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身份证、摄像头,被诛九族者为什么不选择逃跑呢?你怎么看?

如题所述

现代社会的国家刑罚,反映了一个国家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在古代,我们崇尚儒家思想,强调家族伦理,有很强的家族观念。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制度,一人犯法全家连坐,以此来震慑人们,不敢轻易犯罪。


查阅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起初是没有诛九族这个词的。最早的连坐制度发源于秦国时期,叫做株连三族。据史记记载,秦文公在公元前746年颁布了这一法令。对这一法令人们普遍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认为的“三族”主要是指犯人的双亲、妻子及儿女、同胞兄弟姐妹等;另一种看法认为“三族”指的是罪人的全部直系亲属,以及最近的兄弟姐妹、配偶。如果要是轻一点的话就只涉及到妻子和子女。

中国古代的刑罚五花八门,刑罚之残酷惨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中就有“剥皮”、“腰斩”、“凌迟”这种酷刑。但是也有一些相对“较轻的刑罚”,这种刑罚虽然不会让你死,但是其痛苦程度可能会让你生不如死。在秦汉时期宫刑就是其中一种,司马迁就曾经因为在朝堂上为李陵辩护,顶撞了汉武帝而受到宫刑。


将犯罪之人的妻女收为官奴,没收其土地和钱财也是其中的一种刑罚。人活着最大的悲剧就是钱没了,老婆跟别人跑了。这种痛苦和死了有什么区别?


汉文帝是一个比较宽容和孝顺的皇帝。等到汉文帝继位的时候,希望能够废除这些连坐的刑罚。但是,周围大臣纷纷劝阻他,告诉他,只有通过严苛的法度才能约束百姓的行为,让他们不敢有犯法和造反的心思。

就在汉文帝在思考如何改变刑罚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了想法。有一个叫新桓平的方士在汉文帝面前装神弄鬼,被丞相张苍等人告发,汉文帝很是生气觉得自己的皇家威信被践踏,一怒之下诛了新桓平三族。


等到唐朝的时候,刑罚就没有那么严重了。只要你不是谋反,就不会牵扯到那么多人。在唐朝如果你犯了谋反的大罪只是杀掉本人和孩子,不会杀掉妻子的一族。年迈的老人和女人都不会受到刑罚,其余亲属则需要充军流放和作为官奴。


在明清时期,刑罚又变得比较严重。动不动就株连九族,这些人或是陷入文字狱,或者站队失败导致。从古代族诛的情况看来,九族中包括了父亲一族中的四代人、母亲一族中的三代人、妻子一族中的二代人。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族人犯有大罪,整个家族都要受到牵连,而且相关的家族成员轻者会被收为官奴,重者会被杀头或者流放。这种杀戮杀戮,动辄就是成千上万人。


所以说,犯了大罪的人,你能跑哪里去?跑到哪里,哪里就会因为你而被株连。

在明清时期,不仅有株连九族的人更有株连十族的人,这个人就是方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浙江宁海人。他素有家学,资质过人。成年后的方孝孺精通理学,他的老师是著名的学家宋濂,并且在老师的众多弟子当中是最出色的一个。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方孝孺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召见,朱元璋觉得方孝孺一表人才,打算将他留给皇孙子朱允炆,辅助他治理天下。但是朱元璋并没有马上起用方孝孺,而是又过了十年,在洪武二十五年时方孝孺才被任用。提拔他做汉中府学教授,并且成为蜀王世子的老师。


等到朱允炆即位后,方孝孺被重用,。但是后来发生了三年的靖难之役,南京被攻破,建文帝也不知所踪。朱棣的妖僧姚广孝举荐方孝孺代草拟写传位诏书,方孝孺为建文帝戴孝不肯。并对朱棣说有长立长,建文帝死了还有建文帝的儿子可以继承大统。朱棣大怒要诛杀他的九族,方孝孺仰天大笑,毫无惧色,说就算株连十族也不怕。于是朱棣连方孝孺的朋友和学生一同九族等人全部杀死,诛杀近千人。

而且在明朝万历时期,株连十族已经成为了一个反面教材来威慑百官,在公文中也经常提到株连十族的事情,例如陈禹谟就在给皇帝的公文中曾经提到过此事。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就是按照家族方式生存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跑不掉。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一书展示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情形,四大家族,盘根错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元妃在朝中受宠的时候,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然而后期家道中落,谁又能脱得了干系,下狱的下狱,出家的出家。


说了这些大家可以知道,“株连九族”主要是一个形容严重程度的称呼,并不局限于杀多少的人,并非严格的法律用语。司马迁写的《史记》一书中提到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在刺秦失败后,秦王屠杀了荆轲的“七族”。《论衡》一书中记载到秦王诛杀了荆轲的“九族”。由此可见株连九族的含义是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8
第2个回答  2020-12-09
古代虽然没有身份证和摄像头,但是他们有户籍册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所以不管你逃到哪里都会被找到,诛九族是大罪所以更逃不了。
第3个回答  2020-12-09
不是不想逃跑,而是根本跑不掉,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无论逃到哪都要受到通缉。
第4个回答  2020-12-09
他们是跑不掉的,古代虽然没有身份证,但是有户籍册。所以说是跑不掉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