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的受众接受度通过什么体现,举例并援引理论出处。

所有赏金了,还请不吝赐教。从速!

首先来说这么问比较泛泛,因为广告的受众接触度这个问题首先是要看从那个角度来问的,单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就包含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传播的深度、传播的广度、受众的理解力、信息的推动性等等多个方面来体现。用一句非常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谁(广告主/产品/某品牌等)把什么信息(广告宣传的内容)通过什么方式(广告宣传的渠道)传达给了谁(目标受众),最终效果怎么样(广告效果)?这样,用什么指标来体现也就不言而喻了。
现在社会上广告的宣传与测量方面大多是从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来考量,因为行业分析、调查及行业数据较少,如:受众接触信息的准确度等方面考量的不多,需要做具体市场调查才能得到。但是,这些方面的考核有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性远可以超过广度与深度的考察。只不过业内做的,嗨,都快让人哭笑不得了,不提这些。如果单从广告宣传的广度与深度这两个方面考量,业内所使用的指标主要为:到达率或有效到达率(反应信息传播的广度)、平均接触频次或有效接触频次(反应广告在受众中接触的深度)来考量。如果把钱的因素考量进去的话,会设计到千人成本的核算。说白了就是广告信息送达一千人花费多少钱,即净到达千人成本,或净有效到达千人成本等。
另外,国内广告行业考量的指标及方法很粗糙,就拿电视行业来说,通常一提就是收视率、毛评点,涉及到钱就扯点成本。其实收视率、毛评点这些都相当于是综合性指标,是由人次来核算的。因为信息可能送达到了很少的人,他们接触了很多次,最终毛评点也比较高,但是广告的实际效果可能并不好,因为接触的人群规模太小,没有达到一个广而告之的目的。所以对广告效果来考量来说这两个指标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用这两个指标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1)通常来说毛评点高了,广告信息传播的规模及人均接触频次也比较高,可以粗略的反应。注意:两者之间有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不是绝对的。2)历史原因。3)操作起来相对容易,数据获取也相对方便,跟媒体要就行了。
提及指标的解释:
到达率:通常指净到达率,即接触人群的不重复数量总计,通常以千人为单位。(举例:你看过10次广告,核算人数依然为1)

毛到达率:通常指受众总体接触频次,通常也以千人为单位。(举例:你看过10次广告,核算人数为10)在电视广告投放又称该指标为毛评点,在报纸户外等广告投放时有些被直接称为毛到达率,叫法不一,但远离及根源却是一样的。

有效到达率:所谓有效,通常指两点:1)有效受众,即广告的传播目标人群;2)达到了有效接触频次以后的受众人群,通常所指的有效到达率指的是达到有效接触频次后的目标人群,即:既定的有效人群的广告接触人数。

平均接触频次=总接触人次/总接触人数

平均有效接触频次=有效受众总接触人次/目标受众总人数
理论出处,乃一江湖散人,不出不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7
。。。
第2个回答  2012-06-01
………………???…………
第3个回答  2012-06-01
收视率
第4个回答  2012-06-05
明年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