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及粒度变化、地层厚度

如题所述

綦江-彭水、凤冈-秀山一带主要为黄灰、黄褐、灰绿色泥质粉砂岩、泥质石英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偶夹泥质、砂质灰岩团块。厚-中层为主夹薄层状,岩性相对稳定,但砂、泥质分布不均,粉砂质聚集呈团块状、透镜状或条带状,泥质多呈细条状或细纹层状。粉砂呈次圆状,分选中-好;细砂呈次棱角状,分选差。砂岩中含长石,以钾长石为主,斜长石次之。砂岩中古生物罕见,主要见于泥砂质灰岩团块中,含腕足、海百合、三叶虫等碎屑,杂乱分布;局部发育具生长状态珊瑚。下部以水平微细层理发育为主,纹层由纤维状泥质物组成,局部纹层显微波状,具水平虫迹及槽模等。上段发育水平虫迹、虫孔、波痕发育。常见波痕有不规则菱形波痕、直脊波痕、波脊弯曲波痕,一般平顶,波痕走向常见为140°~150°,50°~70°两组,波长一般4~6cm,个别达10cm,波高0.5~1cm,对称指数1~1.5,波痕指数5~10。说明水体有逐渐变浅,波浪作用增强的趋势。

重庆南川县骨溪小河坝组,连续厚度为158.8m,全部为砂岩;主要分布于重庆-万县以东的南川、长寿、涪陵、石柱地区。燕子坎砂岩厚130.4m;黔江两会砂岩厚135m,建始砂岩厚90m;华蓥山砂岩厚30m。在邻区的川南地区从钻遇下志留统上部的探井可见小河坝砂岩向盆地腹地已分支、变薄、呈薄-中层状,并出现灰岩平层,砂岩单层厚不超过20m。砂岩发育区之外的池7井砂岩厚仅7m,座3井无砂岩层。在綦江以西的黔北与川南接壤带的酒店垭、刘督滩、三道水等地的小河坝组已相变为灰岩相(石牛栏组),由泥质灰岩、石灰岩、生物灰岩及泥岩组成,时有鲕粒灰岩、含大量珊瑚、棘皮、腕足类等化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