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话里“舍物”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第一种:四川话中,用来骂人的,表示混蛋的意思。 第二种:施舍物品,五种舍物,皆非净施.何等为五?一者,施毒非净布施.二者,施刀非净布施.三者,教人取肉而施,非净布施.四者,有人所摄众生,平等施与,和集养育,望得其力,非净布施.五者,有人为名闻故,而舍财物,非净布施.
第2个回答  2021-05-29
1.
舍物是老四川的谐音话~
2.
舍物意思是“娼妇”、“妓女”的意思;、
3.
一般用于吵架和诅咒当中~
4.
通常是男的骂女的
脏话还是不好的!
第3个回答  2021-04-19
第一种:四川话中,用来骂人的,表示混蛋的意思。

第二种:施舍物品,五种舍物,皆非净施.何等为五一者,施毒非净布施.二者,施刀非净布施.三者,教人取肉而施,非净布施.四者,有人所摄众生,平等施与,和集养育,望得其力,非净布施.五者,有人为名闻故,而舍财物,非净布施。

拓展资料: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其使用人口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一带,使用人口约1.2亿,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分支之一。

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
第4个回答  2021-04-19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些一句粗话哦娼妇,
再如“头”在四川话中也是一个极常见的动词词缀,可以组成如“学头”、“看头”、“搞头”、“吃头”、“做头”、“讨论头”、“复习头”等常用语,如“钓鱼城有没得耍头”在四川话中意为“钓鱼城好不好玩”。
扩展资料:
一、四川话变调
1、重叠词中的变调,一般而言如果组成该重叠词的字声调为阳平或去声,则第二个字变调为阴平;同时,如果组成该重叠词的字声调为上声,第二个字变调为阳平。
2、儿尾及儿化词中的变调,如果儿尾名词为阳平,儿尾变调为阴平;如果儿化词的最后一个字为阳平,该字变调为阴平。
3、特定字的变调,如“去”、“头”、“面”、“上”等虚词在多数情况下都变读为阴平。
4、二字词及三字词的第二个字在很多情况下变读为阴平。
二、词形
四川话词汇和普通话在词形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音节和词素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首先,在音节方面,四川话中大量词汇与普通话在音节数目上存在差异,例如有些四川话词汇的单音节词对应在普通话词汇中则是多音节词。
与之相反,有些词汇在四川话中为多音节词,但对应在普通话词汇中则是单音节词;同时有些词汇虽然在四川话与普通话中同为多音节词,但音节数并不相同、语调
其实要我说就这样说还真不好形容,它,好像主要还是靠感觉。
应该是有些二声会发成类似于二声和三声中间的音,三声发成四声,四声发成三声或二声,一声发成二声???
说到这我想起有一次和我妈聊天说到秘密这个词,我就按普通话的音调说的,然后我妈就怼了我一句:“秘(mí)密(mí)就秘密嘛,一天怪明日眼勒”
学习音调的话最好的办法应该还是融入到这种方言的语境好点,无论是通过和当地人说话还是看片儿看书啥的,都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3、土话
也就是言子儿,这是最有趣的部分啦,灵活运用此物能将你的谈话变得生动活泼、千娇百媚。

叠词和儿化音在言子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比如:神秘西南官话之“兮兮”
乖兮兮、脏兮兮、瓜兮兮、矿兮兮
意思分别为好看、脏、傻、傻
还有诸如:鱼摆摆、崖崖(ai)、坡坡、坎坎、虫虫儿、粑粑、嘎嘎、渣渣、锅盖盖儿、笔龙龙儿、水荡荡、串串儿、签签儿、飞叉叉、哈搓搓、铲铲(cuan)、坝坝、雀雀儿、仙人伯伯(bei)、巴巴掌、链链、索索等。仅供参考
第5个回答  2021-05-29
舍物是老四川的谐音话~
舍物意思是“娼妇”、“妓女”的意思;、
一般用于吵架和诅咒当中~
通常是男骂女。所以,亲,文明社会做文明人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