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叮咛?填动词

如题所述

填动词:旅行的叮咛、出发的叮咛、比赛的叮咛。

叮咛,指再三嘱咐;殷勤;三指仔细。

出自:唐寒山《诗》之二一六:“自古多少圣,叮咛教自信。”

译文:自古以来多少圣人贤哲,对此都再三教导。

扩展资料:

组词语方法:

1、反义组合法。即用两个反义词构成一个判断,或组成一个并列短语,以揭示事物的复杂性和对矛盾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揭示“失败”与“成功”这对矛盾的转化关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的“悲”与“欢”、“离”与“合”都是反义词,这四个词构成并列短语,作“有”的宾语,反映了人生的不完美性。指导学生运用此法,可自创出“放纵快乐常常会导致终身痛苦”“失是得的基础”等警句。

2、名词复用法。即重复使用某一名词,使其与不同的动词构成动宾短语,以强调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重复使用“瓜”,分别与“种”和“得”构成动宾关系,强调了“种”与“得”的必然联系。可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创“付出爱才能收获爱”“送给别人微笑,别人才能回赠微笑”之类的警句。

3、动词复用法。即重复使用某一动词,使其与不同的名词构成动宾短语,以强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重复使用动词“没有”,分别与“调查”和“发言权”构成动宾关系,强调了调查的必要性。可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创出“选择了累,就是选择了充实的人生”“拒绝奋斗之苦,就是拒绝成功之乐”等警句。

4、数词比较法。即用大小两个数词修饰两个名词或两个动词,中间用“不如”连接,强调事物的主次关系。如“百闻不如一见”用“百”修饰“闻”,用“一”修饰“见”;通过“百”和“一”的比较,强调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真实、更可靠。指导学生运用此法,可自创出“说百句空话不如做一件实事”“学十次空洞的理论不如参加一次有益的实践”等警句。

5、逆向组合法。某事物一般会引起相应的反应,表示这一事物和反应的词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协调性。如果用表示相反的反应的词语与之组合,可以揭示该事物的深刻含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安乐”在一般人心里会引起积极反应,用“死”与之组合,这虽与平常人的认识完全相反,却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们意志的消极影响,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可引导学生运用此法自创“挫折是一笔财富”之类的警句。

6、数量词复用法。即重复使用相同的数词,分别限制不同的词语,以强调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重复使用“一份”,分别限制“耕耘”和“收获”,强调了前者对于后者的必要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重复使用“一把”,分别限制“钥匙”和“锁”,强调了做事情要有针对性的道理。

7、疑问词复用法。即重复使用相同的疑问代词,分别限制不同的词语,以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重复使用“什么”,分别限制“山”与“歌”,强调要按实际情况办事的重要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重复使用“哪里”,将“有压迫”和“有反抗”连接起来,强调了二者联系的必然性。可指导学生运用此法延自创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哪里有竞争,哪里就有发展”等警句。

8、否定词间用法。即在一个句子中间隔使用两个否定词,以揭示这两个否定词后面的词语之间的必然联系。如《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用两个“不”将“学”和“知道”连接起来,强调“学”对“知道”的不可或缺。指导学生用此法可自创出“不吃苦,不知乐”之类的警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04

1、旅行的叮咛。

2、出发的叮咛。

3、比赛的叮咛。

4、妈妈的叮咛。

5、父母的叮咛。

6、家人的叮咛。

7、反复的叮咛。

8、温柔的叮咛。

9、慈爱的叮咛。

部分词语解释:

一、旅行:[ lǚ xíng ]

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团。~结婚。春季~。到海南岛去~。

丁玲 《阿毛姑娘》:“在这旅行之中, 阿毛 所见的种种繁华、富丽,给与她一种梦想的依据。”

二、反复:[ fǎn fù ]

1、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思考。~实践。

2、颠过来倒过去;翻悔:~无常。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决不~。

3、(不利的情况)重新出现:这种病容易~。

4、重复的情况:斗争往往会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动词:
旅行的叮咛 出发的叮咛 比赛的叮咛
名词 代词:
妈妈的叮咛 父母的叮咛 家人的叮咛
形容词:
反复的叮咛 温柔的叮咛 慈爱的叮咛柔声细语的叮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0-23
反复的叮咛,慈爱的叮咛,温柔的叮咛
第4个回答  2012-10-23
再三的叮咛

深切的叮咛

反复的叮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