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货之光到涉嫌22亿财务造假,瑞幸咖啡为何会神话破灭?

如题所述

瑞幸咖啡是怎样成为“国货之光”的呢?用一句话来粗浅地概括一下,用钱砸+商业模式的打造+利用互联网的流量。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瑞幸也败于此。

钱从哪来?

这就必须要提到它的创始人钱治亚及其背后的神州系团队了,特别是神州优车集团董事长陆正耀。 这些社会资源使瑞幸咖啡这个项目吸引到了多家投资机构的目光,这些机构共同参与了瑞幸咖啡的天使轮融资,投资规模在10亿元左右。这笔钱的确给了瑞幸咖啡巨大的先天优势,但也最终埋下了瑞幸咖啡发展规模过快、过大的部分根源。




钱是怎么没的?烧流量去了

打价格战,新用户免费,买二赠一、买五赠五,瑞幸咖啡充分运用了社交裂变打法,开拓了市场,但也耗光了前期资金。可以说,他们的成本都赚不回来。不过,这种方法也是有成功案例的,例如微信的抢红包营销手段。

商业版图的过快扩大

这一点表现在一开始,它们家的志向过于远大,一上来就直接对标星巴克。其实,这样说,也不是特别准确,因为这也属于一种营销手段,并且它确实达到了快速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的目的。或者可以说,瑞幸咖啡进入大众视野就是在它以垄断国内咖啡市场的缘由起诉星巴克(中国)的时候。




不过,它实在不该跟星巴克去拼市场占有率。1999年1月11日进入我国市场的星巴克用了17年的时间才将门店数量扩张到2000家,而刚刚开始创业一年的瑞幸咖啡在2019年年底,门店总数就成功超过了星巴克。细思极恐呀。

成功“快速”上市

在同一年的5月17日,瑞幸咖啡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了2019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市值42亿美元。不多时,瑞幸咖啡的商业模式成了人人都想复制的成功商业模板。一时,风头无两。

该来的来的有点快

但后来的事情,就没有那么愉快了。

2020年2月1日,浑水发布做空报告,指出瑞幸夸大门店商品的销售数量,将2019年三、四季度每店商品日销量至少夸大了69%和88%。

就是说,瑞幸没有赚那么多钱,账目都是假的。然而对此,瑞幸极力否认,我没有跳单,你们的论证方式有问题,你们还没有找到证据。




再之后,4月2日瑞幸咖啡又主动坦白了虚假交易这件事。接下来的几个礼拜,我的手机都会自动弹出以下新闻,瑞幸股价熔断了,它又熔断了,它又又熔断了。没错,五次熔断后,它的股价缩水了80%。这就有点像早上买的一个大馒头,到了晚上,嗯?怎么成了一张薄饼了。

运气成分

其实,瑞幸咖啡再抗一会儿,应该就能正常盈利了,毕竟,烧钱换客户,这种事美团和滴滴都干过,也都成功了。但天有不测风云呀~

总结

其实吧,瑞幸咖啡也挺不容易的,不扩大市场怎么尽快地转亏为赢呢?不过,它心太急了点,步子迈的太大了点,或者说,市场还没有准备好去接受用户主导的互联网咖啡商业模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26

谈到瑞幸咖啡跌落神坛,总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浑水、神州、星巴克、财务造假。瑞幸自2017年成立仅花了18个月便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这一光速的背后离不开”神州模式“的经营。瑞幸的两位主人分别是原神州优车集团的COO钱治压和神州优车及租车集团的董事长陆正耀,他们将神州集团的经营模式用在瑞幸上。神州模式也就是花钱打价格战,低价促销全国开分店吸收客流量等等从而扩大市场,让企业快速成长,吸引资本家们的注意达到上市的目的,成功上市后广大的股民就可以购买自己的股票扩大自己的融资渠道,瑞幸的主人就可以继续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这就是一个正循环的过程,通过不断循环使自己的商业版图不断壮大。

在2018年间瑞幸通过两轮融资先后从美国拿到了四亿美金,然后开始发优惠券,打折,开分店,在18年底便开了2000多家门店,而星巴克在中国经营了将近20年也才开了3600家门店。在中国没有瑞幸之前咖啡市场一直被辛巴克垄断常常以高姿态的方式出现在我们视野中,在瑞幸横空出世后,星巴克就开始恐慌了。被瑞幸逼得开始了从未有过的发展外卖,搞活动低价促销,还和老对手雀巢咖啡合作推出咖啡胶囊。瑞幸大大的削弱了星巴克傲慢的气焰,同时也收获了一大波“瑞幸粉”。在光速登上神坛后危机也随之而来。

2019年5月瑞幸成功上市,上市就意味着财务资料得向大众公开,一份漂亮的财务报表会吸吸引来不少投资者,于是公司的管理层便选择通过财务造假来装饰自己的成绩,这也就为跌落神坛埋下了定时炸弹。

2020年1月浑水公司一份长达89页的报告指控瑞幸涉嫌虚增收入,伪造了22亿元的交易额。在面对铁证如山面前一开始瑞幸坚决否认了一切罪证,随后浑水公司将瑞幸告上了法庭,监证会便让他自查,于是瑞幸向外自曝了22亿元的财务造假,股价暴跌,6月29日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停牌做退市准备,就此瑞幸从神坛跌落。

第2个回答  2020-07-25

瑞幸咖啡成为泡沫的背后是一群资本家急于求成的结果。





三个月前,瑞幸咖啡自爆账目问题,一夕之间瑞幸咖啡股价狂跌,连原本创始人陆正耀的其余项目上市计划都被打乱终止。他不得不重新清洗董事会,重新整顿,但即便他及时发声承担责任,瑞幸还是面临退市。





从瑞幸假账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些端倪。资本家过于浮躁,急于求成。忽视了从商的基本准则‘诚信’。在资本家眼里利润最大化成了最重要的因素。以至于他们不惜冒着被抓的风险在作死边缘疯狂试探。

他们的一念之间毁了瑞幸长久以来的努力,似乎所有都归零了。

说实话,刚听闻消息时我很愤怒。瑞幸咖啡是本土品牌崛起的先锋。国人对它的好感度已经渐渐赶超星巴克等外来物。可以说它的‘钱途’一片光明。





只要资本家再给它一点时间,占据海外市场都不成问题。但明显他们没有耐心,他们急迫的想用账目来吸引投资证明价值。结果毁于一旦,自取灭亡。

我不知道在现有的市场中还有多少公司品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我知道瑞幸只是一个缩影,肯定还有相同的同伴在顶风作案。

资本主义市场我一个局外人,看不透也说不明,但我希望瑞幸能给他们一记警钟。资本家能从一蹴而就的美梦中清醒。

瑞幸的车祸,给国有企品牌一个反例,希望以此为戒,不要重蹈覆辙。国有品牌想出圈,先要资本家戒浮戒躁。

个人私心希望瑞幸咖啡重新整顿重新出发。因为抛开账目造假,瑞幸对员工顾客是真的良心。疫情期间瑞幸咖啡是为数不多的福利不变,不裁员的品牌。而他的咖啡品质也是真的赞。

我真心希望看到重新的瑞幸咖啡,我期待未来有一天那只小鹿重回市场。

第3个回答  2020-07-18

瑞幸咖啡的财务造假,无非就是为了虚增交易额,使公司可以在国外快速上市,在证券市场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可能瑞幸咖啡是我们的“国货之光”,所以它有着别人没有的巨大“野心”,别人用几十年时间打造出来的知名品牌,它想用几年的时间去打造一个知名品牌,背后肯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虚增营业额,继续扩增店铺,使各个地方都拥有瑞幸咖啡。

瑞幸咖啡仅仅用了差不多才2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从第一间的瑞幸咖啡到上市,这速度在任何国家都没有出现过,短短两年的时间,增加店铺的数量、增加融资,店铺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了星巴克。瑞幸咖啡的最大竞争者是星巴克,但是星巴克从第一间店铺到上市用了21年多的时间,星巴克用了多年的时间打好基础,塑造良好的口碑,在拓展过程中,星巴克会先参考各地的人口结构资料,仔细进行分析,确定有合适的客户群之后,才会进入该地区。但是,相反的是瑞幸咖啡并没有像星巴克一样,把工作做得这么的细致和认真,才导致有一些店铺虚增订单。

瑞幸咖啡经营饮品及轻食,其中饮品类分为大师咖啡、轻度拿铁、瑞纳冰和经典饮品,轻食类分为新鲜沙拉、健康轻食。所选的材料为上等的咖啡豆,新鲜烘焙,新鲜现磨。瑞幸咖啡倡导更方便迅捷的“咖啡新零售”体验,多种咖啡形态店将遍布各大城市的商圈写字楼,彻底改变咖啡传统业态模式。

但是因为有了网上下单,瑞幸咖啡的涉及“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遭到工信部调查以及被下令整改。在同一个月,就被查到财务造假。

总结瑞幸咖啡神话破灭的原因:

1. 过于求成,没有脚踏实地做事。

2. 没有保护好用户的个人信息。

3. 管理层有大批知法犯法的领导。

第4个回答  2020-07-19

瑞幸咖啡神话破灭的根本原因是太过贪婪,也太过异想天开,不接受成功道路上的任何失败。

瑞幸咖啡在起步时绝对拥有一个成功的策略,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采用新零售模式,不论是在哪一方面,都选择了与顶级的供应商合作,并且其提出的理念也是十分符合大众的生活理念。正因为这些,在前期发展十分迅速。也是因为前期的迅速发展,其创始人开始渴求更快的发展速度,不允许慢下来,更不允许有丝毫的失败。

很快,瑞幸咖啡便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夸大其规模,增加门店数量,增加融资,短短两年的时间,瑞幸咖啡在杯量和门店数量上都超过了星巴克,其发展之快令人乍舌,在媒体的渲染之下,一度成为国货之光。然而这发展最终只是盲目扩展而已。并没有让企业发生质的变化,反而弊端渐渐的显现出来,并且企业人竟然不以为意,以为一切都可以凭借侥幸,认为企业真的会如自己想象中发展,也许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不愿意做出艰苦的努力。

追求得太高不是坏事,只是一旦缺少了脚踏实地的企业精神,最终只会作茧自缚,瑞幸咖啡财务造假的事情最终被血淋淋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在疫情的冲击下,更加显得不堪。所谓神话不过只是一个泡沫,阳光出来了,自然也就破灭了。由此看来,甚至不是神话破灭,而是幻想破灭罢了。

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创业者脚踏实地的努力,更需要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接受缓慢的增长,接受所有大大小小的失败,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真实,越来越让人信服的国货之光,这世界没有什么神话,不过是背后一点一滴的积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