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

如题所述

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主体因素有三个:
1、知觉者因素:
知觉者作为知觉的主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知觉过程。而知觉者已有的经验、对他人的价值判断以及个人的情感等又是其关键因素。另外,即使是对于同一个知觉对象,不同的人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知觉。这种知觉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取决于人们各自主观状态的不同。
2、知觉对象因素:
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本身的内在因素也会对知觉产生影响。对于优点多的知觉对象倾向于做出积极、肯定性的判断。知觉对象知名度大小也直接影响着知觉者的社会认知。知觉对象的复杂程度也对人们的社会知觉造成影响。知觉对象的特征也是影响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
3、知觉效应:
由于受各种主客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反映客观现实,尤其在对人的认识时,可能会产生种种偏见,进而影响到知觉的准确性。因此,这些知觉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也是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下面四种:即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定势效应、刻板效应、晕轮效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17
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称为社会认知。也就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因此,从这方面考虑,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很多,而对应于此的提高人际认知能力也自然很多。诸如:\x0d\x0a 1. 针对于第一印象(即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我们的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x0d\x0a 当是亲眼目睹对方所获得的印象时,主要是对方的外表与才华。一名满腹学识的学者与一名文盲(或半文盲),你会对谁印象更好呢?(当然不排除某方面的臭味相投)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与一名满口粗话的大汉,又会是对谁印象更好呢?回答相信大家都明白。因此,针对与此的提高方法则是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使自己能“面面俱到”,人际认知能力自然也就随之提高,毕竟会有共同语言了么.\x0d\x0a 而当包括看到或听到对方其他方面的材料所获得的印象时,则提高的方法就更多了。如当审查所听所闻是漫无边际的聊天?是好事之士的中伤?是针锋相对的诽谤?还是爱嚼舌的“拷贝不走样”呢?所获途径的不同,相信其可信度大大不同,而所获得的印象会同吗?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等来提高认知能力。\x0d\x0a 当然第一印象若不好,也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多,对方各方面的情况将愈益清晰。但第一印象的作用却又是无可后非的有着它的重要性,毕竟人不可能和每一个有过一次相交的人能增多交往以至否决第一印象吧!\x0d\x0a 2.针对于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与职业、地区、性别、年龄等方面有关,也就是说职业、地区、性别、年龄等都可以成为各种社会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我们的刻板印象主要获得于父母的传教、师长的教授、社会的风气等方面的印象。\x0d\x0a 尽管可以说,社会刻板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且往往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心理等各种因素复杂地交织着,并深深地打入人的心坎里,因此它难以很快纠正。而对于这些因素,我们则可以针对性的有所克服。从社会刻板先入为主的作用而言,我们的社会风气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来改善社会风气来提高人际认知能力,国家总是提倡好人好事,嘉奖劳动模范,鼓励晚婚晚育等来提高社会风气。\x0d\x0a综上所述,我认为影响社会认知主要是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各种因素:\x0d\x0a一. 从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而言。它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认知对象可以是某个个人、某个团体成员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由于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不同,因而认知结果也不同,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最普遍的莫过于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有着截然不同的结论。回想一下,是否有着与他人不同的观点?有吧!应该是一定有!不然就不会存在歧义;不会存在争吵;不会存在辩论;不会存在纠纷;不会存在诉讼。\x0d\x0a二. 从当时的情境来看。认知社会中他人行为的善恶与是非,总是离不开当时情境的分析,这种情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试问,当一位女性被抛弃了,你会如何想?首先是同情,接着该是猜测是遇到了可恶的男友(或丈夫)?或是生活所迫?这些猜测首先肯定的是这女子是受害者,而事实上却可能恰恰相反,是这名女子做了种种挑拨离间之事,而最终身边无人再关心她。你又会如何判是非呢?还能肯定不疑的说她是受害者吗?\x0d\x0a三. 从认知者本身的特点来看,由于认知者本身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个人需求、性格和心理结构的不同,对同一个社会刺激会发生不同的认知结果。能想象为什么会有心理测试题吗?原因显而易见。而诸如ABCD的选择也只是相对集中的回答吧!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答案,可以了解到人算不如天算吧!\x0d\x0a四. 从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有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认知活动事先都有某种假设,并从这假设出发来看待当前的事物;还有人们在认知一些平时不太熟悉、接触不多的人时,由于获得的信息少,缺乏必要的线索,人们常常根据外部的一些表面特点作为认知的线索,加以逻辑推理,得出归因结论。简单地使用逻辑推论,往往与事实不符,从而发生认识的错误。这让我想起了傻傻的自己,当一名男生感觉对我“格外”好时,就会想是他对我有感觉吗?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相信每一个人都会碰到诸如此类的事情吧!也难怪会有过于自信的过失罪了吧!\x0d\x0a 以上几个因素都能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事实上人们的认知活动并不是单个的因素单独地发生作用的,而往往是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认知活动发生作用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某些因素的作用更大些,某些因素的作用可能小一些。\x0d\x0a正如凯利的归因理论中凯利所认为的,人们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要根据多种线索才能作出个人(内部原因)或是情境(外部原因)的归因。这些线索包括:客观刺激物(存在);行为者(人);所处的情境或条件(时间和形态)。因为凯利的归因理论同时涉及到上述三个独立的方面进行归因,故称之为"三度理论"。而我刚总结的原因也莫过于这“三度理论”即 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当时的情境、认知者本身的特点、逻辑推理的定势。\x0d\x0a 凯利的三度理论将外界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即区别性资料、一致性资料和一贯性资料。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根据三个不同的线索,沿着上述三方面的信息,我们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归因。一般地,可把区别性低、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归因为内部原因;把区别性高、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归因为外部原因。审视我们当今的大学生,也有着交往的迫切性、理想性仍存,实惠性需求上升、广泛性与时代性、不平衡性、开放性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即一致性),而当代有些大学生中也出现的交往障碍(即区别性),究其原因是人格差异、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情绪情感障碍等原因。\x0d\x0a一位阿拉伯哲人说过: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社交能力应当是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掌握基本的交际和沟通技巧,并具有宽容、信任、友爱、诚恳、谦虚、尊敬、忍让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同时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这样,才能做一名交往的成功者。那就让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提高吧,争取做合格的交往成功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