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国联军侵华

据说八国联军当年入侵中国时,还起用了一个中国军团,是英国的精良装备军队,谁知道这是真的吗?可以告诉我真实的八国联军是如何入侵中国的?

  [八国联军侵华]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 1900年)五月一日晚,
  义和团焚烧丰台火车站的消息与京津铁路轨道
  被拆毁的谣言传到外国公使居住的东交民巷。
  各国公使感到形势紧急,立即举行会议,全体
  同意调军队保护各国使馆。次日,驶抵大沽口
  外的外国舰队先后接到进京的电报,并很快派
  出陆战队,由海河乘船抵达天津,准备向北京
  进犯。五月上旬,进人天津租界的各国军队已
  达2000人。五月十三日,各国驻津领事和海军
  统帅在英国领事贾礼士的提议下举行会议。在
  美国领事的鼓动下,会议决定将在津的八国现
  有兵力组成联军进军北京,由在津军队中级别
  最高的英国人西摩尔中将为统帅,美国人麦卡
  加拉上校为副统帅,八国联军正式组成。光绪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二十一日,八国联
  军攻打大沽炮台,当天义和团和清军就联合攻
  打紫竹林租界,天津战役爆发。五月二十五日,
  清政府宣布对各国开战。
  六月一日,义和团著名首领张德成率“天
  下第一团”5000多人支援天津,参加战斗。当
  时驻津清军只有聂士成部武卫前军10营,势单
  力薄,于是清政府急调马玉昆、宋庆这些驻山
  海关的军队到天津增援。义和团和清军攻打紫
  竹林的战斗持续了一个月。聂士成部是清军中
  战斗力最强的新军,与八国军队进行恶战十多
  次,斩杀敌军多人。但各国联军从大沽源源进
  入天津,力量逐渐增强。六月十三日,聂士成
  战死,天津防御力量迅速减弱。宋庆接手天津
  防务后,又伙同马玉昆大肆屠杀义和团,致使
  天津于十八日失陷。八国联军开始向北京进攻。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二十日,八国
  联军侵人北京。凌晨,俄国从东便门攻入守城,
  清军占据制高点阻击敌人。激战持续到下午,
  俄军才占领建国门并由此开始洗劫北京城。

  1900年7月13日,侵华的八国联军向天津城发起总攻。“确凿的史料证明,在对天津城发起最后总攻的时候,在最前面冲锋陷阵的,是一支由英国军官指挥由中国青年组成的特殊部队。”(王树增著《1901,帝国的背影》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为虎作伥,与骨肉同胞“浴血奋战”,抗日战争时期为“国土沦陷”为“皇军”效力的伪军,竟然还有“师傅”!这个“师傅”就是“中国军团”。这是很多读者在没有翻开这本书之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尘封的历史羞羞答答,还有多少难以启齿的耻辱没有告诉我们?

  “中国军团”不同于我们熟知的那个时期的“二毛子”。二毛子,习惯上是指中国籍教徒。平常因为“身份特殊”而借着洋大人的势力有些张牙舞爪,后来义和团兴盛起来,“二毛子”便首当其冲。这是“运动”的规律,怨不得别个。而“中国军团”则是在英国军官的阴险和清廷的昏愦中诞生的,1898年组建,至1906年因为军纪、经费和兵源等问题而解散。凶悍猖獗了整整八个年头的“中国军团”终于走到了尽头。

  “中国军团”成立时仅有600人,首先入伍的是在香港的懂英语的中国人,后来,又从山东、河北等地招募了一些青年。从那里招募士兵,并不能说明那里的青年头脑就特别的简单,或者为了金钱就心甘情愿地出卖祖国。但是,不管是在当时,还是放在相对“开放”的今天,他们都给父老乡亲带来了极大的耻辱。这些“军人”越“优秀”,道德观念上的颠倒与混乱,就越是显得突出。在八国联军的“大扫荡”中,“中国军团”“厥功甚伟”,就因为他们“熟悉”同胞的一切。熟悉同胞的“中国特色”,自古以来,是一笔无形而巨大的财富;多少出于内部的“反戈一击”,如楚大夫养由基百步穿柳,动辄中的,一箭能射穿七层铠甲。

  猜想这些“军人”的“尽职尽责”的原动力,可能也是颇有意义的。从见了芝麻绿豆官狗屁小差役都得打哆嗦,到一抡枪托便能让贪官酷吏摇尾乞怜,何其快哉!从吃不饱穿不暖到肉类蔬菜米饭敞开供应,夏季军服和冬季军服齐全,普通军服和礼服齐备,何其乐哉!在打击妄自尊大的权贵的过程中,“军人”们不啻只找到了快感,妄自尊大从来都是亡国祸民之道。从怨恨官员腐败而怨恨政府的“不作为”,转而怨恨这个社会上比自己活得滋润的其他人,进而剧烈地报复社会,多少“心胸狭隘”的人,几乎都是从对妄自尊大的最简单的愤慨开始,逐渐升温而终究“炼成”为冷酷凶残之杀手的。

  有学者分析说,“中国军团”能迅速“壮大”,其根源看来还是落后贫穷和长期处于被歧视的最底层以及缺乏有力的爱国主义教育。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衷。中国的读书人从来都有好心肠,这似乎是个理由,然而,清泉绿果,何物不可饮啄,而鸱鸮偏嗜腐鼠。绝大多数处于“弱势群体”的同胞却没有为“中国军团”张目助威,而是毫不客气地给予毁灭性地打击。据史料记载,“中国军团”在天津战场上的出现,引起了清军官兵和义和团的极大注意,无论“中国军团”驻守在哪里,行进到哪里,宿营到哪里,都会有炮弹莫名其妙地落下来。人们痛恨“汉奸”,严厉的惩罚自然是免不了的。民族精神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凝聚人心的巨纛。

  对于“中国军团”的产生和存在,历史和我们的祖先都应该挨板子,谁都不能例外。

  “中国军团”又不同于鲁迅笔下的看客。看客虽然不是“观棋不语”的“真君子”,但是“只动口而不动手”,而“中国军团”却是专门拿同胞下手最凶狠的家伙。这是一种献媚式的“宰熟”,越是嫡嫡亲的,宰起来更是刀刀见血,以示“划清界限”“大义灭亲”。以前的“中国军团”,你在昨天、今天、明天也不难瞧见他们的影子。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中国的看客多数是看热闹的,有的从看热闹中觉醒了,有的从看热闹中堕落了,更有冷漠的看客在对刽子手“把活儿干得漂亮些”的怂恿中寻得灵感,而从业余的晋升为职业的。职业的看客一般与“中国军团”并没有多少距离,望其项背而已。一旦风吹草动,他们很难不成为“中国军团”中的“优秀士兵”!

  现在看来,“中国军团”的“军人”确实有些愚不可及。1902年,他们中有12名士兵被挑选出来,代表“中国军团”到英国本土,参加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我们实在无法想象这些“军人”究竟是以如何尴尬的神情去拜见倨傲的“胜利者”的。叛徒兼凶手兼奴才的身份,有什么可炫耀的!

  任何民族都有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奸贼。手头有份资料说:不算“志愿助手”,仅在德军和党卫军中直接服役的前苏联公民就达21.5万人。(据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苏德战争期间德军中有百余万苏联公民》作者格尔奇科夫)

  即使挑毛剔刺,弄出点人家“不可为外人道”的“家丑”,这就能减轻我们的沉重,有一些“心理平衡”吗?聚腥膻而思驱蝇蚋,矛盾而再巧妙的掩饰,总要不争气地流露出衰飒气象。倒还不如以此为鉴,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奋发图强,提高全民素质,实事求是地直面耻辱,免得以后再“诞生”些不体面的“中国军团”来。

参考资料:http://news.163.com/06/0522/15/2HO3TH9C00011MSF.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5-27
历史的悲哀:八国联军中的中国军团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在1898年到1930年间的历史已经变得模糊和遥远。当年英国租借威海时留下的遗迹一度无从可考。一个城市不能没有历史,但是威海却失去了32年的历史记忆,而且是这个城市当年被外国侵略者进行租借统治的这样一段屈辱史。

威海档案局的专家开始在过去几年中,不断地一次又一次远赴英国去寻找那一段记忆。

1996年,威海档案局的专家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时,几经周折与英国国家档案局局长取得联系,才打开了出国查档的大门。此后先后四次组团赴英国,一方面依托于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官方机构,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国外官方和民间征集。几年下来,花费巨资征集到流失了大半个世纪的英统时期历史档案3万多页、缩微胶卷248米、照片2000多张。

在接下来的研究档案、重建记忆的过程中,研究者们无意间发现了威海殖民史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中国军团。

据英国外交档案记载,英国租占威海卫的初衷是将威海建成英国海军在远东的军事基地,与盘踞旅大的沙俄抗衡。但《租威海卫专条》签字后,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清楚地认识到,威海卫海军基地的陆防面临巨大压力。当时英国兵力匮乏。英国人和布尔人在南非地区争夺领土,迫使英国不断向南非增派兵力,过多的殖民地分散了英国的陆军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遂决定在华组建雇佣军担负威海卫的防务。

威海卫中国军团指挥部1902年

1898年11月,英国陆军部派员到香港和上海招募译员、号手等专业军士,然后去威海卫招募士兵,组建中国雇佣军团。

在中国的土地上,利用中国人组建一支效忠于异国的军队,此举遭到了清政府的强烈反对。英国辩称“在威海卫招兵组建军队,是为了维护租借地的安全,不会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使用该部队”。

不久,一支由300多中国流民组成的雇佣军于1899年在威海卫正式成立了。由于这支部队是在中国组建的,按照英国当时以组建地为部队命名的惯例,便把这支部队称为“中国军团”;威海人则按中国习俗称之为“华勇营”。

该军团的尉级以上军官均从英国的正规部队调任,士兵则在中国招募。招募范围,完全违背了“只在威海卫招兵”的承诺,扩大到了山东、直隶等地。在军团内部,除了乐队、译员、卫生队之外,还设置了长枪连、机枪连、炮队和骑兵队。这支部队经过正规的英式训练之后,分别驻扎在威海卫各地,担负租借地内部治安和对外防卫任务。

英国指挥官称“中国军团远征作战次数比任何部队都多”。

中国军团组建后不久,便执行了第一次战斗任务:镇压威海人民的武装抗英斗争。先是于1900年3月26日,武装驱散姜南庄村崔寿山组织的抗英集会,并逮捕了崔寿山等三名抗英领袖。5月5日与5月6日,又分别在报信村和道头村枪杀29名抗英群众。接下来的1900年6月中旬,英国驻华海军司令兼八国联军统帅西摩尔中将率八国联军进军北京,途中遭到了云集在天津的义和团和爱国清军的奋力抗击。西摩尔为了补充军源,及早消灭义和团,便调中国军团增兵天津。

6月21日,刚刚镇压完威海卫抗英民众的400多名军团士兵乘英舰离开威海卫前往天津。到达天津后以编号为“英军第一军团”的名义编入到英军作战部队序列,并立即参加了攻城战斗。6月27日攻占了北洋军火库,7月9日攻占了海关署军火库,7月13日和14日占领了天津城。

其实,在天津作战中,中国军团是“参加最后攻城战并占领天津城的英国军队的唯一代表”。天津战役后又直接向北京进军,参加了解救外国驻京公使馆的一系列战斗。时年随军团参加战斗的下级指挥官巴恩斯在其所著的《与中国军团在一起的活跃日子》中赤裸裸地称:“中国军团远征作战次数比任何部队都多。即使不算解决威海卫出现的麻烦,天津之战有我们的份,解救北京有我们的份,以及1900年8月到独流和夭折的北仓,这些远征都是我们干的,没有其他军团参加。”

在八国联军中,这的确是一支“战功赫赫”的部队。组建和指挥这支部队的鲍尔上校因为指挥有方、战绩突出,天津战役刚刚结束就被任命为八国联合殖民政府“都统衙门”成员。为了表彰这支部队攻克天津城的战绩,战役结束之后,英国陆军部便特意设计了一种以天津城门为图案的徽章作为中国军团的团徽,镶嵌在军团士兵的帽子和衣领上;为了纪念阵亡的官兵,殖民政府在威海卫特意竖了一只刻有23名阵亡官兵姓名的纪念碑作为对这支部队的褒奖;1902年又挑选了12名官兵代表中国军团到英国参加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同年这支部队兵员也猛增到1320人。

到1906年6月,中国军团最终被解散,大部分士兵转往南非当警察,部分士兵留在当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国军队。此后,这支在中国土地上存在整整8个年头的特殊部队便逐渐消逝于历史的迷雾之中。

英国档案记录了殖民者对这支特殊部队的评价

在中国土地上组建一支由中国人为主体效忠于异国的军队,特别是在必要时,让其为异国的利益而与自己的同胞作战,其忠诚度和战斗力在英国内部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中国军团在历次战斗中的表现,令英国殖民者兴奋不已,正如威海卫殖民官员在谈及威海卫时称:“如果不提及中国军团,便不可能全面描述威海卫,它的建立与成功,证明了英国官员在对付亚洲佬方面的天才。”

镇压崔寿山抗英集会是这支部队给英国人的第一个惊喜。尽管这是一次不流血的军事行动,但在中国军团指挥官巴恩斯看来:“事件虽小,意义重大。中国军团表现出了与其指挥管坚定站在一起,即使是与自己的人民对抗也不犹豫的作风。”

当时的战场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威海老汉,肩上的一条扁担担着他的全部家当,朝中国军团的阵地跑来。这位老汉是军团中一名士兵的父亲。老汉对他的儿子和其他中国军团的士兵说,成千上万的威海人决心要扫平这里,如果要想活命,赶快逃跑。老汉的儿子对父亲说:不让我打这一仗,你还不如让我呆在娘胎里。老汉没有争辩,只好穿过中国军团的阵地,跑了。

对中国军团的表现,驻威陆军少校f.c特纳写给陆军的机密军事情报中是这样评价的:“1900年与划分界线有关的麻烦中,军团前往镇压当地的骚乱,表现得完全可以信赖。”行政长官道华德在写给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的信中则称:“在5月5日、6日的两次攻击事件中,中国军团表现得非常出色,我们为他们的英勇行为感到钦佩。”巴恩斯的骄傲之感则更是溢于言表:“中国军团在战斗中毫不逊色地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他们为和自己的威海老乡对抗感到骄傲,这无疑证明他们完全可以值得信赖。”更重要的是:“他们守纪律,听从指挥,勇敢,吃苦耐劳,射击水平很高,吃饭不挑食物,只要数量充足就行。”

在攻入北京之后,中国军团曾作为一支单独的作战单位参与8月28日早7点联军部队在故宫举行的占领仪式。关于这次不寻常的典礼,一位叫做兰达的外国人在他《中国与联军》一书中做了这样独特的描述:“管乐队留在院子里……直到……最后是威海卫兵团。部队所过之处皆有雷鸣般的欢呼声响起,到了中国兵团这儿多少有些减弱——因为这似乎与联军格格不入,中国人也可以被派去打中国人。作为一个优秀军团,人们对他们目前的处境感到悲哀。”

令后人所难以想象的是,当年站在自己祖国心脏中的这批中国青年彼时的心头流淌的究竟是何等的情感?

参考资料:http://news.sohu.com/20051012/n227178713.shtml

第2个回答  2020-10-24

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