神,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谱写了一首首英雄赞歌。

究竟谁强谁弱?

我以为,将三支军队简单地进行横向比较,一定要比出个高低,不仅是无意义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三支军队成立的时间不同,因此其武器装备的先进度千差万别;同时,三支军队的成立缘由也不同,这极大影响了军队背后的财政支持与技术支持是否充足;最重要的是,三支军队的作战战场也有所不同,这影响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然而,必须要说的是,三支军队都或多或少地代表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也彰显了华夏子女勇于牺牲,坚韧勇敢的民族品格。他们都曾经为我们现在的和平抛头颅,洒热血,都应当为我们今人所敬重。

小结

湘军、川军以及桂军不畏牺牲,保卫国家的精神,是中国军队的精神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无比珍贵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精神,带领着无数中华儿女走向和平,走向光明。现代的我们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艰苦奋斗,爱国爱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献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