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刘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姓刘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刘备、刘禹锡、刘邦、刘勰、刘伯温等。

1、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2、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3、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4、刘勰

刘勰(约465年-约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5、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6

1、刘伯承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市开州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

3、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

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4、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5、刘少奇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刘少奇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01

1、刘昫 (xù)(887-946年),字耀远,五代时期政治家,涿州归义(今河北容城)人。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明宗即位时,加兵部侍郎,迁端明殿学士。

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唐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唐书》(南宋之后称为《旧唐书》)。 

后晋高祖时,以为东都留守,判盐铁。开运中,超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三司。契丹人入侵京师时,刘昫因为目疾改任太保。是年去世,享年60岁。

刘昫领衔编写的《旧唐书》在研究中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史书。关于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都有比较翔实的记载,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尤为可贵的,是《旧唐书》的志里,保存了内容相当丰富的中国科技史的资料。

在《历志》和《天文志》里,有著名天文历法家李淳风和僧一行制定的《麟德历》和《大衍历》的比较完整的内容。《五行志》一卷,列举各地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还有不少反映民生困苦、工商业状况和国内外交通方面的资料。

2、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

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3、刘焯(音:卓) 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公元544~公元610年。隋代天文学家。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

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运时刻。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刘焯的著述有《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等书,后散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尚书刘氏义疏》1卷。

唐魏征《隋书》“儒林”中介绍刘焯时说:“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三册中写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刘焯、刘炫二人”。

4、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

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 。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义庆是这本书的编者,并不为作者。《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 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描述了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展示了“魏晋清谈”的风貌。

5、刘勰(约465年—约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刘勰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

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

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

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焯 (隋朝天文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义庆 (南朝宋文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勰 (文学评论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8-21
在中国历史上出的历史名人,刘姓产生了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除前述夏朝刘累为刘姓第一名人外,较有作为的皇帝有刘邦、刘彻、刘秀、刘备、刘裕等,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杰出人才,如①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刘安,主编《淮南鸿烈》一书;经学家刘向,校阅群书,撰成《目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其子刘歆继承父业,撰《七略》对目录学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贡献,他还是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②东汉会稽太守刘宠,不爱民财,人称“一钱太守”。③晋代名将刘琨,与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磨砺意志。又有刘牢之,在肥水之战中任先锋破敌,使秦兵“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望八公山上,草木皆兵”。④南北朝时,北魏学者刘献之,号称“儒宗”;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刘孝威、刘令娴三兄妹,知名一时。又有刘勰,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巨著。⑤隋朝有经学大师刘焯、刘炫,人称“二刘”。⑥唐代刘氏任宰相者13人,其中刘晏于肃宗、代宗,两朝为相,收拾“安史之乱”,是著名的理财家。唐代名人还有史学家刘知几;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以及诗人刘长卿、刘希夷、刘湾等。。⑦宋代史学家刘颁、刘恕,曾参与《资治通鉴》的编修,为司马光所倚重。⑧南宋有抗金名将刘錡、爱国诗人刘过、文学家刘克庄、画家刘松、学者刘子翬(朱熹的老师)等。⑨金代有医学家刘完素。⑩明代有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字伯温)⑾清代有书法家刘墉、作家刘鹗、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⑿近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及共和国元帅刘伯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音乐家刘天华、科学家刘仙洲、语言学家刘半农等。

参考资料:可以吗? 

第4个回答  2012-08-21
多了去了,怎么能说得完。
1、刘邦(前247-前195),汉高祖,西汉开国皇帝。
2、刘交(?-前197),西汉楚元王。字游。徐州沛县人。是汉高祖同父异母弟弟。秦末随刘邦起义反秦,被 封为文信君。高帝六年(前201)立为楚王,辖薛郡、东海、彭城三郡三十六县,治彭城(今徐州)。刘交 好诗书,多才艺。自为诗传《元王诗》。
3、刘濞(前215-前154),西汉诸侯王。沛县(今属江苏)人。刘邦侄。封吴王。
4、刘长(前198-前174),西汉淮南厉王。沛(今江苏沛县)人。刘邦少子。于前196 年被封淮南王。
5、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长谋反事发后自杀。
6、刘秀(前6-57),汉光武帝。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刘邦九世孙,父钦曾任南顿令。
7、刘璋(?-219),东汉末军阀。字季玉。继父亲刘焉担任益州牧,后为刘备所败,病逝于荆州。
8、刘蜕,唐散文家。字复愚,荆南(一作商州,一作桐庐,亦作长沙)人。
9、刘基(1311-1375),明臣。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 之诸葛亮。
10、刘墉(1719-1804),清臣、书法家。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入仕途。 历任翰林院侍讲并授编修、太原知府、冀宁道台、内阁学士、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湖南巡抚等职。
11、刘铭传(1836-1896),清末淮军将领。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攻克安徽庐州(今合 肥)时,在乡办团练,并屡随清军作战,得保授千总。
12、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
就先写这些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