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古代汉语的看法

如题所述

古代汉语
是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发展而来的,换而言之,近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渊源,近代、古代是汉语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有了这两个漫长而重要的发展阶段,才有现在的美妙而丰富的现代汉语。这句话指出了汉语的使用范围及对象。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广义包括普通话和各种方言。通常讲的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指的都是普通话。
汉语的方言很复杂,大体可以分为官话区和非官话区两类。北方方言又称官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除了分布在长江以北汉族居住的地区以外,还分布在长江以南一些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湖北的大部分地区(东南一带除外),湖南的西北地区,南京、镇江一带也包括在内。
非官话方言包括吴语、粤语、湘语、闽语、赣语、客家话
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形式。
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但它一发即逝,不能流传久远。口语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句子简短,常有省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1
 一:汉语,对于现代汉语,我个人的看法是很不成熟,一方面,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经典文学作品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却完全割裂抛弃已经相当成熟完善、富含宝藏的近古汉语,实际上是一种退步。这种轻率、冒进的改革造成的后果之一是人们遭遇表达的困难,无论知识精英、劳动大众的书面语或者口语,准确性、效率、美感大不如以前。读古代作品无论诗词歌赋、杂剧小说、典章奏折,比照现代作品,真有隔世之感;49以后则云泥之别了。而更为严重的是,语言的恶劣导致思想的僵化,现今人们讲话的语法、语气、用词如出一辙,由此可见一般。而且,就算用简体字印刷的古籍,真能读懂的人恐怕很少,可见,文化的断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的断代,当然,我并不试图否定文字的改革也产生同样的问题,但显然影响要小得多。另外,现在的通用语音普通话是以北京地区的方言规范而来,但推行者仅仅凭借强力,固步自封拒绝吸收,完全无视其他方言,招致抵触而效果奇差。语音的生命力极其顽强,谁都明白的事就是有人装不明白。

二:汉字,与汉语改革的看法相反,我认为汉字简化是一大进步。汉字难认、难念、难写,繁体字和简化字相比,难认、难念不一定,但确实要难写得多。实际上,暂时抛开文字学上的意义,简化字实实在在比繁体字书写容易得多,而书写的效率是文字形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汉字发展历经甲、金、大篆、小篆、隶、楷、草、行几个阶段,步步简化而来,印刷体至楷书定型,手写体则进一步简化至草书、行书(当然,除了应用功能进步,也有美学意义)。现行的简体字是对繁体字的简化,不过是遵照了汉字发展的潮流罢了。晓刚网友提到的“布”、“布”例子,是文字发展中的同化现象,即文字的不同部分同化为相同部分,如:鸡、树、邓、仅对照鸡、树、邓、仅;繁体字中“月”部,如:朋(一串贝)、明(月亮)、膀(肉)也与此类似,这是一切文字都发生的现象(这个比较特殊,同化的是一个字,49后大量应用)。除了同化,文字发展还有笔画化、简化、复合等等常见现象,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参照《文字发展史》等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