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丹布朗的《地狱》?

如题所述

刚看完,简略的说一下自己的一下看法,估计没什么参考价值,有稍许剧透,随便写写。
总体来说一本非常不错的小说!符合丹布朗一贯的小说风格(废话)。
故事精彩!情节紧凑!想象丰富!
另外一点就是全文体现(或提出)的关于哲学人文或者科学的思考。
下面具体说说:
1.故事本身非常精彩,丹布朗惯例的悬念的设置,多线的叙事,到情节的反转。
比如兰登的失忆,比如 猪脚,杀手,警察,教务长的多线描写,比如后面究竟谁善谁恶的反转。

2.不得不提的一点,书中涉及了大量的欧洲历史人文文物等等信息和资料,对阅读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对这些历史不了解并且不感兴趣的,会感到阅读困难并且很难产生阅读兴趣,并坚持读下去,这点有点像《数字城堡》当初差点读不下去。

贴吧有个贴子推荐边看边参照,对帮助阅读非常有效。
3.丹布朗的小说的一贯人物塑造在善恶方面的双面,多面描写,基本上除了罗伯特兰登(男猪脚),甚至女猪脚有时候都无法清楚的判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比较丰满,每个角色的背后都充满故事,即使只做简单的描述也让人不禁联想开去(比如博物馆的玛塔)。

4.《地狱》全书的主题是围绕全球人口问题展开(人类学),结合了基因科学,以及在人口问题上的道德的定义(哲学),符合丹布朗一贯的作风。《天使与魔鬼》有中物理学和宗教的结合。

而且重要的一点是丹布朗在小说中提出的各种问题都拥有非常深的现实意义。
1.《地狱》中的全球人口问题非常发人深省,按照当前的人口增长趋势,人类必定走向灭亡,这已是不再是环境问题或者世界卫生组织的问题,而是一个简单到令人绝望的数学问题,已是必然!
2.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在基因工程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进展,对于把基因工程付诸于人类自身,是对进化的破坏还是本身是进化的发展方式?世界上的权利组织如果获得了这样的科技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总而言之,当小说看非常精彩,同时书中提出的思考发人深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0

丹布朗的书只看过《达芬奇密码》,和这本《地狱》。初中时看达芬奇密码,觉得通篇贯彻了诡异的阴谋论,几乎有一种异教的奇怪魅力。这次看地狱看的是原文,主要感受有三点(剧透):
一、内容丰富。这里的内容丰富包括:第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建筑、历史内容丰;富;第二,全文中的谜题,悬念,转折丰富。这就使得整本书非常的丰满,但是也为阅读带来了很多的困难。相关的艺术和建筑内容我就得反复的查资料,看地图,否则完全不知道Langdon和Sienna在按照一个什么样的路线在跑路;
二、文中的转折非常“卑鄙”。说“卑鄙”,是因为由于Langdon失忆这个桥段,使得稳重真实、虚幻、现实、谎言错综复杂。人物的角色身份和故事不断颠覆,让我总有一种被作者玩弄欺骗的感觉。尤其是当我以为Ferris是个gay,当他说出“I have never been with any man.”而反派回答“Let me be your first”的时候,我几乎要燃起来= =。当然最后发现这个回忆的主人公是Sienna而不是Ferris,那种失望无法言表。
三、书中的人文关怀虽然主题很常见但正如书中所说,人们总是条件反射式地逃避。人口问题,基因等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及面对human well-being时的取舍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为了100个人干掉10个人是不是合乎道德的。这个问题在书中最终没有结局,但是“反派”的计划得到了实施,几乎全球都中了随机激活的绝育病毒。最后Dr. Sinskey的话发人深省,既然已成定局,我们是否还要试图挽回呢?这本书将传统意义上的善和恶模糊化,当然这也是很常见的对传统道德的质疑方式。但是当最后的人类浩劫真的发生,这种质疑给人的冲击就相当可观。

让人庆幸的是,最后预想中的Plague并没有发生,而是一种相对“人道主义”的方式被“反派”选择了,这也突出了被多次强调的“反派”对人类的关怀。读完这本书,会觉得很值得,但是这并不是一本多么完善的作品,至少在我看来,它比不上之前阅读的《达芬奇密码》。

第2个回答  2017-11-10

本书全部的现实时间线是48小时,中间穿插有各种不同角色的回忆。但是在现实时间的叙述中,我们发现主人公Langdon几乎总是一副走神的状态(跟他服用的镇定药物有关?),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作者对建筑、绘画、雕塑、历史的深入描写和讨论使得节奏大大拖慢。在使作品丰满和更具历史和现实感的同时,让人对Langdon的这种神游状态难以忍受。
其次,如前所属,虽然这并不是一本本格小说,而是一本单纯地悬疑小说,作者没有任何必要和读者公平竞赛。但是作为本格迷的我,在被作者的种种“卑鄙”的叙述性诡计欺骗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种一拳打到棉花上出不了力的感觉,内心十分难受。
最后,事实上,文中各种角色为了“拯救”人类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实际上病毒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扩散了,反派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真的不大?)的玩笑,这又是一个让我很无语的地方。尽管我不期待皆大欢喜,大团圆的结局,但当我发现我跟着全书一起绷紧的神经不过是又被耍了一道的时候还是有些郁闷的。

总结,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但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你,就要见仁见智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1-11
看地狱的原文,主要感受有三点(剧透):
一、内容丰富。这里的内容丰富包括:第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建筑、历史内容丰;富;第二,全文中的谜题,悬念,转折丰富。这就使得整本书非常的丰满,但是也为阅读带来了很多的困难。相关的艺术和建筑内容我就得反复的查资料,看地图,否则完全不知道Langdon和Sienna在按照一个什么样的路线在跑路;
二、文中的转折非常“卑鄙”。说“卑鄙”,是因为由于Langdon失忆这个桥段,使得稳重真实、虚幻、现实、谎言错综复杂。人物的角色身份和故事不断颠覆,让我总有一种被作者玩弄欺骗的感觉。尤其是当我以为Ferris是个gay,当他说出“I have never been with any man.”而反派回答“Let me be your first”的时候,我几乎要燃起来= =。当然最后发现这个回忆的主人公是Sienna而不是Ferris,那种失望无法言表。
三、书中的人文关怀虽然主题很常见但正如书中所说,人们总是条件反射式地逃避。人口问题,基因等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及面对human well-being时的取舍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为了100个人干掉10个人是不是合乎道德的。这个问题在书中最终没有结局,但是“反派”的计划得到了实施,几乎全球都中了随机激活的绝育病毒。最后Dr. Sinskey的话发人深省,既然已成定局,我们是否还要试图挽回呢?这本书将传统意义上的善和恶模糊化,当然这也是很常见的对传统道德的质疑方式。但是当最后的人类浩劫真的发生,这种质疑给人的冲击就相当可观。

让人庆幸的是,最后预想中的Plague并没有发生,而是一种相对“人道主义”的方式被“反派”选择了,这也突出了被多次强调的“反派”对人类的关怀。读完这本书,会觉得很值得,但是这并不是一本多么完善的作品,至少在我看来,它比不上之前阅读的《达芬奇密码》。

首先,本书全部的现实时间线是48小时,中间穿插有各种不同角色的回忆。但是在现实时间的叙述中,我们发现主人公Langdon几乎总是一副走神的状态(跟他服用的镇定药物有关?),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作者对建筑、绘画、雕塑、历史的深入描写和讨论使得节奏大大拖慢。在使作品丰满和更具历史和现实感的同时,让人对Langdon的这种神游状态难以忍受。
其次,如前所属,虽然这并不是一本本格小说,而是一本单纯地悬疑小说,作者没有任何必要和读者公平竞赛。但是作为本格迷的我,在被作者的种种“卑鄙”的叙述性诡计欺骗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种一拳打到棉花上出不了力的感觉,内心十分难受。
最后,事实上,文中各种角色为了“拯救”人类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实际上病毒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扩散了,反派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真的不大?)的玩笑,这又是一个让我很无语的地方。尽管我不期待皆大欢喜,大团圆的结局,但当我发现我跟着全书一起绷紧的神经不过是又被耍了一道的时候还是有些郁闷的。

总结,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但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你,就要见仁见智了。
第4个回答  2017-11-11
丹·布朗堪称美国最著名畅销书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自问世以来,一直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其父亲是知名数学教授,母亲则是宗教音乐家,成长于这样的特殊环境中,科学与宗教这两种在人类历史上看似如此截然不同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信仰成为他的创作主题。
作品主题
丹·布朗小说中,高科技知识文化与古代神秘知识文化总是发生着融合与冲突,这既是“丹·布朗旋风”显示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是当代人类真实生存状态的镜像。小说主人公生活在高科技知识文化的包裹里,具备高科技文化知识和研究创造的才能。他们是高科技知识的从业者,高科技知识的享用者,也思考着高科技知识文化给人类生存造成的新的社会问题和未来。
所谓宏大主题指的是那些具有深层社会意义,与社会发展的当前形势联系在一起,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主题。这种主题体现对人类生存的思考与关怀,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丹·布朗宏大主题的形成与他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很大关系。丹·布朗的父亲是位数学家,母亲是位宗教音乐家,这样的家庭环境就决定了他存在着科学与宗教两种相对的世界观。因而他的创作中常常表现出宗教信仰和科学共存的、矛盾的世界观。[4]
从小说内容方面来看,丹·布朗的作品集谋杀、恐怖、侦探、解密、悬疑、追捕、言情等通俗小说的元素于一体,却又不以某一现行题材作为主导,从而突破了题材的界限,实现了各种亚题材的有机结合;同时,作品中借用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维特鲁威人》、斐波那契数列、五步抑扬格、圣杯故事、当代高新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并巧妙地揉合了密码学、数学、宗教、艺术、文化、海洋学、地质学、天体物理学、古生物学、冰川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而且,作品情节在跌宕起伏中不留任何斧凿痕迹,雅俗共赏,从不同角度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被认为是“预言了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逐渐合流的趋势”之作。

悬念设置
丹·布朗从经典通俗小说样式中吸取了很多精华成分,再通过个人的创作得到了一种包罗哥特、侦探、惊险、悬疑、高科技、言情、间谍等众多流行因素的文体,这无疑是他得以成功的要素之一。
丹·布朗小说中第一类悬念设置形式是总悬念与小悬念共存。总悬念与小悬念亦称整体悬念与主要场面中的小紧张格局。总悬念是小说中主要冲突的焦点所在,在小说开始即要提出,并随着冲突的上升而不断加强,一直到高潮。它是贯串全篇的情绪支柱。小悬念则属于小说的每一个发展段落或主要场面中出现的局部紧张情势,它起着不断丰富和加强总悬念,并在每一章节结束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下一章节的作用。
丹布朗小说中第二类悬念设置形式是期望式悬念和突发式悬念交织。期望式悬念建立在对读者不保密的基础上,它是在读者对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有一定预感和了解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期待;突发式悬念则主要依靠对读者保密,通过使读者大吃一惊来加强悬念效果,是情节发展过程中出乎读者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复杂情况和险要转折。
丹布朗小说中的悬念使小说情节紧张,张力极大,紧紧吊住读者的好奇心,并在哥特式的恐怖气氛中经历心灵与精神的高度刺激过程;交迭叙事则使得小说在情节和气氛上得以调节,使之松弛有度。悬念设置与交迭叙事是相辅相成的。
这种叙事策略与读者阅读时的精神忍受限度有关,始终不懈的紧张,只会使读者感到疲惫,暂时的缓解,是调节情绪,既可吊起读者胃口,又为进一步紧张作精力上的准备。

叙事风格
叙事当然得借助于一定的叙事话语。作为侦探小说,小说语言的选择当然要服务于悬念的设置和故事的叙述。除了简洁、紧凑和明朗的语言特色以外,丹·布朗还选择了一些特殊的话语和字符来为叙事服务。在《天使与魔鬼》中,丹·布朗设计了几个非常特殊“双元式”的字符:“水”、“火”、“土”、“气”和“光明之路”。这些字符都服务于故事的叙述:他们都怪异地出现在死者的尸体上,且每一次出现都把故事推向高潮。这些字符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性,勾起了读者的强烈好奇心,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本身的使用价值。
丹·布朗的小说成功的运用了哥特风格,从情节到人物再到场景都渗透着浓浓的哥特式风格,使他的小说充满了悬疑和惊悚的色彩,如他小说中的神秘场所不仅有寺庙,从而大大提高了他的小说的吸引力,这也是他的小说成为畅销小说并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这主要归功于丹·布朗抓住了人类心中最深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知的恐惧。这种恐怖最深刻的时刻就是它还未发生的时候,而一旦它发生了,就应该具有一种残酷的、怪异的美。
丹·布朗小说的通俗性在于“基本上沿用了通俗小说的叙事框架,并揉合了悬念、言情、谋杀、恐怖等侦探小说的元素,从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从故事的内容和情节的安排上看,丹·布朗小说沿用了古典式侦探小说的模式。如在《达·芬奇密码》中,索尼埃留下了一串匪夷所思的线索,兰登和索菲一直在推理、解谜,而解谜的过程又是悬念丛生的过程。
纵观丹·布朗小说的叙事,不难发现丹·布朗小说有自己的鲜明叙事特色。从宏观上看,丹·布朗选用的是外视角(全聚焦模式),其“叙述者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洞悉一切,掌控全局。然而丹·布朗并不拘泥于外视角,他在平实的叙述中也借助于内视角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表现现实世界的矛盾,多层次、多侧面的表现了科学、艺术和宗教相互冲突的主题。
从叙事层次上看,如果按“叙述分层的标准是上一层次的构成为下一层次的叙述者”来衡量的话,丹·布朗小说的叙事至少有两个层次:故事叙述者(隐在作者)在叙述故事,而他所叙述出的小说的主人公又叙述出所谓的重大秘密。在叙事结构上,丹·布朗小说往往先把一件离奇的凶杀作为楔子,以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然后,丹·布朗再用后现代作家所常用的蒙太奇手法行文,用几条线索同时推进来加强小说的悬疑性,把共时的情节蕴于历时的叙述之中,“十分巧妙地把读者控制在惊惊与快感之中”。最后,慢慢地把读者的视野聚焦到故事本身隐含的所谓重大秘密之上,把读者急于了解故事结局的心态转移到“对这种结局的原因与根源的探寻上来”。而收尾则常常出人意料,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