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泰山的什么景点?(图片见问题补充)

如题所述

是,仙人桥
在泰山岱顶共有三座桥,一是南天门索道站的天桥,二是大龙峪口的过仙桥,第三个便是今天要说的仙人桥。

仙人桥全国很多,但泰山仙人桥非常独特,它不是人工修造的,而是靠天然形成的,是一种地质景观和现象。不同质地的岩石在应力构造的影响下,经过气候漫长的风化剥蚀,在重力的作用下,三、四块山石滑落,天缘凑巧,在难得的一瞬间,相互碰接,挤在一起,磊落成桥,架在了两峰之间,凌空于山谷之中,悬空夹挤,形成了泰山难得的自然景观。见上图。

桥西山崖不大,却脊峰高耸,远望如一大鹏的鸟背,而且该峰西侧有紧靠一条峡谷,它和仙人桥下的峡谷犹如一只鸟的肋下双翼,展翅欲飞,若在雨季,雨水顺着两条短促的峡谷急流飞注,泻入南部悬崖,也蔚为壮观。因此在西侧的山崖平台上,有四个大字:“双流翼注”。就是对仙人桥景观环境的高度概括。

这个平台,下临无地,视野开阔,群峰匍匐脚下,豪迈心胸,远望徂徕如画,近感山风猎猎,若有幸赶上泰山云海,则绵延无限浩荡不绝,云海从脚下汹涌而来,向南天门起伏而去,置身其间,仙袂飘飘,不觉已飞仙羽化,故此台名为“望海台”,是体会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佳地点,故向西不远有“老共产党人”李一氓的行书《望岳》。在“双流翼注”题刻的上方,明代袁洪愈留下了“望海”两个大字,高0.8米,宽0.8米,大气潇洒,和当地景观十分协调,太小了则有煞此地风景。
仙人桥东侧,有一堵红墙,从日观峰蜿蜒而来,犹如一条蟠龙,隔开了两重境界。此墙由泰安知县毛澄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87年前后重修,并于墙的南端龙眼位置新开了一个月亮门洞,形成了两个区间,供游人通过,门西为仙界,门东为舍身崖。
舍身崖,便是“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地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泰山开禁后,平民百姓蜂拥登山,泰山民俗崇拜和碧霞元君宗教信仰拔地而起,泰山香火远播四方,遍及全国。但泰山信仰一度扭曲,很多香客为祈求父母病体长安和生命长寿,不惜以身换身,舍身报亲,纵身跳崖,竟形成风气,舍身崖一时成为香客心目中的麦加;还有人效仿南朝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做法,以期在此舍身成仙。为此,明万历年间,山东巡抚何起鸣在悬崖上构筑了栏墙,阻人舍身,并更名为“爱身崖”。八股出身的何巡抚崇尚儒家文化,提倡孝道,劝人保身行孝,以报父母恩德,同时对这种愚昧的行为留诗劝谏,其中倒数第三句的最后两个字是“哀愚”,便撷取二字镌刻在了瞻鲁台的皤杆石上,以警示后人,见下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朝的栏墙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1965年重修的石条栏杆,浑朴厚拙,屹立永存。
但是,高大的栏杆并不能阻止历史的重演和传承,现在虽已没有迷信的过激行为,但每年都有人或失恋、或失意、或自刎,自绝于人生,种种原因,特别是平民百姓以求重于泰山,往往从此舍身下崖,一去不返。这种情况发生后,当地景区、派出所等部门人员共同见证,形成材料后,就地掩埋。而且人的躯体经过崖下滚落,形似肉球,惨不忍睹。舍身崖下,历代白骨堆积,松风阴号,毛骨悚然。人死之后,魂飞魄散,游离于崖下林间,阴风漫漫,苦海无边,愁苦愁闷之际,崖侧正好有此石桥,度人魂魄,助鬼升天,以达仙界,这便是仙人桥的功能所在。因而,明代萧协中在此发出了“始信危桥只度仙”的感慨。
我就是泰安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3
泰山景区的景点之一:仙人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1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