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不渡不可渡之人?

如果那个不可渡之人是家人,如果那个人一直不改变,那一生凄惨的都是他的家人。如果是外人也就算了,但是他这样不改变一生都要连累到他可怜的家人。为什么佛不渡不可渡之人?为什么不去渡?
谢谢你们大家,回答问题的朋友麻烦先请看一下我在各个答案下的追问。我就不重复打字了。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天雨大不润无根之草,佛法宽不渡无缘之人。

  佛法讲究因缘。
  不可渡,是因缘没有成熟。
  佛法讲究信、愿、行。
  不信这个,你怎么度也渡不了,没有信就没有愿,行也不会有。
  当时机成熟时,自然会和佛法结缘。
  纵然这个人造了大恶业,纵然这个人会堕落地狱,甚至成为邪魔外道。
  但是佛法都能宽容一切众生所不能容的,还能因缘教化,这也是佛法的伟大之处。
  多闻正法,以广目光,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当时机成熟时,自然会和佛法结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9
  我曾经看过‘佛说未曾有因缘经’里面的五个石女,佛化作种种变化在她们前后左右上方为他们说法,他们不但不听,反倒怪佛陀为什么要为难她们。佛说人的障碍有两种,一种罪轻的是烦恼障碍,另一种罪重的是业障。此五女烦恼障碍和业障都很重,不能闻佛法。所以只能放弃。
  不可度之人作为自己的家人,这也是自己的业障之一。不要怪罪不可度之人,万事‘我’中求。因为自己有过错,才会和‘不可度之人’成为家人。总是互相之间有牵扯不断的缘分。而且又由谁来给你标准来衡量此人是否可度不可度呢?能否得度,还是要缘分,缘份到了,他自己都会得悟,缘份不到,你饶费唇舌也枉然。万事随缘,不可强求。因为强求也枉然啊,有时候强求甚至会断送了人家的佛缘,岂不是罪过。佛度人都是随缘度化。佛知道,没有缘分的,想度也度不了。
  我们学佛修佛不应该求福报,学佛了就没灾没难了?不可能,业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消失的。佛陀的儿子罗候罗小时候贪玩不好好修行的时候,佛陀怎么劝说也没用,罗候罗反问父亲:我父亲是佛,我才不怕死呢。 佛陀说:我自己的生死尚且不能自保,又怎么能保你?
  可见学佛并不能求富求贵。不学佛的人本身有前世修来的福德,照样也可以大富大贵。你好好的修行并不一定代表就可以没有业障。业障现前又怎能说是他人招来的呢?别人的业障怎么会跑到自己身上,即使是亲人,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既然是亲人,本身就是一种缘份。自己累生累世的因,才修来这样的家人,又怎么能怪罪家人为何如此呢?这样的想法会导致进入学佛的误区,家人如此,应该反思自己的做法哪些不对,自己做好了。才能成为别人的榜样。有的老菩萨生时不能度化家人,死时预知时至,瑞相种种,不需一句话,一家人都虔诚拜佛了。追问

谢谢你了。但是我因为家人的行为,过的很痛苦。我本来这几年命运特别的曲折,家人又一直做错事,我真的有时也觉得扛不住。即使自己将人生领悟的已经非常通透,却依然痛苦不已。我做过用喜乐和温和的方式去渡家人,却都渡不了。我试过各种方法,可是最后却是觉得自己没有用。觉得看不到希望。

追答

我也经常为家人操这种心,怎么努力,喊破喉咙流干眼泪,家人也无动于衷,该怎么干还怎么干。你也不要过于伤心难过。家人也不是故意的,这是他们的业障,他们自己也控制不住。他们的本心也不想如此的啊,所以我们应该可怜众生。好好学佛念经回响给他们。这样就可以帮到他们,帮他们消障碍,这样他们也可以早日闻佛法,改人生。这个方法我是从一个光盘上学到的,并且实践后发现效果不错,我给我老公回响了三四次,我老公就因为某种巧合的因缘信佛了。但是我妈还是不精进,不过相比以前有所进步。业障有轻重,所以坚持下去,会慢慢发现他们态度的变化了。你可以试试

追问

自己诵读经书,学习佛法真的可以对他们起作用吗?我没有这样做过。我知道佛说众生平等要吃素,但由于我一直无法领悟到那个境界,所以一吃素就会营养不良,所以一直还没法做到吃素。波若波罗密多心经我有看过,也看过注释,虽然没有背下来,但是有很多东西我都能领悟。我只看过济群法师微博和博客里的一些东西,看过几个他讲的视频。

追答

供养佛像,诵读经书,佛号,放生等等,凡是有功德的事情,都回响给家人的远亲债主,希望他们早日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时间久了,你就会慢慢发现家人的态度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不要期望一步到位,这种事情要慢慢来,很多事情,应该是我们没有智慧去解决克服,并不是佛法有错。我们需要学习佛法来增长智慧,然后再来挽救他人。记得每一次都要回响,非常有用的。能不能坚持吃素也是个人的因缘,我坚持过三天结果退回去了。后来又因为偶然的机缘看了些有关的视频后,现在坚持吃素两个多月了,吃婚宴等都可以见到肉没有感觉。我知道这是佛菩萨保佑我,否则闻到肉香岂不是更受苦? 多回响给自己和家人的远亲债主,都是业障现前,我们才有诸多烦恼。

追问

如果用自己拥有的智慧去帮助困难的人,哪怕是开导远在天边的人,是否也对自己一家人有所帮助?

追答

那是当然了,这是做善事嘛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09
依小乘佛法来说,佛有三不能,其中有一项就是“佛不度无缘之人”,其实这是方便说。

《法华经》上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正因为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只要放下心中的妄想、分别、执著,就能解脱。

所以不要执著于佛渡不渡你,佛就从来没有离开过每一个众生啊,只是众生迷而不知。只要你肯放下,肯回头,肯相信,佛就在度你啊。

关于家人的问题,重点不在于家人,而在于你自己。因为家人是你的因缘业力,感召到进入这个家,就是说,正因为你自己有这个业,才看到家里人的不好。
你自己要每天忏悔,每天诵经、念佛,把自己的业消了,把自己的心转了,你家人自然就转了。
如果你一味的执著于家人的错误,而不去反省自己,无有是处。这样只有痛苦,也解决不了问题。
但这有个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追问

谢谢

追答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看住自己的心,不要对家人生烦恼,可以诵经回向给家里人,要坚持,坚持,在事相上要做好自己的责任,孝敬父母。

只要你自己改变一点,你的家里人就改变一点。

要知道,自己一念向内觉悟,自己那一念就是佛。佛不在外面,佛就是觉,就是慈悲,就是平等,就是智慧。

一切的问题都要向自己的内心找原因,这样就是离解决问题越来越近。
一切的问题都向外找原因,就是离解决问题越来越远。

追问

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5-09
这句话只是佛教推脱责任,自圆其说的一个借口
把渡的功劳揽到佛身上,把不渡的过错推给当事人自己
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行动的,佛教徒和基督徒和无神论者都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各自坚持自己的信念,行为自然不同
问题是佛教徒执著地把只是推测而没有实证的佛教理论,当成正确的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赌博,而且是一个到死也不知道输赢的赌博,但佛教徒却认为自己已经赢了,反过来说,其他人也如此
于是所有的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别人而着急,争来争去还是各自为政,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当然有一部分人实在不知道该信哪个,只能做中间派了,见了庙也去拜,肉也照吃,见了教堂也去看
目的就一个,我谁也不得罪,自然就不会遭到什么惩罚或报应了

还有一个社会现实,就是迷信的人,大部分都是自己或家人遇到一些挫折,无法接受现实,才去找一些寄托的。追问

你说的话也有道理。不过我想做一些补充,其实佛法中有可信也有不可信,并不是所有学佛的人都真正领悟了佛道。人会把错误和责任推脱到别人身上,不完全是人类的错,本质原因还是社会性质和大部分人心造成的大环境导致他们做了这样的决定。我听闻佛法也只选择能解救我的佛法,不会尽信。还是谢谢你

追答

佛教徒中能有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已经很不容易了
绝大部分佛教徒是没有这个胆量去质疑哪怕是一点点的佛教理论的
人的思维是靠领悟的,但物质社会是要靠行动的,我不认为哪个人某天突然领悟了佛道,就会一下子飞檐走壁,那都是骗小孩玩的
回到渡和不渡这个问题上,根据佛教的理论,轮回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就意味着六个道中所有的众生一定都在无穷的轮回中互相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互为父子、兄弟、夫妻等等,亲人这个概念站在所有的轮回统计的角度上看,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你提的这种连坐式的报应理论是不对的,亲人的行为由亲人负责,没你的责任。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会听说某人的后代天生残疾,是因为他之前或上辈子做了坏事得到的报应,但根据佛教的理论,他做的事情凭什么要报应到子女身上,他的这个子女今生是否残疾,应该是由自己的前世行为决定的,与这位父母没有关系啊
总之佛教是个不能较真的宗教,仔细推敲后漏洞百出啊

追问

呵呵你不是信宗教的人吧,那也不用费力帮我啦。我是想请教一些对佛学有一定理解的人来帮助我的。但我感觉你的答案并帮助不到我,也许你的理论对你真的是有用的,但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有用。各有各的机缘吧,我也是来找能帮到我的那个人。

追答

我闪

第4个回答  2012-05-09
您好
佛不渡无缘之人?佛说普渡众生,缘何又不渡无缘之人。其实佛讲究因果。所谓善缘,必有善念。所以照直说是佛只渡有善念的人。那么高深的佛法也只能也要因人而化。佛法无边也只能渡中间人,当然,尘世间,十恶不赦与菩萨转世毕竟是极少数。佛法也才有了弘扬的空间。可见,自我救赎是多么重要。
    宇宙万物,科学也好,神话也罢,最终都归入哲学的范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投影。是求解与解的探索与操作。何况,科学与神话本是一线之差。科学解释已知,神话解释未知。我们应该理解那些为了善而“说谎”的人,传福布道,至少是为了这个真实的世界更加美好。其实,没有信仰的世界,真是地狱。以物欲消磨此生,其情何堪?如果可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信仰。那样这个世界会恬淡很多。追问

有一定道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