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注释中的“反”是什么意思?

朱熹的四书集注里就有很多这样的反。
比如,“犁牛之子骍且角”(《论语》)。朱熹注释“犁”:利之反,杂文。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杂文”是什么意思?

“反”就是“反切”

反切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

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取其韵

母和声调。声母、韵母、声调取出来之后一组合,就是那个汉字的读音。在使用音标和字母注

音之前,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

【例证】:“犁”,利之反。也就是用“利”的声母“L”+“之”的韵母“i”=“犁”的读

音为“Li”

【源流】:

反切法最初也称为“反”或“翻”,后来叫“切”,所以“反切”是“反”和“切”两种说

法的合称。这两种说法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实质没有区别。顾炎武《音论》里说:“《礼部韵

略》曰:‘音韵辗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其实一也。”反切取

的就是“反复切摩”之意。唐代宗大历年间,因皇帝害怕造反,忌讳“反”字,遂将“反”改

成了“切”。

【出处】: 《大宋重修广韵》,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还有一口诀:“上字

辨阴阳,下字辨平仄。”

【注意事项】:

古字典的反切只适用于当时的古音,不可单凭古代字典的反切记录套用于现代音。因为古音

和现代音有较复杂的演变规律。比如上面的𠁁,如果仅凭古字典“徒口切”,取“徒”的普通

话声母t,和"口"的普通话韵母ou3,推断为普通话读做tou3,就错了。因为“徒”中古音声母

是全浊音[d],该声母的非平声字按规律在普通话中声母要演变为清不送气音d[t],同时这个中

古全浊声母影响了声调演变,使中古上声一律变为普通话去声,即浊上变去律。所以𠁁的现代

普通话读音是dou4[təu˥˩]。

可见按照“上字取声,下字取韵”的原则,古人或能很准确地读出一字字音。然而,由于古

今音变的关系,古代所制定的反切,到后世已不能再简单地以“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的原

则读出该字正确读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1、“反”就是“反切

 

       反切法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声调

     声母、韵母、声调取出来之后一组合,就是那个汉字的读音。在使用音标和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

 

【例证】:“犁”,利之反。也就是用“利”的声母“L”+“之”的韵母“i”=“犁”的读音为“Li”

 

【源流】:

       反切法最初也称为“反”或“翻”,后来叫“切”,所以“反切”是“反”和“切”两种说法的合称。这两种说法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实质没有区别。顾炎武《音论》里说:“《礼部韵略》曰:‘音韵辗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其实一也。”反切取的就是“反复切摩”之意。唐代宗大历年间,因皇帝害怕造反,忌讳“反”字,遂将“反”改成了“切”。

 

【出处】: 《大宋重修广韵》,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还有一口诀:“上字辨阴阳,下字辨平仄。”

 

【注意事项】:

 

       古字典的反切只适用于当时的古音,不可单凭古代字典的反切记录套用于现代音。因为古音和现代音有较复杂的演变规律。比如上面的𠁁,如果仅凭古字典“徒口切”,取“徒”的普通话声母t,和"口"的普通话韵母ou3,推断为普通话读做tou3,就错了。因为“徒”中古音声母是全浊音[d],该声母的非平声字按规律在普通话中声母要演变为清不送气音d[t],同时这个中古全浊声母影响了声调演变,使中古上声一律变为普通话去声,即浊上变去律。所以𠁁的现代普通话读音是dou4[təu˥˩]。

       可见按照“上字取声,下字取韵”的原则,古人或能很准确地读出一字字音。然而,由于古今音变的关系,古代所制定的反切,到后世已不能再简单地以“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的原则读出该字正确读音。

 

 

 

——————————

 

2、杂文

 

【释意】:

 

杂:混合、夹杂

 

 

文:“文”是“纹”的本字,意为 花纹;纹理。

【引证】: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

 

 

杂文——就是夹杂着花纹

 

            

第2个回答  2008-02-22
反,就是反切。反切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犁的音就是取“利”的声母和“之”的韵母和音调(古今音有变化,所以与现代读音不同)。

“杂文”是颜色不纯的意思。“犁牛”就是颜色不纯的牛,花牛。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7
犁 是二声 利 是四声

古时平上去入 平声(也就是现在的一声)去(现在的三声)为互反
上声(现在的二声)入声(现在的四声)为互反

所以就是说告诉你们 犁 字的读音

杂文 中 “文”是通假字,通“纹”,纹理的意思,就是说牛身上的皮毛颜色是混色的

这句话是介绍耕牛的样子 以及“犁”字的音节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2-22
犁的样子就是与普通利刃不一样的,刃的方向相反.
利之反,大概就是这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