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习性

如题所述

(1)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 猪一般4~6月龄达到性成熟,6~8月龄就可以初次配种。猪是常年发情、多胎高产动物,妊娠期短,只有114天。

(2)食性广,饲料转化效率高 猪是杂食动物,能充分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采食有一定选择性,能辨别口味,特别喜爱甜食。

(3)生长期短,周转快 猪由于胚胎期短,同胎仔猪数又多,出生时发育不充分,仅占成猪体重的1%,生后生长发育速度很快。

(4)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猪有特殊的鼻子,嗅觉非常灵敏。仔猪生后几小时便能鉴别气味,依靠嗅觉寻找乳头,3天内就能固定乳头;猪的耳形大,头颈转动灵活,容易对声音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猪的视觉很弱,缺乏精确的辨别能力,视距、视野范围小。

(5)适应性强,分布广 猪对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适应性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家畜之一。

(6)对外界温度、湿度变化较敏感 “大猪怕热,小猪怕冷”。猪因汗腺不发达,皮下脂肪厚,对高温、高湿反应明显,生产中应注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3
采食行为
发育快速,仔猪生长迅速,出生后一周,其体重即为初生时的两倍。仔猪易贫血,需提早教槽及防止贫血。
猪的采食行为的突出特征,喂食时,猪都力图占据食槽有利位置,有时将前肢踏入食槽,因此食槽应注意加设拦挡。猪自由采食,白天6~8次,夜间4~6次,每次10~20分钟,猪采食具有竞争性,群饲较单饲猪吃的快,吃的多,增重快,猪的采食量随体重的增长而增加,生长猪的采食量一般为体重的3.5%~4.5%。吃干料的小猪每昼夜饮水9~10次,吃湿料的平均2~3次,吃干料的每次采食后立即饮水,任意采食的猪通常采食与饮水交替进行,限饲时,猪则吃完所有料后才饮水。
并且猪是杂食性动物,食量大 猪胃的类型介于肉食动物简单胃和反刍动物复杂胃之间,饲料利用广泛而多样,胃内没有分解粗纤维的微生物,所以猪的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不应太高,用青粗饲料喂猪时,要注意调配一定量的精料。
猪还习惯于拱土采食,这是由于猪鼻的构造适于掘土,自出生后一周左右,即能得鼻尖掘土采食。这是猪的本性,故猪舍床面必须经常保持清洁、干燥,以免引起下痢。
热调节习性
生长育肥猪的最适宜温度是20~24℃。仔猪的适宜温度为22~32℃。当环境温度不适宜时,猪表现出热调节性为,以适应环境温度。
当环境温度过高时,猪会自觉在粪尿或湿处打汪,为了有利于散热,躺卧时四肢张开,充分伸展驱体,呼吸加快或张口喘气。
当温度过低时,猪则蜷缩身体,最小限度的暴露体表。站立时表现夹尾,曲背,四肢紧收,采食时也表现为紧凑姿势。
排泄行为
猪爱好清洁,猪有在低湿的地方排粪的习惯睡卧在高燥的地方,有经常保持清洁的特性。所以猪舍的建筑应能利用其习愤来保持高燥与清洁。猪不在吃睡地方排粪尿,并表现一定的粪尿排泄规律。生长猪在采食中一般不排粪,饱食后约5分钟开始排泄一两次,多为先排粪,后排尿;喂料前易排泄,多为先排尿后排粪;在两次喂食的间隔里只排尿,很少排粪;夜间一般进行两三次排粪;猪还习惯在睡觉刚起来饮水或起卧时排泄。当猪圈过小、猪群密度过大、环境温度过低时其排泄习性容易受到干扰破坏。
群居性
猪为喜群居的胆小动物,同窝或异窝同大的猪应收容在同一猪舍饲养。习惯于成群活动、居住和睡卧,结对是一种突出的交往活动,群体内个体间表现出身体接触和保持听觉的信息传递,彼此能和睦相处,但也有竞争习性,大欺小,强欺弱,群体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离群独居者,可怀疑其有问题。
嗅觉发达 猪对颜色的感觉比较迟纯,但对嗅觉敏感,寄养时应采取相应措施。猪对吃喝的记忆力很强,对与吃喝有关的时间、声音、气味、食槽方位等很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制定相应的饲管理制度,并进行合理的行为调教与训练,如每天定时饲喂,训练猪只采食、睡卧、排泄三角定位等。
猪只甚为神经质,易受干扰引起应激。所以饲养者一定要精心照顾猪群
争斗行为
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生产中见到的争斗行为主要是为争夺群体内等级、争夺地盘和争食。
探究行为
探究行为包括探查活动和体检行为。猪的一般活动大部分来源于探究行为,大多数是朝向地面上的物体,通过看、听、闻、嗅、啃、拱等感官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以获得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异常行为
异常行为是指超出正常范围的行为。恶癖着重指对人畜造成危害或带来经济损失的异常行为,它的产生多与猪所处的环境中的有害刺激有关。这些行为主要是活动受到限制,长期高密度圈养等因素的影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