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灵与肉》的评价赏析

有谁有关《灵与肉》的评价赏析还有各方面这方面的介绍帮忙告诉下。有急用谢谢了

教学要求:

1 、分析张贤亮的精神气质,以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2 、通过对《绿化树》的分析,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一、张贤亮的精神气质

张贤亮, 1936 年 12 月生于南京, 1956 年 8 月在甘肃省委干部文化学校当教员, 1957 年 7 月,在《延河》上发表抒情诗《大风歌》而被打成右派。从 1958 年至 1976 年这 18 年中,他经受了两次劳教,一次管制,一次群专,一次关监。从一简单的生平中可看出,张贤亮是一位有着苦难多艰的人生经历的作家。 1979 年重返文坛以来,他著有《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短、中、长篇小说,其中《灵与肉》、《绿化树》、《肖尔布拉克》获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

张贤亮在《满纸荒唐言》这篇文章里,详尽地叙述了他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也表述了他许多关于文学观念的见解。他特别呼吁评论家要注意研究作家的精神气质。他说,“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的一小段对他有强烈影响的经历,他神经上受到的某种巨大的震撼,甚至能决定他一生中的心理状态,使他成为某一种特定精神类型的人……如果这个人恰恰是个作家,那么不管他选择什么题材,他的表现方式,艺术风格,感情基调,语言色彩则会被这种特定的精神气质所支配。”统观张贤亮的创作,可以说,他的小说就是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外化而成的哲理与诗美的结晶。要深入理解他的小说,应该注意他的精神气质。

研究张贤亮的精神气质,首先应注意到他的青年时期的经历。在被打成“右派”之前,他是以一个很有才气的青年诗人的形象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他在 1957 年 4 月 7 日写给《延河》编辑部的信中,以一种直率的年青人的激烈和自信宣称:“我要做诗人,我不把自己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的感受去感染别人,不以我胸中的火焰去点燃下一代的火炬,这是一种罪恶,同时,我有信心,我有可能,况且我已经自觉地挑起了这个担子……。”这里,我们看到青年张贤亮对人生的奋进和在文学上的宏大抱负。在他当时发表的《夜》、《在收工后唱的歌》、《在傍晚唱山歌》、《大风歌》等抒情诗中,也显露出他感情炽热、富有浪漫色彩和幻想等诗人的气质。随即因《大风歌》罹难,这无疑使他神经上受到巨大的震撼,这使他的精神气质又渗进了一种悲剧色彩,一种愤激、悲怆的孤独感。如同他自己所说:“心灵的深处总有一个孤独感的内核” 。在近二十年的生活磨难中,他从生活的底层汲取了酸甜苦辣毕备的人生经验(包括接受大西北的自然环境和劳动人民的熏陶),并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这又使他的精神气质中融进了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沉思。正是上述种种因素。对他作品的艺术氛围,感情基调,语言色彩等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他那雄健、深沉、凝重并富有哲理性思辨色彩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http://zhongwen.yangtzeu.edu.cn/kcw/userweb/web2259/xxlr1.asp?ID=12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