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德级驱逐舰有哪些发展史?

如题所述

在1980年代初期进入美国海军之际,“基德”级便加装两组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以及两具mk-15密集阵系统,以进一步充实自身的武器装备。

在1987年至1990年,美国海军为“基德”级进行新威胁反应提升改良计划:在侦测装备方面,以对空搜索雷达取代平面搜索雷达,并加装一具长程对空搜索雷达以及一具可导引舰炮或“标准”防空导弹的照明雷达;也因此,“基德”级可用于导引“标准”防空导弹的照射频道增至三座。

同时配备sps-48e与sps-49不仅可以在性能上截长补短并且互为备援,在接战时也有相辅相成以及增加目标更新速率的作用;例如在发现威胁时,sps-48e可专注于扫描特定空域,而sps-49则继续进行所有方为的全面警戒,因此,整个系统的效能虽比不上拥有相位数组雷达的宙斯盾舰艇,但比其它只有一座旋转对空雷达的舰艇好得多。

在作战系统方面,“基德”级将ntds升级为“重建型海军战术数据系统”,此为一种半分布式战斗系统。重建型海军战术数据系统核心为一套“指挥决策”系统,整合一套武器指挥系统、一套mk-86舰炮火控系统、一套mk-74导弹火控系统、一套mk-116反潜火控系统等,此外还有一部用于雷达的中型计算机、一部用于导弹下链传输系统的uyk-44中型计算机。重建型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共配备六座显控台与3部武器控制显控台。

“基德”级的指挥决策系统拥有两部uyk-43主计算机,其中一部使用以美国军规程序语言为uyk-43计算机新撰写的软件,能与link-4a、link-11、link-14等数据链相容;另一部则作为独立的指挥决策处理器,能建立或修改战术原则。指挥决策系统系统中还包括一具彩色显控台以及数台配备17或23英寸显示器的自动态势显示面板。

基德级服役之初,wds是战情室与各武器火控系统之间的中继,根据侦测系统的目标自动追踪档案、舰上武器系统的能力以及周遭环境等决定是否进行接战,并指定接战顺序以及使用的武器,接着便指挥各武器控制系统进行接战,一次可同时追踪256个目标;此外,还能监控发射后仍在飞行的防空导弹或进行射后评估。

当某个火控频道的接战任务完成后,便在wds的指挥下接战另一个目标,而非由战情中心直接管制。wds的操作乃透过三具显控台,其中两具用于两部uyk-44计算机,一部用于mk-72数据转换系统。

至于sys-2则负责将舰上sps-48e、sps-49、sps-55等不同性质的雷达所获得的信息整合成单一的目标侦测档案,能大幅提升本级舰的环境意识,消除了侦测死角。

电战系统方面,除了“斯考特”号使用功能完整的slq-32(v)3之外,其余三舰一开始都使用不具备主动电子反制能力的slq-32(v)2;但后来这三艘都将slq-32(v)2升级为具有主动电子反制能力的(v)5型。

升级后的“基德”级驱逐舰配备有先进的防空雷达系统,因而具有控制广泛海域制空权的能力。“在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服役之前,“基德”级堪称美国舰队中战力最强、最全面的驱逐舰。据称,如果需要的话,“宙斯盾”也可以控制“基德”级驱逐舰的导弹系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