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而”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连词,表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出处:

《论语十则》

二、原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释义:

“罔”,迷惘。罔通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四、词解: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五、一字多用:

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4、递进连词。
5、修饰连词。
6、因果连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9

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第2个回答  2019-11-14

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第3个回答  2020-05-12
第4个回答  2019-07-08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9)“学”与“思”,当下地纠缠一起不可分。“学”与“思”所隐含的前提。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杨伯峻: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钱穆:先生说:“仅从外面学,不知用思想,终于迷惘了。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学,那又危殆了。”
李泽厚: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详解:这是比康德“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更彻底穷源的一章。“学”,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这是以差异性为前提的;而“思”,《说文》有“思,容也”,“容”,离不开一定的范式,例如一个筛子,对水来说就不是“容”的,还有所谓不可思议,相应的潜台词就是“可思”有一个潜在的标准,超过这标准的,就被当成不可思议了。“思”的前提在于同一性,例如,能被欧氏几何所“思”,那其潜台词就是对象运动的刚体性在所“思”的对象中具有同一性,因此才会有把所有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当成一样的可能。如果没有“同一性”,一切科学都是不可思的,例如物理,一个最简单的同一性例子就是在狭义相对论里,任何惯性系都被看成同一的,如果没有这同一性的要求,狭义相对论根本无法展开。在哲学里,就算是以重整形而上学为己任的海德格尔,其存在之“思”,也摆脱不了某种“同一性”的潜台词。
对于以差异性为前提的“学”与以同一性为前提的“思”,孔子的见解与德里达有相通的地方。德里达那里,差异性与同一性纠缠在延异(延缓的踪迹)之中,同时在场或缺席,在延异中不可能纯粹地分解或确立差异性与同一性,也不可能由差异性与同一性构造或结构出延异,这与“合二为一”或“一分为二”的胡诌辩证法没任何关系。“合二为一”或“一分为二”这类垃圾命题,只能是那些毫无哲学素养的野鸭店哲学家才可能当成宝来忽悠。
上面三家与通常的解释,都不知道何谓“学”何谓“思”,更不知道“学”与“思”所隐含的前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典型的互文,求所谓“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只能迷惘、疲怠而无所得。“学”与“思”,当下地纠缠一起不可分。任何的“学”,都以同一性的“思”为前提,这一点,连康德都很清楚,如果没有“思”的某种前提性结构,“学”是不可能的;而任何的“思”,都以差异性的“学”为前提,这一点就不是康德所能知道的,德里达说“我呈现给自己,是在语言之后”,这就有点靠谱了。
白话直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将差异性的“学”与同一性的“思”分开,都只能迷惘、疲怠而无所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