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题所述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能用心进行组织教学的话,学生很容易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学生就可以跟着教学的内容进行学习。对教学内容让孩子先观察,再描绘,再创,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把握重难点,简单部分。要放手,喜欢的事才能做好,才能有创新。例如,要教低年级学生画人物时,就要引导学生观察、认识人物的基本动态,以及总结动态的表现方法。学生有了这些技法作为基础,才能画出人物的各种姿态,才能生动地去表现人的生活情景。这样才能使他们用所学的技法表现他们对想要表现的事物。
  二、教学方法要多样性
  每课的教学都不要千篇一律,那样学生会产生听课疲劳。所以要求老师用心组织学生进行多样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可分组让学生进行比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教师引导的有效性
  教师不能为传授技法而教技法,在传授技法的同时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对于一个主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表现,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学生画出一只正面的小兔子,教师就可以鼓励启发学生侧面的小兔子怎么画;胖兔子怎么画;瘦兔子怎么画;小兔子的一家怎么画;小兔子的村庄怎么画;等等,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只限制在一个事物上。
  四、学生作业评价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教师不重学生的教育观念。美术课堂评价经常会出现只有个别学生作品得以展示和评价,评价还存在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展示、评价的全体性、全面性不够,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因此,有效的评价观也是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也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儿童绘画创作的是反映儿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儿童自己才最了解他的作品。儿童更易从细小的事物中挖掘题材,表现生活。要正确评价一幅儿童画,就要了解儿童,要以他们的方式和角度去观察儿童的生活活动,放手让儿童自己来说说自己的画,“画了些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画得怎样呢”。
  五、加强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表现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更了解彼此的兴趣、爱好,更容易沟通情感。更能读懂其美术作品的内涵。因此,在儿童绘画评价中我们可以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他学生共同评价,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让学生相互评价,用学生的眼光欣赏学生的作品,是美术老师不可替代的。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
  总之我们要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美术学科教育肩负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活动始终要让学生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那么这肯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31
(一)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比如,在美术的学习上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如何、哪些内容很陌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美术、学生希望如何评价等等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掌握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即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亲和力”主要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理解与包容等;“学力”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一个美术教师的“学力”应反映在美术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实践习得知识等方面。“驾驭力”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二)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例如在教学湘版义教教材《傲雪梅花》一课时,其能力目标可确定为“学生能在15分钟内用中国画工具独立完成一幅简单的写意梅花图”。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考虑主目标、亚目标才生成性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充分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如“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目标侧重于对工具、材料、方法、步骤、语言、原理等方面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以及通过造型表达思想与情感等。②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如湘版义教课标教材7-9年级中关于中国画的教学内容有三个课目:分别为《傲雪梅花》、《寄情山水》、《以形写神》,其教学核心目标分别对应为了解中国画的笔墨、程式、形神兼备。③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不要“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④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例如同是剪纸的教学内容,其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 (三)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这里所说的“形式”是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学习方式、活动设置等等。“内容”是指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应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就教学方法而言就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等。就学习方式而言,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形式”很多,一堂课不能都用到,也不能说哪种形式就一定最好,就某一堂具体的课来说,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例如:在学习一些基本的作画技法和步骤时,老师的讲解与演示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再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了解一些学科性较强的知识时,采取游戏、接力赛等形式进行知识的柔化处理就比较合适。同时,“形式”的选择应考虑其利益最大化,即采取哪种“形式”对于解决“内容”更直接有效,所谓“该看的要多看,该说的要多说,该画的要多画,该演示的一定要演示”。 (四)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一堂课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教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流程设计的优化、教学时量和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过程的优化应做到“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所谓“好钢”是指课堂上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所谓“刀刃”是指一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最佳时机,把较多时间和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上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有效注意是有限的,很难保持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的持久注意力,一般来说,一堂课开头的几分钟课堂还未安全安静,学生精力还未完全集中,不宜于马上进入重点难点的学习,而应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由于“引人入胜的开头”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开始集中了,此时应花费较多时间用若干小环节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有一个“坚实的中部”。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是如何把握好“刀刃”,即正确把握好重点和难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重点,比如设计课教学中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和设计思维的训练就是重点,至于制作步骤、绘制方法等显得不那么要紧了。再如制作课中,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制作的流程和工艺就显得很重要。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此,笔者建议教师用关键词呈现教学流程,并对表示重点和难点的关键词进行标记,这样在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五)范例应具典型性 举一反三性是课程的基本特性之一,要做到“反三”,“举一”就很关键,关键在于范例应具有典型性。尤其是美术课,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特点,所以范例的典型意义尤为重要。所谓范例的典型性,通俗地说就是范例与学习目标能够最好地最直接地挂钩,最能说明问题,即“用它”最能“说话”,并不是越经典就越好。美术课中的范例主要指美术名作、学生习作、教师范画等。不同类型的范例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典型意义,有的范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步骤;有的范例旨在学生了解形式语言和艺术原理;还有的范例则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审美特征和人文价值。 同一范例在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下,其典型意义的使用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例如有三个这样的课目:分别为《格尔尼卡赏析》、《立体主义画派》和《战争与和平》,教学中教师可能都会以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作为范例,但在这三个课目中其侧重点是应该不一样的,在《格尔尼卡赏析》一课中,范例的意义在于“就事论事”,即让学生了解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主题、构图、色彩、方法、原理、影响等方面;在《立体主义画派》一课中,以《格尔尼卡》为代表作品旨在了解立体主义画派的产生、艺术追求、造型原理、艺术风格等;而在《战争与和平》一课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是艺术家表达的永恒主题之一,不同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手段与方法不尽相同,其中《格尔尼卡》运用了象征、寓意的手法,用主体主义的造型原理来表达,同样具有强烈的感憾力。 四、如何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优化,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以一定的标准进行检测。笔者认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以及教学的负效三个方面来进行检测。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指学生的参与度、作业状况和学习的生成性状况。其中参与度包括问题的参与、交流与讨论的参与、思维的参与、实践的参与、评价的参与等方面的程度,可以通过问答、眼神、注意力、气氛、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来判断。作业状况包括学生作业完成的数量、作业效果、作业过程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巡回观察、作业展示、互动评价等方式检测,重点是通过作业状况了解学生对教学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生成性状况主要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发散、类比与拓展的能力,教学中可以看看学生有没有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愿望,是否有新的问题提出,能否运用本课学习所得解决实践问题。 (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 一堂好课除了应达成教学目标之外,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课堂文化包括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学科特征的凸现和健康心理情绪等。师生关系建立应体现为平等、亲和、自觉;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体现为轻松、活跃、有节奏、有秩序;美术的学科特征应体现为感性的、感观的、感觉的、感化的;健康心理情绪表现为渴望、快乐、回味。 (三)反思教学的负效应 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有效教学的理念之一,而对教学的负效应的思考是教师反思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教师中的内容、课件、演示、评价、作品等有时可能会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或者副作用,如老师示范后学生可能完全模仿,课件等形式的“花哨”可能转移学生对内容的注意力,评价中的一味鼓励导致学生“好坏不分”等等都有负效应的具体体现。负效应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教学有效性的程度,需要在教学中对负效应进行有效的把控,让其最小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