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

如题所述

大约1600年代,荷兰人通过台湾把北美印第安人的烟斗连同烟叶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吸烟者。其广泛程度令中国的统治者恐慌,崇祯皇帝下令禁烟。

因为曾经有人把鸦片混入烟草吸食,始料不及的是,烟草被禁却导致了吸食纯鸦片的泛滥。直至18世纪中叶的清朝官员黄喻普才首次记录了台湾人吸食鸦片的具体过程。他断言:除了杀掉吸食鸦片者,否则无法令其戒除恶习。

《大明会典》 记载了当初亚洲藩属国给明皇室进贡鸦片的事。据称暹罗、爪哇、孟加拉国王定期向中国派出朝贡使团,贡品中就有鸦片,不过《大明会典》把它叫做“乌香”。暹罗每次给皇帝进贡200斤,皇后100斤,其他两个国家进贡的数量史无明文。但是这个数量并不能满足皇室的需要,皇帝还要派出太监到处寻觅采购鸦片,而当时的鸦片价格与同等重量的黄金同价。

扩展资料:

鸦片在中国的泛滥成灾有两个基本的原因,一是外来各种因素的影响,二是中国自身的原因。内外因的交互作用和巧合使中国人成为了鸦片的最大消费群体,也使中国人在近代化过程中成为最大的牺牲品和最大的输家。

沃勒斯坦说,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全世界可分为核心区、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边缘地区无偿地被剥夺,以服务于核心区。按照这个理论,近代中国自然是边缘地区,是向核心区也就是西方无偿地提供市场和原料的地区。

具体而言,外来因素是指在中国尚不知地球是方的还是圆的情况下,便糊里糊涂地被拖进了第一次真正的全球化进程之中。对东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对东方财富的贪欲,无数西方探险者来到东方。开始最成功的当然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后来有英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等。

起初,他们用香料和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是他们感兴趣的大宗商品,后来则是茶叶。同他们对中国商品的旺盛需求相比,中国人对他们的进口商品除钟表、呢绒等少数的几种外,其他几乎没有兴趣。这种状况直到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间仍未改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人只对他们的一样东西感兴趣,这就是白银,只有白银能在在中国市场上畅通无阻。

据此,有学者估计从明末到19世纪上半期,世界白银产量的1/3流入了中国,导致欧洲许多地方出现银荒。与此同时,精明的欧洲商人发现中国人对鸦片的兴趣越来越大,在很多地方鸦片甚至相当于硬通货,这令他们欣喜若狂。

于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三角贸易出现了:欧洲的商品出口到印度等国,然后在印度购买鸦片;把印度鸦片卖给中国,然后再从中国购买丝绸、瓷器和茶叶等,运往欧洲。后来走私和进口到中国的鸦片数量剧增,传统商品已经远远不能抵付鸦片款,只能支付白银,于是中国白银开始大量倒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鸦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鸦片在中国泛滥成灾的历史真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6

林则徐的伟大壮举,说到林则徐,我们想起的就是虎门销烟这个故事,虽然说我们都知道鸦片对于我们的危害,但是却没有办法很快的消除掉鸦片,而有了林则徐的努力,才有了虎门销烟这样的伟大壮举。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上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到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

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虎门销烟过程

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就发现了鸦片的危害,于是屡次上书皇帝要求禁烟。当时的道光皇帝也吸食过鸦片,最后戒掉,但是对于是否戒烟一直犹豫不决,直到林则徐用实际行动证明可以禁烟,道光皇帝才同意。

于是林则徐赶到广州和各国鸦片商人交涉让他们交出鸦片,但是当时这些商人非常猖獗,对此反应颇为冷淡。为了震慑鸦片商人,林则徐派兵围住了十三行,并断水断粮迫使多国鸦片商人交出了鸦片。

但是英国商人在义律的指示下拒不缴纳,但是最终在林则徐严厉的政策下不得不将自己的鸦片交出。于是林则徐将缴获的两百多万斤鸦片拉倒虎门进行销毁,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打击毒品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地点是在虎门海滩,由于鸦片数量巨大,因此整个销烟的过程一直持续了二十三天才结束。这次禁烟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但是这次销烟的历史意义不容忽视,最大历史意义就是解决了鸦片对我国的危害,开启民智,让民众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影响。

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禁烟:义律的对策

1839年3月10日,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一路皇帝交下来的“鸦片务须杜绝”的使命。

行商们以为这又是一次清朝官员索要贿银的例行公事,他们没把林则徐的命令真当回事,连续几天,外国商人们毫无动静。

3月24日,林则徐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他宣布终止了广州的一切中外贸易,继而封锁外国商人集中的商馆区,断绝了里面的各种供给。也就是说,林则徐将一个达6.6万平方米的大商馆区变成了一个大拘留所,其中约350名外国商人被统统关了禁闭。

没水喝,没饭吃的滋味自然不好受。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在三天之后,终于决定屈服。他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劝告英国商人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交给中国政府。

义律的表态让林则徐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同时也让被困在商馆区的英国商人们大为兴奋。林则徐认为禁烟总算有了结果,但如果他了解了英商们为何兴奋不已,也许,他就轻松不起来了。

3月27日上午,林则徐接到了义律的禀帖,表示愿意交出鸦片。林则徐和他的同事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从这份禀帖开始,他们掉入了战争的陷阱。这份禀帖改变了林则徐此行使命的性质,原本针对外国商人的反鸦片走私的行动,从此变成了中英两国官方间的交涉。

同一天,林则徐还接到了外国商人们集体签名的禀帖。帖子里面说,林则徐所传达给他们的许多事情,相当复杂,他们自己不能做出决定,所以恳请林则徐去找各国的领事、总管“自行办理”。林则徐同样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他愉快地接受了外商们的建议,此后,他的所有交涉都直接针对着各国的官方。这也就意味着:从这一天开始,站在林则徐对面的,已经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鸦片商人,而是站在他们背后的各国政府,英国政府则首当其冲。

按照中国传统官僚体系的评价标准,林则徐两袖清风、实心办事,是典型的模范官僚。但可惜的是,他对近代西方的基本外交经验几乎一无所知,所以,他在不知不觉中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一场本来完全可以界定为中国内政的禁烟运动,升级成了中英两国的外交冲突。而恰恰是这个错误,给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最基本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英国议会是不可能通过对华使用武力的提案的。

后果:林则徐的判断

6月中旬,虎门的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鸦片和石灰粉混合而成的味道。林则徐在那一刹那,登上了民族英雄的至高点。但他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一场即将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已经从伦敦和印度起航了。

5月1日,正在虎门忙着收缴、处理鸦片的林则徐对形势作了这样一番判断(译文):“到省之后察看夷情,发现他们外表看似很桀骜不训,但内心里其实很怯弱。很多人担心禁烟会招来战争,岂不知这些人远涉重洋六万多里,到这里经商,主客之别、众寡之分,普通人一眼就能看清楚。他们固然信给自己的好友,广东巡抚怡良,信中对义律近期所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极为不解(译文):“然而我私下里替义律着想,他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就是不知道他为什么至今还不肯回头。”

这种极端的自负一直持续到1840年4月。那时候,英国将对华采取武力手段的消息已经路人皆知,美国领事找到林则徐,告诉他,英国军舰将在6月份封锁广州港,所以,他要求中国方面尽早让美国船只进入港口,开仓卸货,以避开战事,减少损失。对于来自美国官方的正式消息,林则徐仍然不以为然,将其称之为“谣言”——没有基本近现代外交经验的林则徐,根本无法体会出美国领事话里的官方味道。

6月份,英国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有四艘,但林则徐却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这些船虽然装备了较多兵器,但其实只是运载鸦片的船只而已”,居然将战舰视为商船,将一场即将爆发的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视为一次大规模的鸦片走私。林则徐最后的总结是:“诚如皇上所说,他们不可能有什么举动”。

7月17日,林则徐的这份报平安的折子抵达紫禁城。此时,英军已经占领舟山12天了。

实际上,从1839年9月份开始,中英之间就摩擦走火,开始频繁出现武力对抗。到次年6月鸦片战争真正爆发,期间九个月的时间里,广东海面上先后发生过大小不等的战事共七起。但这些零碎的战事都没有引起林则徐的警惕,相反,在向道光汇报这些战事的战果时,林则徐的报告存在着严重的夸大和吹嘘嫌疑。例如:

(1)1839年9月4日的九龙之战,林则徐奏报朝廷说,清军死2人,伤4人,船舰稍有损伤;击沉英舰1艘,击毙英军17名。英军方面的统计数据却是仅受伤数人。

(2)1839年11月3日的穿鼻之战,林则徐的报告里说,战后在海里“捞获夷帽二十一顶”,己方三舰进水,一舰起火但很快被扑灭。英军义律方面的报告却是:击沉清军三艘军舰,另一艘火药仓被击中而爆炸,另有多艘明显进水,英军没有人员伤亡。

当然,林则徐报告里的水分,究竟是他自己加进去的,还是前线指挥官曾经向他虚报过战功,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无论是哪种可能,无论林则徐是否确知前线战事的真实情况,总之,这些战事都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一直认为,与清军交战的对手,只是那些没有得到英国当局命令,私自来华的一些军舰和走私商船。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在和英国这个国家交战了。

不过,这些零碎的战事还是促使林则徐做了一些战争准备。在给道光皇帝的折子里,林则徐认为,清军水师仍有在海上全歼英国舰队的能力,但水军远出海面,后方难免疏漏,为防万一,不如“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自然百无一失。对此,道光深表赞同。

随后,林则徐对广东沿海的炮台也进行了检查、加固,加强了许多炮台的火力密集度,也在某些关键关隘设置了第二、第三道防线。利用炮台抵御海面势力入侵是很传统,也很有效的战术,但林则徐的所有防御措施都忽略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所有的炮台都无力防御登陆英军从其侧后方发起的地面攻击。而恰恰是这个漏洞,后来给清军造成了致命的伤害。

为什么林则徐会留下这么大的防御漏洞?

林则徐在1839年9月递呈给道光皇帝的一个折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林则徐在折子里说(译文):“夷兵除了枪炮之外,击刺步伐都非其所长,他们还裹腿缠足,装束严密,两腿屈伸都很不方便,如果上岸的话,就更加无能为力了。所以,他们并非不可战胜的。”

1840年8月,定海失陷,林则徐向朝廷献策,建议高额悬赏,激励军民奋勇杀敌,他居然说,因为英国兵的双腿构造与中国不同,屈伸艰难,所以,他们只要一倒下去,就根本爬不起来。基于这种认识,林则徐认为,英国军队根本毫无陆上作战能力,自然完全不必防御他们登陆作战。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然而即便是他,在1840年这样的关口,仍然荒诞至此,悲耶,叹耶?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

【原文】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

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

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



【作品鉴赏】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咏景抒情之诗,诗人西行虽有准备,但内心还是充满寂寞、空虚之感

这是一首咏景抒情的诗。首句写天山的雄伟壮观。新疆境内的天山,由数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海拔多在三千至五千米,山峰终年积雪,所以又名雪山、白山。唐诗人岑参曾有“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天山歌送萧治归京》)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天山群峰耸立,常年积雪的雄姿。而这里用“万笏耸琼瑶”来刻画天山,这更为形象,且能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笏,是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拿的狭长板子,形似一曲背老人。

用“万笏”来形容天山,既状其山峰之众多而连绵,也状其山势之狭长而微曲。“琼瑶”,是洁白晶莹的美玉,用来比喻积雪,非常贴切。用一个“耸”字,点出了积雪的位置,是在天山的群峰之巅。次句即景抒情。林则徐这次西行自然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戏为塞外绝句》之七)的情景,寂寞、空虚之感自然会向他袭来。所以这第二句的意思是:高耸壮美的天山到我西行,并与我这寂寥之人为伴。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对照,不免感到寂寥。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晴雪”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诗人虽然豪情尚在,却壮志难酬

“我与山灵相对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来。诗人面对“寂寥”的情景,无可奈何,似乎眼前的山灵面对自己含笑,自己也含笑对山灵,“相对笑”嗓子,反映了诗人处于逆境中只能苦笑而已。第四句与一二句相照应,“满头”,既指山头,也指人头。

“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这时诗人虽然豪情尚在,但壮志难酬,时不饶人,头上的白发与山顶的积雪一样,都难以消除了。语句平淡,而深含愤慨之情,引人深思。

作者介绍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第2个回答  2017-06-17
中国最早出现毒品是19世纪30年代。
(1)在奴隶社会,人们种植、采集毒 品原植物用于消遣取乐、医治疾病或宗教、部落的庆典活动。
(2)9世纪,罂 粟作为药品输入唐朝国都长安。
(3)清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大肆倾销鸦 片,一场灾难深重的鸦 片之害降临华夏大地,并引发了1840年和1856年两次鸦 片战争。
(4)清末民初,胶东人“抽大 烟”也广泛流行,且讲究的是“胶州灯、寿州斗、张潘的烟签子、蓼兰竹的烟枪杆子、刘鸣岐的角雕烟盒子”。
(5)1806年,德国化学家F·W·a·泽尔蒂尼从鸦 片中分离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传入中国后即称为“吗 啡”。
(6)1874年,英国化学家C·R·赖特最先以吗 啡和乙 酐合成白色晶体———海 洛 因。
(7)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始终坚持打防并举,以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禁种、禁 贩、禁吸并举,打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力求从根本上消除毒 品的祸害。
第3个回答  2017-07-27
可以说从清朝末期开始吧,鸦片战争那时候传过来的
第4个回答  2017-08-04
毒品最早进入我国始于唐朝(618---907),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