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象

主题: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内容: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普相关的知识。

世界气象日:每年的3月23日

气象科普知识:

大雾天能见度差空气浑浊不宜晨炼

每天早晨,晨炼已成为城里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儿,特别是退休老人习惯早晨出来遛弯、打太极拳、慢跑,舒展一下筋骨,增加血液循环,大伙儿在一起说说话,心情也十分舒畅。
大雾天,大气比较稳定,一些污染物(如汽车尾气)滞留在空气中,被雾滴吸附造成能见度差、空气浑浊。因此,早晨锻炼身体最好避开,待大雾消散后再出来活动活动更有益健康。

为何说“先雷后雨不必慌 雨后闻雷无处藏”

先雷后雨一般多见于夏季热雷雨,这种雷电时间短,雨量小。所以遇到这种雷雨,不必着慌,避一会儿就会过去了。但雨后闻雷则多指系统性降水,一般有锋面经过,这种雷雨时间长,雨量大,遇到这种雷雨,躲一会不解决问题,应采取其它措施。

盛夏酷热谨防中暑

如果盛夏期间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酷暑炎炎、湿度大,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身体内热平衡机能就会紊乱,中暑的发病率明显增多。
中暑不仅与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下暴露时间长短、人体的体质强弱、营养状况、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诱发中暑的因素很复杂,但高温仍是最主要的。医生提醒百姓:了解一些生活小常识,中暑后根据情况可对症处理。
一,日射病:在烈日下活动或停留时间过长,由于日光直接暴晒所致,但体温不一定升高,头部温度有时增高到39℃以上,皮肤晒得又红又痛,出现发烧头痛症状。这时候应该注意水分的补充。
二,热痉挛:由于在高温环境中,身体大量出汗,丢失大量氯化钠,使血钠过低,引起腿部甚至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肚子疼痛,全身汗流不停。此时可以在痉挛部位稍加按摩,如果没有出现呕吐现象,则可以补充水分。
三,热衰竭:汗流不停,但是身体发冷、皮肤发黏、脸色苍白、脉搏微弱。此时应赶快把病人抬到阴凉处,松开衣服,用冰毛巾冷敷。如果没有呕吐,可以补充水分。最好能够早点就医,让医生检查诊断。体温特别高、皮肤干烫、脉搏又快又急、出现昏迷状况的,应立即送医院急救,切勿拖延。途中用冰毛巾冷敷,但是不可以让中暑的人喝水。
四,情绪中暑:高温下易产生急躁、心烦、暴怒等情绪,特别是老人,易“发火”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严重者会因此发生猝死。越是天热,越要“心静”,遇事戒躁戒怒,心平气和;保持充足睡眠,可根据夏季天气炎热和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与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生活计划。

大气污染与人类生存条件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对人类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如果对它不加以控制和防治,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条件。
大气污染有的是由于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有的则是由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烟尘、爆炸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人为因素对大气的污染是主要的,尤其是现代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对城市大气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因此人们对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关切。
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有:一氧化炭CO、二氧化硫SO2、一氧化氮NO、臭氧O3以及烟尘、盐粒、花粉、细菌、苞子等。
距地面几十米的近地面层大气,是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空间。这一层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近年来,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排放出的大量汽车尾气与空气中的一些物质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对人体十分有害的一氧化氮、臭氧 、乙醛等新物质。
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气溶胶粒子,按其大小可分为降尘和飘尘。其中降尘的粒子较大,直径大于10微米,它的自然沉降率较快。它与人类支气管炎的死亡率和农业减产有很大关系;飘尘粒子较小,直径一般在0·1—1·0微米。其自然沉降率很小,故悬浮在大气中的生命史较长。随着粒子的减小有毒元素的浓度将增加。通常小于0·3微米的飘尘能直接吸入肺泡,如长期积累,会损害呼吸机能,引起哮喘、 肺气肿、 矽肺和肺癌等不治之症。由于飘尘的污染期长和毒性强,因此它的危害性大。当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烟雾弥漫,能见度降低,太阳辐射减弱等现象。
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程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一般冬季的早晨和傍晚在无风的天气条件下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夏季由于空气层结不稳定,污染物易向高空扩散,因此一般污染不会太严重。

空 气 湿 度

“空气湿度”顾名思义是指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大小,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水汽距离饱和程度越近。通常我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空气湿度的大小。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越小,人体汗液蒸发越快,人的感觉越凉快。北京地区冬季和春季白天一般湿度为20% 左右,夜晚一般在70% 左右,由于冬春季节湿度太小,人们往往有不舒的感觉,有时还出现嘴唇干裂 、 鼻孔出血、 喉头燥痒等现象。可是,到了盛夏季节,空气湿度达到80% 以上时,由于汗液蒸发缓慢,人们又会感觉酷暑难耐,有时还会中暑或引发肾病、结核病、关节炎等疾病。
居室里比较舒适的气象条件是:室温达25℃ 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50% 为宜,室温达18℃ 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0—40% 。有加湿器的家庭应注意经常调节室内湿度,以便充分地为您的健康服务。

天气的变化与花粉过敏症

花粉过敏症是指由花粉过敏而引起的呼吸道及眼部过敏表现。也是特异性个体对花粉的一种过敏反应。我国民间早有所谓“热伤风”之珍断,意既在夏秋季节,天气炎热的时侯,病人可以突然出现呼吸道的卡他症状,这是我国对花粉过敏的早期观察与描述。
在自然界中,植物花粉的传播方式可分为风媒花和虫媒花两类,由于花粉产量多、体积小、质量轻、容易借风力传播;所以,风媒花是造成花粉症的主要花粉。花粉的季节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春季型、夏季型、秋季型。日前正处初秋,秋天空气中传播的花粉有莠类、蒿属、向日葵、大麻、蓖麻及禾本科等花粉,但尤以莠类花粉为多。
花粉症与花粉密切相关,而两者又均与天气有直接关系,天气的变化对花粉症的发病有重要影响,花粉过敏症的表现有很多种,具体又可划分为以下三大类:①、花粉性鼻炎,②、花粉性哮喘③、花粉性结膜炎。

人 工 增 雨

水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淡水用量增长了8倍,其中农业用水增长了7倍,城市用水增长了12倍,工业用水增长了20倍,而且世界淡水用量以每年 5%的速度递增。目前世界上大约有90个国家,40%的人口出现缺水危机。
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34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第109位,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64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30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108个。
是利用有降水天气的条件,也就是说有能下雨的云(低于0℃的云),通过人工干预,使云里面的水滴经催化剂(液氮)催化后,促使液态水滴出现 冰晶,使低于0℃的云的局部迅速降温,引起象态变化。在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下,冰面的水汽压力要比液态水滴的水汽压力小,这样液态水滴表面的水汽分子向冰面运动,附着在冰粒上,使冰粒不断长大,然后变成小雪花存在焉,在沉降过程中越落温度越高,逐渐化成小水滴。在自然状态下,液态水滴很难变成冰晶 ,通过人工干预使它事成冰晶,在自然降水的情况下增加降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21
我国气象灾害的特点

了解我国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发生规律,对于防御气象灾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气象灾害有如下特点:
(1)普遍性: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看,每年都有灾,无处没有灾。每年都会有一种或几种气象灾害,而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灾害在时间上具有普遍性,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广泛性。
(2)区域性 :总体看来,北方旱多,南方涝多。旱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及黄土高原,洪涝主要发生在珠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等地。华南和东南沿海是热带气旋灾害的多发地区,初霜冻对东北地区危害最大。
(3)季节性 :春季往往南涝北旱,盛夏往往南旱北涝,华南秋冬或冬春连旱比较明显。霜冻,春季主要发生在华北等冬麦区,秋季主要出现在东北、西北地区。
(4)持续性 :同一种灾害常连季出现。如华北常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长江中下游易出现伏秋连旱,华南常会冬春连旱。长江和珠江中下游以及东北等地连续两年发生洪涝灾害的情况也不鲜见。
(5)交替性 不同的气象灾害常交替出现,如旱、涝交替出现,或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或两头涝中间旱。
(6)阶段性 某些气象灾害在某个时期较多,而在另一个时期则相对较少。
第2个回答  2020-04-01
第3个回答  2008-03-23
气象是随时会变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