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月亮有什么变化

如题所述

月球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转动,从一个满月“走到”下一个满月,一般需要29天半的时间,这叫一个“朔望月”,在“望”时,月亮、地球、太阳最接近一条直线,月亮也最圆最亮。月亮转动的“步伐”有快有慢,每个月,月亮“望”的时间不尽相同,概率较大的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轨道的近地点有一个周期变化,平均8年为一个周期,也就是说,不可能每年的中秋节月亮都在近地点。

感到中秋节月亮最圆,是因为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沙尘未起,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才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

扩展资料

月球正面大量分布着由暗色的火山喷出的玄武岩熔岩流充填的巨大撞击坑,形成了广阔的平原,称为“月海”,实际上“月海”中一滴水也没有。

月海的外围和月海之间夹杂着明亮的、古老的斜长岩高地和显目的撞击坑。它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尽管它呈现非常明亮的白色,但其表面实际很暗,反射率仅略高于旧沥青。

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历法编制、文学艺术和风俗传统等产生重大影响。

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周期相等(称为潮汐锁定),因此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月球引力的作用。

由于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转总是受到一个极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给地球自转“刹车”,长期积累下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地球的自转周期越来越慢,一天的时间极其缓慢地增长,大约几年增加1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5
  月相变化,地球和月球的轨道没怎么变,所以到 盈亏圆缺的月相 我们看到的月亮,有时像弯弯的眉毛,有时又像圆圆的银盘。月亮这种盈亏圆缺的变化,天文学上称为“月相”变化。为什么月亮会经常改变相貌? 原来,月球和地球一样,本身都不发光,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的。 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绕着公转中的地球自西向东旋转,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以致月球的明亮半球有时正对着地球,有时又侧对,甚至背向地球。这样,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形状会发生盈亏圆缺的有规律的变化。 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月”。这种“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 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天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 ,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 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日渐“消瘦”起来。它依次经历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几个阶段,最后,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 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由于我国农历日期是根据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有时靠它来判断农历日期及夜间的大致时间。 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