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

如题所述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1、闯关东

19世纪,黄河下游灾难频发,成千上万逃荒的农民为了生存,冒险进入东北,这成为“闯关东”的开始。1860年,沙俄侵入东北,清政府被迫开禁放垦以增强防卫,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大量涌入东北垦荒。到1931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就已达1000多万。

2、走西口

走西口的主要是河北、陕西、山西人,而山西人所占的比例最高。清代以来,土地贫瘠加上天灾不断,使得成千上万的晋北贫民与商人背井离乡。他们或向西迁移,经杀虎口进入蒙古,或向东进发,过大同后经张家口进入蒙古。

走西口直接导致晋文化传播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得当地单一的游牧文化变成了农耕并举的多元文化。

3、下南洋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人下南洋则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当时英荷殖民统治下的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推出了优惠政策,比如给移民免费土地、临时住所、交通工具,甚至免费的食物,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华南各省的老百姓,或拖家带口,或单身一人,满怀着希望与梦想来到南洋。

扩展资料:

皇帝管制小民的其中一大法,是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这当然不是把全国的百姓都关进监狱,而是让他们生活在有限的范围之内,禁止其随便迁徙早在夏朝,中央政府就把全国分为九州,着手统计人口和土地。

商朝设有分管统计人口的官吏“司民”。到了周朝,百姓开始有了户ロ。周朝每年都通过比、间、族、党、州、乡,遂各级组织调查人口的增减,然后层层上报给中央负责管理户口的司民。

三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叫做“大比”。届时,司民将天下户口报给司寇,司寇再上报天子,天子接受户口册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五拜而受之,然后交天府内史保存。

秦统一六国后,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人口调查。这说明,自远古时代,国君就十分重视掌握全国的人口情况,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牢牢控制人民。人口调査对于国君或诸侯进行军事征伐、征收赋税、占有和分配俘虏与奴隶、追查逃亡以及杀人殉葬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秦朝在人口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严格而详细的户籍制度,以后各个朝代,无不重视对户籍的管理,其制度也越来越周密完备。

从这种针对某一地区的禁令可以看出,内地大部分地区的百姓已经遵守法纪,没有祖父母、父母尚在就分家他居的现象。

宋哲宗赵煦也效仿他的老祖宗,下令:同一个高祖父的子孙不得分家。皇帝们采取又赏又罚的手段,使百姓不敢或不愿分家别居,不分家别居,就不会擅离故土。皇帝禁止百姓迁徙,除了考虑到农业生产和税赋以外,主要是为了防止外流的百姓聚众造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迁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0

一共有六次的人口大迁徙。

第一次:发生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

第二次:发生在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时期,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

第三次:发生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时期,随着北方的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灭亡北宋、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原来北方人口随着败退的宋朝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第四次:发生在明朝初年。官方历史的记载中,这次移民之前,由于连年战乱,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中国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比如扬州,这座位于长江以北、曾经最繁华的城市,在朱元璋的军队占领之时,只剩下18户人家。

皇帝朱元璋不得不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

经过明代初年的大移民,华北、华中地区的经济得到恢复。在后来的记载中,往往可以看到“国朝初,人稀少”的记载,而到永乐年间,土地渐次开垦。北京、开封、河间等城市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荣。

第五次: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比如当时的四川人口稀少,结果之一是四川境内老虎横行,顺治年间,南充县招来500多人开垦定居,被老虎吃掉228人。

向四川的移民在清朝政府鼓励下开始了,政府制定了诱人的奖励: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

于是移民蜂拥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发生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主要有闯关东,走西口,闯南洋事件。

康熙年间,东北实行封禁,不许汉民进入;到咸丰末年,长达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解除,鼓励移民垦荒,关内移民开始大批进入东北(闯关东)。山西北部的居民则困于频繁的旱灾和贫瘠的土地,被迫翻过长城,向今天的内蒙古进发,寻找活路(走西口)。而福建、广东一带的居民,则一批批远渡重洋,到东南亚谋生(闯南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