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清末的四平灯市?

如题所述

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四平街还是盛京最兴旺发达的商业街。每年的上元节,都在这条街上举办灯市。当年的四平灯市可与北京灯会媲美。清末《盛京诗咏》描述了“四平观走马,三日万巷空”的盛况。

当年“四平灯市”上的灯绳,可说是景中奇观。那时这条街两边的房屋还都是起脊的砖瓦房,多是有房檐的敞着门脸的明门式商店。

每年的正月初六买卖家开市,街路南北两边的近百家店铺,都在屋檐下悬挂起灯绳,绳上悬挂尺把长的彩纸,上面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文字,间许丈远结一根竹竿,竹竿的顶端插上三角红旗,上写四个大字“天下太平”,并用彩纸包好的石子坠于竹竿下端,使竹竿都能直立。这样整条四平街的红旗和彩纸随风飘动,喜庆的气氛非常浓烈。

那时,四平灯市上的“堆灯”,奇特壮观,各家店铺纷纷在正月初六就开始扎制。这种灯由两层薄纱作灯面,上绘人物、山水、花鸟等,按图案贴上三分宽的银纸条,燃上蜡烛后,即可折射出各种图案,五光十色,鲜艳透明,十分精巧。

各商家还利用冰雪堆制成楼、塔、亭、榭等景物和老叟、少妇、童男、童女等人物冰灯。还有鱼灯、羊灯、荷花灯、走马灯等,十分精致,汇成了一条灯的河流,游人来往穿梭其中,犹如在水晶宫里游荡。

赶到上元节前的正月十三这天,称为“上灯”,十四至十六为灯节的高潮,十七则称为“残灯”。当十三日黄昏,四平街上的各家店铺竞相放灯,各商号门前的纱灯、宫灯、走马灯和各式灯笼,烛影摇红,大放异彩,引人悦目。

在赏灯之前几天,四平街上灯笼铺的生意都红火起来。灯笼铺制作的灯笼,有大小、长短、高矮、方圆等样式,材质有玻璃、纱纸、羊角之别,其绘画内容古今人物、名山胜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无所不包,而且色彩鲜艳夺目,神态逼真。

有清一代,还各采松枝,结棚于通衢,昼则悬彩,杂以流苏;夜则燃灯,辉煌火树。这也是灯市上吸引人的一处景致。当年,钟鼓楼之间的四平街上,彩灯遍张,遮天蔽月,那各式各样精致的花灯,争奇斗艳,人们叹为观止。这样的灯市,在十四、十五之夜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而四平灯市的高潮,则是丝房、金店在十五月明之夜,燃放的“盒子灯”和色彩绚丽的火花。

丝房和金店为燃放盒子灯,早在十三日就开始了准备,在门前搭起了两三丈高贯通南北的杉木杆架子。十五夜华灯初上之时,用绳子把一个六尺多高、三尺来宽,外面用花纸精制的“盒子灯”,吊在木架的横杆中央。及至午夜,由年轻店伙计把盒子灯下端的纸捻子用火点着,当纸捻子向上烧到盒子灯底时,只听“砰”的一声,开始出现一至十变的灯景:第一出灯景是“天官赐福”,接着变第二出“怕老婆顶灯”,又变“猪八戒背媳妇”……十样彩色灯景。在这十样灯景里,“怕老婆顶灯”一出,男的跪着,头上顶着一盏灯,老婆手里拿着鸡毛掸子,用小脚一脚一脚地踢着男人,小脚一踢,男人一点头,观众哈哈大笑。十样灯景全变完,大约需要半个小时。随后,店伙计又在木架之下摆上一个木墩子,把各种火花一个一个地放在木墩子上点着。五彩缤纷的焰火腾空升起,围观的人们一边叫好, 一边移动着身子,躲着空中溅下的火星儿。

灯官

除了燃放“盒子灯”和焰火外,一些商号还出资办有秧歌、高跷、龙灯、狮子舞、灯官等娱乐节目,在节日三天的夜里,人们穿梭往来于四平街欢庆元宵节,可谓万人游观,填溢衢巷。

上元佳节,四平灯市上还有打灯谜的风俗,各家店铺预先将谜面写在彩纸条上,尔后粘贴到彩灯下,任游人猜射,对猜中的以果品食物、巾扇香囊、笔墨纸砚图书等为赠品。正月十五、十六晚上,盛京城的妇女还相约上四平街看灯,称为“走百病”,说是可以祛病免灾。

四平街上的一些商号,在元宵之夜,为了招待主顾,还邀请官绅等名流携家眷来店共庆佳节。夜深后,店东把这些主顾请出观赏“盒子灯”“焰火”和“秧歌”等文娱节目。时近午夜,店东请他们吃元宵等果品,然后尽欢而散,送客归家。

每年灯节期间,整条四平街都是姿态各异的花灯,欢腾的锣鼓伴着狂舞劲浪的秧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令人流连忘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