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为何做隐士

如题所述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1.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2.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
3.实际上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
4.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附人物生平: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
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27
因为怀才不遇,官场不得意,总是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气魄,却寻不到一个伯乐。再说,孟也未必适合从政,还是归野的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