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至城中苏家 翻译

这首诗的翻译,不要英文,不要赏析

1.“雨过至城中苏家 ”应为“雨过至城西苏家”,全诗翻译如下:

小雨飘飘,轻洒在青青的草地上。道路都干干净净的,车马经过也扬不起灰尘。

渐渐散去的紫烟笼罩了帝阙。天气逐渐变得晴朗,天空也在消除阴霾后更加美丽。

飞花沾湿衣袖,红中带香。绿柳轻拂马鞍,绿色匀称。

为了能够更好的赏景,唯有痛饮。都城又有几个闲人呢?

2.作品原文:

《雨过至城西苏家》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3.作品赏析:

(1)本诗描绘了春雨后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的景象。

(2)颈联运用的艺术手法: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拟人,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3)全诗表达了诗人雨后天晴拜访苏家的喜悦,为老师再获朝廷重用而开心,暗讽昔日变法派皆是闲人,变法时期是一场雨,现在才是雨过天晴,有着沉冤得雪的痛快。

4.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17

  一、《雨过至城西苏家》的翻译如下:

  小雨飘飘,轻洒在青青的草地上。道路都干干净净的,车马经过也扬不起灰尘。

  渐渐散去的紫烟笼罩了帝阙。天气逐渐变得晴朗,天津的太阳在此显现。

  飞花沾湿衣袖,红中带香。绿柳轻拂马鞍,绿色匀称。

  为了能够更好的赏景,唯有痛饮。都城又有几个闲人呢?


  二、《雨过至城西苏家》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附原文如下: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赏析

  1、本诗描绘了春雨后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的景象。

  2、颈联运用的艺术手法: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全诗表达了诗人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三、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第2个回答  2015-07-25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4.(9分)
(1)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7-25
雨过至城中苏家
The rain to the city of Su
第4个回答  2015-07-25
The rain to the city of sino-soviet home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