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年轻人爱上国风?

如题所述

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国风迷数据来说话!
2021 年,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惊艳出圈。之后,河南卫视又陆续推出端午、中秋、重阳等一系列传统节日奇妙游,期期刷屏。如今每逢佳节临近,网友必催更。
2022 年央视春晚让《只此青绿》喜提热搜,线下演出一场接一场,场场火爆。前不久,欧洲航天局女航天员萨曼莎 克里斯托福雷蒂借用《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引发了国内外网友的热议。有调查表明,有超七成的国潮消费者都是90后年轻人。
各项数据表明,传统文化的社会热度在不断上升,并且年轻受众在不断增加。2021年12月,抖音发布《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非遗戏剧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一倍。
90后、00后观众占比超50%。快手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以2018年为例,有252万用户发布非遗内容,超过六成生产者是90后。非遗文化通过网络媒介碎片化传播,不但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B站发布的《bilibili年度国风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B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超1.77亿,其中18岁至30岁的年轻人占比约七成,不同圈层的视频创作者开始在作品中注入更多的国风元素。
如今走在路上,我们总能看见不少人身着传统服饰,国风热出圈的同时,也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式,真正融入生活。△国风热在年轻人中兴起。文化自信这份底气从何而来青年对于“国风”文化潮流的争相追逐实质上是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日益提升的现实表现。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因而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渐暴露出“文化迷茫”“价值迷失”等现实问题。
随着党和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进落实,国民的文化自信也日益提升。新时代青年对于“国风”文化的兴趣也逐渐加强。推动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公众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帮助国民在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
此外,传统文化热本身,自带历史悠久的民族认同。中国土地辽阔,历史悠久,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尽管也历尽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留下了诸如京剧等文化瑰宝,不仅经受住历史的淘洗,还彰显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历久弥新。
目前,随着我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人们开始对自身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引发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逐渐从“崇洋媚外”跳脱出来转为“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五千年沉淀的美依旧是“活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青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崇无疑在告诉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沉淀的美,依旧是“活着的”,这是文化自信最鲜活的注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