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扩展资料: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

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菩提子乃西藏语bo-di-ci之果,而非指菩提树之果实,产于雪山附近。其树属一年生草本,春天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呈穗状;夏秋之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俗用为念佛之数珠,故称菩提子。

参考资料菩提—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2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知,旧译又翻为道。意思是觉悟、智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菩提共有三种: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后者(佛之菩提)是最高的觉悟和智慧。

声闻菩提,就是如实观行“五蕴空”“十八界空”而断除“我见”。不以意识心我为真常不坏。确认这个“我”的虚妄性。因而能够无我,乃至能灭掉这个我而入“无余涅盘”,修学的法门主要是“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极果是“阿罗汉”。

缘觉菩提,是证知十二缘起皆是“缘起性空”。因而能断除“我见”“我执”而取证“无余涅盘”。极果是“辟支佛”。

佛菩提,又名“无上菩提”,是以触证众生本具的真心为入门(开悟明心),能如实现观这个“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真心。悟后起修,逐渐能知此真心的种种微妙运作。因而一切行止皆能转依真心而不再“造业”,能修除无始劫以来含藏在真心中全部“业种”的污染性。如实实修直至成佛。

扩展资料:

《法华经论》卷下谓佛菩提有应佛、报佛、法佛三种菩提,伽耶成道名为应佛菩提,十地行满而得常涅盘证名为报佛菩提,如来藏性净涅盘名为法佛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无上菩提义〉中,认为无上菩提有方便菩提、性净菩提二种。

又,有关无上菩提之体性,《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谓以二种断、二种智,及清净智、一切智、无碍智,并百四十不共佛法等为其体,具七无上,于一切菩提为最上,故名无上菩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 (佛教词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9-22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佛教名词。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

《百喻经·驼瓮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堪笑世人懵懂,不识菩提路径。”

树名。即菩提树。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 摩伽陀那国 所献也。” 张长 《泼水节·孔雀舞》:“你营巢吧,公社礼堂前面,是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参见“ 菩提树 ”。

扩展资料:

【菩提】《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

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盘,断烦恼障而证涅盘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

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

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百度汉语--菩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28

菩提子乃西藏语bo-di-ci之果,而非指菩提树之果实,产于雪山附近。其树属一年生草本,春天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呈穗状;夏秋之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俗用为念佛之数珠,故称菩提子。
菩提子木本者为其别种,中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又于本草纲目无患子条中,举出无患子之七种异名,其中之一即称菩提子。校量数珠功德经(大一七·七二七中):‘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而是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木本者为其别种,而现今,菩提早已是一个通称了,代表着“觉悟‘的含义。《大唐西域记》云: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而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

第4个回答  2012-03-27
楼主您好!末学浅见供参考: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包含“三乘菩提”。略说如下:

一:声闻菩提:
声闻乘行者,观一切法无常,因此断除我见:不再以五蕴身为真实不坏我。建立无我观。断“三缚结”实证小乘初果。由此进修二、三、四果。圆满第四果:阿罗汉。至此可以说“实证声闻菩提”:觉悟了声闻乘的全部内涵。得声闻菩提,即能解脱生死,取无余涅盘。
二:缘觉菩萨:
声闻乘证果的圣人,若未到阿罗汉果。死后生于天界。比如初果人,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就能解脱生死。证果者下生人间时,恰逢无佛法住世,却因往昔果证,智慧深利,因此可以“无师自通”:思维十二因缘缘起性空并实证,因此得缘觉菩提,成为“辟支佛”。辟支佛一样可以解脱生死,但是,因为他是通过自己推究十二因缘法而实证。所以叫“缘觉菩提”:觉悟了十二因缘缘起性空并实证。得缘觉菩提,能解脱生死,取无余涅盘。
三:大乘佛菩提:
确认一切法无常,三界中无有一个真实我之后(断我见),探究一切有情本自具足的真实心(这个真心,不在“一切法”的范围内)。一旦触证此心,即是“开悟明心”的大乘见道者,成为大乘实义菩萨。悟后起修,无量劫广修菩萨道,圆满无量法门,断尽无量烦恼,度尽无量众生。究竟清净圆满,成就佛果。这是佛菩提。但是,因为究竟佛果也是从无量劫前“开悟明心”而导致,所以很多情况下,将开悟明心:觉悟到这个唯一真常不坏的心体。称之为“大乘菩提”。当然,究竟位的大乘菩提,是佛地时方能圆满。

三乘菩提的共同之处:真实心。 二乘人若否定真心,即成断见外道。这个真实心,即是二乘人所取的“无余涅盘”。经云:“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只不过,大乘行者是在不灭色身的情况下,意识心触证到真心;二乘人是以“灭尽一切法”的方法来实证解脱。所以,二乘人即使入涅槃,也没有实际触证到涅槃(真心)。大乘见道却是无需灭尽一切法即能实证涅槃。

上述,仅仅是指示一个大致的方向。犹如说:“游泳要在水中,四肢划水,头部抬起”,若人听闻却不下水,听无量劫也不会游泳。因此,若人想要解脱生死,想要圆成佛道。就要从“下水”开始:这就是: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发菩提心。具备了这些基础条件,信受奉行,不断提升,才有可能真正的学会。否则永远不能实证佛法。

相关法义:http://tieba.baidu.com/club/6261652/p/17374708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