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烈士英雄资料?

发的发的是

宋振中(1941-1949),男,解放战争时期的小烈士。宋振中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他的父母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他也被带进了监狱。 宋振中从小跟着母亲在女牢中长大,一直到四五岁还没有见过关在男牢中的父亲。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米饭,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小萝卜头”从小就很懂事,他的妈妈为了给他换一点大豆吃,就去做苦工,可每次开饭时,“小萝卜头”总是让妈妈吃。他还常常搜集一些破布条、破袜子留给妈妈做鞋用。从五岁起,他就学着自己缝补破衣服了。“小萝卜头”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提出让他出去上学,特务们怕暴露他们的罪行,硬是不让,经过多次斗争,才同意由同监狱的政治犯黄显声将军教“小萝卜头”念书。“小萝卜头”学习非常刻苦,记忆力很强,也很懂礼貌,非常尊敬老师。 监狱生活使“小萝卜头”懂得了许多道理,国民党特务对共产党人的非人虐待、折磨,共产党员坚贞不屈、英勇斗争的精神都留给他深刻的印象,使他从小就知道恨谁、爱谁。他还经常帮助大人做秘密工作。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信息。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监狱后,就是由他从男牢传到女牢,从楼上传到楼下的。每当大人商量事情,“小萝卜头”总是坐在门口放哨,他还帮助大入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传递东西。在国民党溃逃之前,特务们安排杀害“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残酷的敌人用刺刀杀死了他的父母,又逼向“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喊着:我没有罪,我要出去。灭绝人性的刽子手劈 胸就是几刀,把他杀害了。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宋振中和他的父母为革命烈士。
一、陈翰章
陈翰章,吉林省敦化县人,1913年生。1930年毕业于敦化敖东中学,受聘为县立小学教师,兼《吉长日报》通讯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2年9月加入抗日救国军,在前方司令部任秘书,193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秋,任抗日工农义务队中队指导员,在牡丹江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5年春,任绥宁反日同盟军第五军第二师参谋长兼中共师党委书记。1936年4月,调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五师师长兼中
共道南特委常委。1939年8月,任中共南满省委委员、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
在艰苦的岁月里,陈翰章率部转战于宁安、额穆、敦化、蛟河等地,屡挫日本侵略军。1940年12月8日,他带领30多人的小队伍,活动于镜泊湖边,因叛徒告密,被日军重兵包围,虽奋力死战,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于镜泊湖东南岸的小弯弯沟村附近,壮烈殉国。
二、汪亚臣
汪亚臣,曾用名汪雅臣,1911年生,工人出身。“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宋德林义勇军部队,活动于五常县拉林河流域各地。1936年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影响,率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并任军长,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配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英勇作战,给予日军严重打击。1941年1月29日,于五常县石头亮子河畔,被日军包围,激战中身负重伤被俘,在去贾家沟途中光荣殉国。
三、卢冬生
卢冬生,化名宋明,1907年生,湖南省湘潭县人。7岁即打短工放牛,10岁进湘潭城里一家铁工厂学徒。1921年进入湘军当兵,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共产党员陈赓的影响和带动下,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同年12月7日,经陈赓、王根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随贺龙、周逸群等赴湘鄂西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曾任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手枪连长,红二军团七师营长、团长,独立师
政委,红三军教导团团长、红七师师长、军党委委员、红二军团四师师长等职。1935年11月参加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3月被组织派赴苏联伏龙芝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1941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任教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哈尔滨任松江军区司令员。同年11月16日不幸牺牲。时年38岁。
四、马识途
马识途,1903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29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后回到沈阳第三高中教书。“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愤然入关,在东北中学和北平第二女中任教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太行山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曾任专署副科长、秘书及太行山干部学校教导主任等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嫩江省政府秘书主任并代理秘书长。1945年12月24日夜,被一伙闯入省政府大院的匪徒杀害。
五、孙西林
孙西林,原名孙锡麟,1910年生,辽宁省昌图县人。早在东北大学读书时即参加了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比利时留学,后流亡到法国,从事工人运动。1934年调苏联东方无产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6年回国后,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8年到达延安,先后任中央城市工作部东北工作委员会委员,抗大东北干部队支部书记,延安女子大学指导员等职。1945年11月抵达佳木斯市,任中共合江省工委委员,佳木斯地区专员兼佳木斯市副市长。1946年1月31日上午,孙西林在与佳木斯市委领导开会时,被隐藏在内部的国民党特务行刺,不幸遇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10
一、陈翰章
陈翰章,吉林省敦化县人,1913年生。1930年毕业于敦化敖东中学,受聘为县立小学教师,兼《吉长日报》通讯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2年9月加入抗日救国军,在前方司令部任秘书,193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秋,任抗日工农义务队中队指导员,在牡丹江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5年春,任绥宁反日同盟军第五军第二师参谋长兼中共师党委书记。1936年4月,调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五师师长兼中
共道南特委常委。1939年8月,任中共南满省委委员、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
在艰苦的岁月里,陈翰章率部转战于宁安、额穆、敦化、蛟河等地,屡挫日本侵略军。1940年12月8日,他带领30多人的小队伍,活动于镜泊湖边,因叛徒告密,被日军重兵包围,虽奋力死战,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于镜泊湖东南岸的小弯弯沟村附近,壮烈殉国。
二、汪亚臣
汪亚臣,曾用名汪雅臣,1911年生,工人出身。“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宋德林义勇军部队,活动于五常县拉林河流域各地。1936年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影响,率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并任军长,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配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英勇作战,给予日军严重打击。1941年1月29日,于五常县石头亮子河畔,被日军包围,激战中身负重伤被俘,在去贾家沟途中光荣殉国。
三、卢冬生
卢冬生,化名宋明,1907年生,湖南省湘潭县人。7岁即打短工放牛,10岁进湘潭城里一家铁工厂学徒。1921年进入湘军当兵,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共产党员陈赓的影响和带动下,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同年12月7日,经陈赓、王根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随贺龙、周逸群等赴湘鄂西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曾任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手枪连长,红二军团七师营长、团长,独立师
政委,红三军教导团团长、红七师师长、军党委委员、红二军团四师师长等职。1935年11月参加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3月被组织派赴苏联伏龙芝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1941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任教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哈尔滨任松江军区司令员。同年11月16日不幸牺牲。时年38岁。
四、马识途
马识途,1903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29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后回到沈阳第三高中教书。“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愤然入关,在东北中学和北平第二女中任教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太行山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曾任专署副科长、秘书及太行山干部学校教导主任等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嫩江省政府秘书主任并代理秘书长。1945年12月24日夜,被一伙闯入省政府大院的匪徒杀害。
五、孙西林
孙西林,原名孙锡麟,1910年生,辽宁省昌图县人。早在东北大学读书时即参加了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比利时留学,后流亡到法国,从事工人运动。1934年调苏联东方无产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6年回国后,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8年到达延安,先后任中央城市工作部东北工作委员会委员,抗大东北干部队支部书记,延安女子大学指导员等职。1945年11月抵达佳木斯市,任中共合江省工委委员,佳木斯地区专员兼佳木斯市副市长。1946年1月31日上午,孙西林在与佳木斯市委领导开会时,被隐藏在内部的国民党特务行刺,不幸遇难。
第2个回答  2007-12-01
杨根思,1922年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一个农民家庭里。很小的时候就在上海资本家的工厂做童工,失业回乡后又给地主家做"牛倌"。1944年他光荣地成为新四军的一名战士。由于表现突出,1945年1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作战中,他机智勇敢,曾在围歼泰安守敌的战斗中,用18颗手榴弹夺取制高点;在鲁南郭里集战斗中,三次把拉雷投到敌地堡前;在齐村战斗中,他连续爆破守敌碉堡群;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他奉命率1个加强排攻击夏砦国民党守军,机智的摧毁1组暗堡群,还俘虏了近一个排的敌人……先后多次荣立大功、小功,被评为战斗模范,还荣获了"爆破大王"、"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等光荣称号。1950年,身为连长的杨根思,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任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3连连长的杨根思,率领全连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朝鲜战场。初入朝鲜,开进东线战区,身着单薄的战士们首先遇到的是冰天雪地,零下30℃严寒的考验。杨根思积极动脑,迎战困难,教战士们用雪擦手擦脸,把玉米皮撕成一条一条揉搓后一层又一层地裹在脚上防寒,大大减少了官兵的冻伤。
杨根思抱起炸药包纵身冲进敌群(油画)

1950年11月25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 打响了。27日,志愿军第9兵 团在朝鲜战场东线的长津湖地区向美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发起进攻。至28日,将美军分割包围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等地。29日,被围在下碣隅里的美军向南发起攻击,企图配合北攻的美军,共同打通开往古土里的通道。杨根思奉命率所部3排坚守位于下碣隅里东南的1071.1高地及其东南的小高岭。该高地扼制公路,是下碣隅里被围之美军向古土里南撤的必经之路。美军在飞机、火炮狂轰滥炸的掩护下,疯狂抢夺高地,炸弹、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授予杨根思的一级国旗勋章
炮弹、燃烧弹混杂在一起,阵地上硝烟弥漫、烈火熊熊。杨根思沉着指挥,勇敢应战,连续打退数倍于已的美军的8次进攻。战至上午10时,弹药已经耗尽,他带领战士们用刺刀、枪托、铁锹、石块与美军拼杀,最后全排 仅剩他和两名伤员,仍坚守着阵地,而此时,增援部队尚在途中。在这紧要关头,面对蜂拥而至的美军,已负伤的杨根思抱起仅有的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冲进敌群,一下被惊呆了的美军还没有回过神来,就随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毙命。杨根思以年轻的生命和满腔的热血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为表彰杨根思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会议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一枚。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颗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雄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参考资料:回答者:huangqiang0768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3-17 19:4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