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是怎样选拔任命的?

如题所述

看到标题大家会认为古代官员选拔任命不就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完成的嘛,其实这样说没毛病,但单这样说就以偏概全了。说到这有人会补充道,还有九品中正制。不错这都有,但咱们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至今依然能够生机蓬勃,中间没有出现过断层,这和古代中国的制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其中官员的选拔任命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浅略的从夏商周到元明清说说古代中国是怎样选拔任命官员的。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这里我们先从夏商周时期说起。自大禹建立夏朝以来,中国便迈入了奴隶制社会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金字塔般的严格等级制度,最塔尖的是王,然后是诸侯、大夫、士、平民、奴隶。在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中,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做官的,而且还是世袭的。王死后嫡长子世袭为王,其余兄弟子侄分封为诸侯,诸侯也是一样,只不过下面封为大夫,再往下是士,最后是平民,奴隶一般是来自罪犯和俘虏。这便是最开始的世卿世禄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后半部分),因为诸侯之间连年征战,都要为了胜利笼络大量的人才。于是世卿世袭制也开始松动了,但旧贵族势力也不是轻易能撼动的,便出现了“客卿”,“食客”制度。各诸侯国都笼络了大量的客卿为国效力,国内各封官也会蓄养不少食客为自己出谋划策。秦朝还推出军功授爵制度,这样平民也可以通过军功来获取爵位提高身份,虽然不是官职,但如果没有相对应的爵位也是不好做官的。

到了汉朝时期,因为此时国家已经逐渐实行郡县制度,官员世袭制也随着分封制被打破,这时候的官员是由皇帝来委托任命的,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察举制和征辟制来完成的。察举制是通过对人才进行考察,然后自下而上的推荐给上级乃至中央,再通过考核来决定任命的选拔制度。察举制考察考核的主要内容有孝敬廉洁的孝廉;才能优秀的秀才;能通晓经义的明经;能直言极谏的贤良方正。征辟制是对察举制的一种补充,次于察举制,主要是征召那些有名望的人士来进行考核任命的选拔制度。其中“征”是由皇帝征召,“辟”是由地方官府征召的。征辟制一直延续到隋朝科举制出现才废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任命官员。这是因为东汉末年连年战争导致人口流失,察举制逐渐失去了作用;加上世家豪族势力日益强大。魏文帝曹丕在登基称帝时为了获得世家豪族的支持,便对他们进行了妥协,采取了陈群提议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中九品是将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中正则是对人才进行品评鉴定的人,也叫中正官。而品评主要是品评人才的家世、道德、才能,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家世显赫才是王道。尤其到了西晋时期,朝廷中央的影响力到了要看世家门阀给不给面子的地步了,官员的选拔也就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至隋朝隋炀帝开始,伴随着国家的大一统,中央的权威日益强大;纸质书籍的普及降低了读书成本等原因,科举制度就此诞生。作为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打破了以往选拔官员中家世出身对人才的束缚,使得官员朝政由世家门阀所把控的局面几乎消失。从隋朝开始到清末结束,科举制对中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在历朝历代都不同的调整,设有不同的科目,选拔出不同的人才。但通过了科举考试不代表就是官员了,这时只能说是才能出众的人才,不过官员也基本上出自这些人才。

随着古代中国的发展,对于官员的选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制度。除去先秦以前的世卿世袭制以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可谓是中国古代三大选官制度。当然也不是说有了后面的制度前面的就完全没用了,比如科举出身如果没有有影响力的人物推荐也是不好做官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