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什么总是出仕入仕?

如题所述

看到有些朋友对陶渊明的隐士性情提出了怀疑,认为他的归隐是源于职位太低,薪水不够。这种认识是有特点的,但是也是不够深的。

从古至今研究陶渊明的人这么多,而把他归为“隐士之宗”,把他的诗归为“田园诗之祖”,是得到历代文人共同研究认同的。


陶渊明年轻的时候时常当官,又时常辞官。我们来仔细看他的几次辞官经历,分析下他是否真的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祖上是东晋名将陶侃。陶侃出身寒门,靠自身的实力一路打拼,封长沙郡公,实在是屌丝逆袭。但是东汉末年直到唐朝,中国的政治一直是门阀政治,当时最大的门阀是什么?“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家,谢家。陶侃这个平民的崛起让这些大门阀非常不爽,所以在琅琊王氏大将军王敦当政时,直接把陶侃排挤到广州当刺史。后来王敦叛乱,陶侃被启用为征西大将军。但是陶,王两家的宿怨已深,无法消除。

陶渊明官N代出身,又有政治才干,二十九岁出仕江州祭酒。他的顶头上司是谁呢?琅琊王氏中国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这个就是世仇了,加上王凝之这个人非常不堪,他的老婆是闻名天下的才女谢道韫,都只能回娘家长叹:“不意天壤之间,乃有王郎。”陶渊明便一身本事,也只能“不堪吏事”,愤然辞职。


而这个王凝之呢,是信奉“五斗米教”的,后来遇到兵变还请神兵帮忙,直接被杀,倒是谢道韫拼死抵抗,反而赢得叛将孙恩的尊重,得以生存。所以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指这次辞官,而不是所谓的五斗米,一百斗米薪水高低的意思。

后来的几次出仕和辞官,与桓玄和刘裕争权,丧母丁忧有关。等到丁忧完出门,东晋已经改朝换代,成为刘宋。作为东晋名臣之后,推辞出仕成为了一种态度的表达。

东晋政治混乱,朝代更替,是陶渊明不肯出仕的原因之一。

但是,陶渊明本身性格的原因也非常明显,“性本爱丘山”,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少无适俗韵”,他从小就看不上世俗社会的尔虞我诈,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前期政治环境的动荡,为了守住东晋名臣的家族荣耀,“不能仕”。到了后来,越来越看清官场的黑暗,哪怕是出仕能改善自己的窘迫生活(他五个儿子,多少都有些智障),他都宁可自己坚守几亩荒田,“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把自己当成一个农民,这就是真正的“不肯仕”了。

他是隐士,但是他躲起来了吗?没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不需要装模作样的隐于山林,待机而起,他是真的把自己的心灵放逐了啊。

所以,便给他个乱世宰相,你认为他会去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6

陶渊明的一生从起初的出仕到最终的归隐,前前后后共经历过四五次反复,也就是说他是在经过一段个体的亲身的生活实践之后,才探索到了一条弃绝官场躬耕田园的隐逸之路的。

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他的一生从东晋到南朝宋,再算上中间由桓玄建立的楚,总共经历了3个朝代,10个皇帝。他在世的那63年真可谓战乱不断,篡夺频仍的时代。

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见儒家虽然力主以仁义之道治天下,但并不排斥隐逸,不卑视贫贱,在特定的战乱、昏暗的现世条件下,他们是可以不耻贫贱,追究隐逸的。

更何况本来就主张“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老庄思想。陶渊明的生命矛盾、生活抉择和诗歌创作正是植根于那个战乱的时代,也是在儒、道、玄学思想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交合影响下形成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