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十二时辰》里,有哪些值得剖析的细节呢?

如题所述

一、十三将士归玉门

帝国苍凉的西北边疆,敌军围城。守军苦战,仅剩九人,弹尽粮绝,坚守到底。这一幕致敬了东汉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历史,尽显我中华汉唐先民的勇敢和坚韧。

二、安西都护府的命运

第八团将士们孤军坚守,没有援军,他们在绝望中坚持着国尽忠到底。这里暗示了唐代安西都护府最后的命运。

历史上安史之乱后,西北驻军撤回内地平叛,吐蕃趁机占领河西走廊,切断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16年后长安才得到消息,安西四镇仍在唐军手中,可朝廷再无国力收复河西走廊,顾及西域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守军在坚守了大概42年后,终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安西都护府最终是哪年失陷的,我们这个执着于记录历史的国家,甚至都不知道。

安史之乱之痛也在于,内地一乱,西北即失,一失就是千年。谁也不会想到盛世的表面会潜藏着巨大的危机,甚至遗害千年。长安十二时辰也是抽丝剥茧,甚至从藤纸这样的微小的物件,探寻为何从盛世,到危机,可以一步之遥。

三、舌尖上的边塞:捉狼烹狼

烽燧堡敌军攻城间隙,闻无忌说起打算捉狼,战友们苦中作乐,兴致勃勃地讨论起吃法。老何说:“挑狼脊片成薄片,化点狼油抹在胡饼上,再铺上肉片,撒一点盐末,一口下去,什么都忘了,死都值”。真是舌尖上的边塞,隔壁小孩都馋哭系列。

除了符合捉狼卫的主线,听起来还有些暗讽十年前那本很火的《狼图腾》,那本书宣扬农耕民族是软弱的羊,需要有狼性的游牧民族来输血。

这句调侃就像在提示:管他狼还是什么,擅长种地的吃货民族,才是从汉唐走到今天,几千年打满全场的boss。输血,算了吧,吃货们只关注怎么烹饪狼才更好吃。而且长安有妖术,会把狼变成狗。

这些普通的大唐士兵,他们勤劳勇敢,坚韧乐观。平时拿锄头种地,战时拿起剑杀敌。960万平方公里就是一代又一代他们这样的先民用铁和血换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10
平康坊,安西都护府,话唠岑参,林九郎,陈玄礼,等等,这些都是剧中值得仔细分析的内容。
第2个回答  2021-09-11
在这部作品当中,出现了很多的细节,比如说唐三藏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话唠,然后这个人的原型就是岑参,还有就是安西都护府这个地方非常的重要,然后这个地方最后变成了一个都城,这些士兵没有一个人投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