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门的颜色有何讲究?

如题所述

一、红色朱门

封建时代,宫殿朱门。朱门是等级的标志。

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酒肉臭,有注者释为酒肉的气味;而众多读者宁愿理解为朱门之内,酒池肉林,食之不尽,腐烂发臭。这更能形成强烈的对比。

“谁家起第宅,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字相连延。……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钱。”——白居易《伤宅》

这可移做“朱门酒肉臭“五字的诠释。

当了十年的大官,第宅大门自然不会像普通百姓那样,开在坊里门内,而是开门直冲大街;门色也不凡——漆成朱红。

汉代卫宏《汉旧仪》说:丞相“听事阁曰黄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官署不漆朱红,以区别于天子。

朱门,曾是至尊至贵的标志,被纳入“九锡“之列。所谓九锡,是指天子对于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即赐给九种器物。《韩诗外传》讲: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铁钺,九锡(禾巨),谓之九锡。

汉代何沐注《公羊传》,说到“礼有九锡”,将朱户排在第四位。朱户的赐予,是一种高规格的待遇。

二、黄色之门

黄色之门,也很高贵。

唐代用“黄阁”指宰相府,用“黄阁”借指宰相。朱红与明黄,依后世之制而言,“人主宜黄,人臣宜朱”,清代《茶香室丛抄》讲到这一情况,所谓“古今异宜,不可一概”。

明代初年,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对于大门的漆色,也有明确的规定。

《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官员,“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同时

规定,“一品官房……其门窗户牖并不许用髹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妆饰”。

三、黑色大门

黑色大门旧时很普遍,是非官宦人家的门色。济南旧城民居四合院,门楼最具装饰趣味,当地居民称为“门楼子”。其色调,深灰的瓦顶,灰白的台阶,大门漆黑色。门上红底对联,于这黑、灰之中亮着艳色。

在东北一些地方,宅院的黑漆大门被称为“黑大门”。别看其黑一片,虽未描绘图案,却如同贴了五彩门神画——-那是“黑煞神“的象征。民间将“黑大门“说成是“黑煞神”,并传说“黑煞神”当门,邪气难侵入。门色成了门神。

南北朝时鲍照《芜城赋》“藻扃黼帐”,黼帐即绣帐,藻扃是彩绘的门户。这彩绘,或许是绘花草,也许绘的是龙是凤。

与彩绘门户的华丽形成巨大反差,是白板扉。

唐代王维《田家》诗:“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南宋戴复古《夜宿田家》诗:“夜扣田家白板扉”。门不施漆,原木色,“白板扉“比起朱门彩扃,自然逊色寒酸,它是农家简朴生活的写照。

《金瓶梅》第七十二回“李瓶儿何家托梦”,西门庆“从造釜巷所过,中间果见双扇白板门”。看来城里也有“白板扉”。

王府大门位于住宅院的中轴线上,而不是像普通四合院那样开在东南角,通常有三间一启门和五间三启门两个等级,门上有门钉。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但在王府中还分有高低的不同,因为按清朝对宗室的分封制度,共分有14个等级,与此相对应,分赐给这些王子的王府也分为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镇国公府、辅国公府等几个等次。这些王府在建筑规模和形制上也都各有规定。它们的大门按《大清会典》记载:亲王府门为五间房,可开启中央的三间,屋顶上可覆绿色琉璃瓦,屋脊可安吻兽,大门上的门钉用九行、七列共63个。

郡王府的大门为三间,可开启中央的一间,门上的钉比亲王府门减少七分之二,即九行五列共45个。王府的门前一般都有石头狮子,雌雄各一,分列在大门两旁以壮威势。门的正前方,隔着街道还立有影壁一座,作为大门的对应。规模大更讲究一些的王府,它的大门还不直接对着街道,而是在大门前留有一个庭院,院子前面加一座沿街的倒座房,两旁另设称为“阿斯门”的旁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