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一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如题所述

《出塞》是唐代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人借此感概成边将士的远征之苦,体现出对家国的热爱和对良将守关的信心。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

秦汉时的明月呵,照耀着绵延的边关。

万里之遥的征程呵,征人未归还。

如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在呵,

骄横的敌军就无法越过阴山。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征人未还”是所议之 题,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将非其人,层次清楚,观点鲜明,似乎没有不 可解的地方。但是,为什么会给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此 诗语涉议论而不落言筌。试细绎之:

发端“秦时明月汉时关”,语甚奇,“诂训不得” (黄叔灿《唐诗笺 注》)。明月关山,是写边情的传统意象,汉乐府《横吹曲》 即以 “关山 月”为边塞诗题。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王维“陇头明月迥临 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月映关山,已成为边思的具象。奇就奇在王昌龄在 “明月”和“关”之前又加上了“秦”,“汉”这样的时间限制词。明月 长存,何代无月?以“秦时”限制“明月”,不合理;关塞秦时已有,以 “汉时”限制“关”,也不合史实。语意反常,其实合理。明月,属于空间 范畴,而月生月落,亘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们历史的反思,故曰“秦 时”。关塞,虽然秦时已有,但汉代国势最盛,声威远播。征人在边事频 仍,久戍难归的时候,面对雄关险隘,怎能不缅怀汉代将领的御敌多方,边 烽自熄?故曰“汉时关”。这里复用“时”字,使空间有了历史的深厚感, 还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戍率, 绵恨千年的,决非一人一事的深广之悲。这种悲思,也只有汉关秦月这庄 严、肃穆、广漠、绵邈的时空范畴才能表现,包容。只此一句,“发兴高 远”,已将万里长征未还之征人的情状写尽。

三、四句申明其故,却从怀念汉代良将落笔。龙城,汉代匈奴大会祭天 处。卫青曾大破匈奴于龙城; 飞将,匈奴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这里合 用卫青、李广事借指扬威敌境的名将。诗人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设想出 发,推证其结果将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表设想之词,可见这 只是诗人心中所希冀,当前现实中所无的事。而因所将非其人,故使边烽未 息,铁衣久戍,空闺长守的结果不言可知。

诗人不正写万里征人未还之苦,而用汉关秦月的艺术境界来表述,其情 自丰赡; 诗人不正面申明边帅无能是师劳力竭,久戍难归之由,而用缅怀良 将的抒情语气来表现,其意尤深婉。意在言外,见智见仁,咀嚼无尽,所以王 士贞认为它在“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方面是一流的诗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