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的原因

如题所述

《三体》中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生活中你反观自己和观察周围的人,会发现这句话说的极深刻。那么傲慢的原因是什么呢?

1.人体器官本身的限制。

科学的发达让我们逐渐的理解了''眼睛、耳朵、鼻子等"器官的限制,我们的感官并不是客观的还原真实世界,甚至“测不准原理”也告诉我们,我们的观测本身对结果造成影响,所以也不存在绝对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这样就会延伸一个现象,有一些人只要自己没有“见证”过,他就不会相信,傲慢也就在所难免了。

2.保护自己的本能使然。

从母亲的安全港湾出生以来,人需要长大和成长,一路上会经历各种大小挑战,小到学习走路大到求职、婚姻、战争和患病、死亡,这必将形成或大或小的记忆和模式,这些记忆和模式中有很多是负面的、沮丧的,甚至另人不堪回首的,所以你也会看到有些人像是“刺猬”一样,有些情况一旦被触发就瞬间进入“战斗、逃跑或木僵”模式。

这种情况下,人是没有耐心的,人是没有好奇心的,她不愿意再触碰那些事件的一丝一毫。

具体的有很多,被好闺蜜、好兄弟伤害后不再相信友情,谈恋爱或者婚姻被伤害不再相信爱情,被父母遗弃或者忽视不再相信亲情,被暴力和战争伤害换上应急情绪障碍而不再相信会有安全的社会环境...

这种“训练”会让人们带上“厚厚的盔甲”,这样的人不再打开自己,狠狠的把自己缩在“厚厚的盔甲”里面,这样表面上是不会再受到伤害,因为人们都选择“远离”或者“回避”他,悲惨的是这种自我保护把自己推向了“自我预言验证”的境地。

从此,被伤害的人们不再相信人间还有另一面,也就是“真善美”,这是何其可叹啊!

当然了,他们“战斗、逃跑或木僵”的模式会被翻译成“爱辩论、喜战斗”、骄傲和冷漠,演变成自己和他人对“傲慢”的印象的认同也就在所难免了。

3.不知道存在着《第二座山》 。

在布鲁克斯的《第二座山》中,布鲁克斯认为,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去攀登第二座山,因为我们的社会正陷入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文化,在遭受一场关联危机和团结危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因而需要更多的利他主义文化。他说,“在需要感情的时候,我们过于理性;在需要道义的时候,我们过于功利;在需要关注公众的时候,我们过于关注个人。”

那么,个人主义为什么会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你的思潮呢?要知道,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灵长,并非源于体能、速度和力量方面的优势,而是因为人类从群居生活中发展出协作能力,进而发展出文明。从部落到民族,再到国家,一步步走来,个体被编制进一张越来越大的社会网络里,这张网络中的人类远远超出我们的认识范围,因而,它被人类科学家称为“想象的共同体”。

在战争、饥荒、瘟疫等灾难面前,人们的联结和协作是必不可少的自救手段,但反过来,这张社会之网也会对个体进行捆绑、束缚,乃至奴役。与专制主义相比他,个人主义显然是一种更进步的社会思潮,它强调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用马克思的话说,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

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强调,几乎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这已经成为一种道德生态。布鲁克斯并不否认个人主义的进步意义,但他强调极端的个人主义正在造成全面的危机,而极端的个人主义形成就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在一个极端主义的社会里,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是是否遵守共同的道德准则,而是个人所取得的成就。自私可以被接受,因为提升自我是首要的使命。以自我为导向是可以的,因为一个结构合理的社会中,个人的自私可以被用来生产公共产品,促进经济的增长。

在越来约单一的社会评家标准之下,人们逐渐丧失了一些宝贵的品质,比如善良、同理心、责任心、公益精神。人们变得日益疏远,无论是在社会上、情感上,还是身体上,都是如此。许多人对家人缺少关爱,连谈恋爱的激情都没有,布鲁克斯曾经也是因为工作而对家人和朋友缺少关心,才导致了离婚和朋友的疏远。

如果第一座山是为了个人取得成就,为了外在的名利和享乐;而第二座山则是关于奉献的,它强调摆脱自我、舍弃自我,因受到某种召唤,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不过,攀登第二座山并不反感世俗的快乐,他们可以喜欢美食美景,但他们在追求道德快乐的过程中,已经超越了世俗之乐,“他们的生活在向着某种终极的善靠拢”。

那些不知道会有第二座山的人,可能在忙于翻第一座山,也可能沉浸在第一座山的欢乐中,对于与第二座山有关的一切持”傲慢”态度也就在所难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