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董帮政(山东阳信人)是抗倭名将吗?

如题所述

  是的,但遭奸臣陷害而被降职,在报国无门之后愤然归隐,于1581年终老故里.
  董邦政,字克平,号北山,别号剑谷山人,1500年(明朝弘治二十九年)3月生于现今阳信县商店镇.
  1549年被推荐赴京“省试”,拔为贡生。同年底,董邦政被任命为应天府六合县知县.
  1553年,董邦政因为在六合的政绩突出,特别是在剿匪方面卓有成效,而被提升为苏松海防道佥事,驻所就在上海。
  上海自宋末建镇,元初设县。明中叶后,朝政腐败,海防松弛,边境空虚,倭患日甚。上海地处东海,更是深受倭害,民无宁日。因此,吏部调董邦政到上海的目的就是“专以苏松剿寇”。
  董邦政是在1553年10月到任的。1554年正月,倭首萧显就率领数千名倭寇进犯。他们在打败黄浦江中的崇明水师后,溯江而上,直逼上海县城东门。恰在此时,刚刚筑起时间不长的上海县城城墙连倒4处,共40余丈,形势万分危急。董邦政临危不乱,亲自登城指挥军民以门板等迅速堵住缺口,昼夜据城死守。其中,城东南角缺口处的战斗尤其激烈,200多名倭寇头顶门板渡过护城河,眼看就要冲入城内。危急时刻,董邦政率兵赶到,他举起“鸟嘴火铳”打死一名倭寇,随后又部署手下用鸟嘴火铳逐一瞄准射击,迫使倭寇攻城不得,无功而返。就这样,上海军民在董邦政的指挥下,苦战18天,打退了倭寇的一次次进攻,力保城池不失,取得了第一次上海保卫战的胜利。
  同年4月,倭寇4万余人围攻上海县城,第二次上海保卫战爆发。这次战斗长达40多天,董邦政一直不解盔甲,天天都冒着风雨率军拒敌。前后经过70余次战斗,倭寇伤亡惨重,仓皇败退。上海市民因此深受感动,特立“佥宪董公保障上海县碑”以志纪念。经过两次大的战斗以及其它百余次战斗,后倭寇中“有识其旗帜者”,就说“此董将军也”,往往不战而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21
你说的董邦政吧。是抗倭名将。这是江南四大才子文征明做的《送董北山邦政入贺》:
三年仗钺古娄东,献寿俄看紫觐宫。
  龚遂暂辞渤海郡,汉廷应首颖川功。
  万方玉帛看王会,千里舟车犯朔风。
  白发野人难自别,漫梯高阁送飞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8-21
要看你对“名将”的标准是什么?

以我的标准,不能算是名将,只是是个有能力负责任的好将领。能够充分利用手里的实力,并且能够准确掌握战场,争取胜利。

相比戚继光这样不光能战术上胜利,还能战略上完胜的名将,差距就太大了。但他至少是个合格的将军,比大多数人强。
第3个回答  2012-08-21
是的,1553年,董邦政因为在六合的政绩突出,特别是在剿匪方面卓有成效,而被提升为苏松海防道佥事,驻所就在上海。
上海自宋末建镇,元初设县。明中叶后,朝政腐败,海防松弛,边境空虚,倭患日甚。上海地处东海,更是深受倭害,民无宁日。因此,吏部调董邦政到上海的目的就是“专以苏松剿寇”。
董邦政是在1553年10月到任的。1554年正月,倭首萧显就率领数千名倭寇进犯。他们在打败黄浦江中的崇明水师后,溯江而上,直逼上海县城东门。恰在此时,刚刚筑起时间不长的上海县城城墙连倒4处,共40余丈,形势万分危急。董邦政临危不乱,亲自登城指挥军民以门板等迅速堵住缺口,昼夜据城死守。其中,城东南角缺口处的战斗尤其激烈,200多名倭寇头顶门板渡过护城河,眼看就要冲入城内。危急时刻,董邦政率兵赶到,他举起“鸟嘴火铳”打死一名倭寇,随后又部署手下用鸟嘴火铳逐一瞄准射击,迫使倭寇攻城不得,无功而返。就这样,上海军民在董邦政的指挥下,苦战18天,打退了倭寇的一次次进攻,力保城池不失,取得了第一次上海保卫战的胜利。
同年4月,倭寇4万余人围攻上海县城,第二次上海保卫战爆发。这次战斗长达40多天,董邦政一直不解盔甲,天天都冒着风雨率军拒敌。前后经过70余次战斗,倭寇伤亡惨重,仓皇败退。上海市民因此深受感动,特立“佥宪董公保障上海县碑”以志纪念。经过两次大的战斗以及其它百余次战斗,后倭寇中“有识其旗帜者”,就说“此董将军也”,往往不战而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