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怎么分析句法结构

如题所述

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一类是平列关系,等立、一般性转折、选择、承接、进层都包含在平列关系之中,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的,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因此这种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核心结构关系;另一类是非平列关系,定中、状中(条件、因果、让步转折)、补充、支配、陈述都属于非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结合紧密,每个结构都具有一个结构核心,偏正结构之“正”为核心,述补、述宾结构之“述”为核心,主谓结构之“谓”为核心,因此这类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核心结构关系。对古代汉语来说,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却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即可能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同一词序排列却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其本质性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则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当谓词性结构出现在某些语法位置(例如主语和宾语)上的时候,谓词性就减弱或消失了,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总之,从陈述转变为指称,这样的句法结构可以称之为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26
〖哀乐相生〗 成语典故: 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 西汉·戴圣《礼记·孔子闲居》
〖兵不逼好〗 成语典故: 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孔子家语·相鲁》
〖拔萃出类〗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拔萃出群〗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百福具臻〗 成语典故: 伏望陛下每以汉文孔子之意为准,则百福具臻。 《旧唐书·李藩传》
〖博古通今〗 成语典故: 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孔子家语·观周》
〖拔类超群〗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不劳而获〗 成语典故: 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孔子家语·入官》
〖不能赞一词〗 成语典故: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不能赞一辞〗 成语典故: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史记·孔子世家》
〖不切实际〗 成语典故: 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
〖不请自来〗 成语典故: 老聃迎着说道:‘刚正想来访你,你已不请自来,省却我们许多脚步。’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五回
〖辨日炎凉〗 成语典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列子·汤问》
〖不识东家〗 成语典故: “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抱痛西河〗 成语典故: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典出《史记·仲尼弟子传·卜商传》
〖不通一窍〗 成语典故: 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吕氏春秋·过理》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抱瓮灌园〗 成语典故: 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瓮去浇菜,“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见《庄子·天地》
〖笔削褒贬〗 成语典故: 《春秋》自孔子加笔削褒贬,为后世立法,而后《春秋》不仅为记事之书。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
〖不幸而言中〗 成语典故: 赐不幸而言中,是赐多言。 《孔子家语·辨物》
〖不壹而三〗 成语典故: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 《孔子家语·弟子行》
〖不知其子视其父〗 成语典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观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孔子家语·六本》
〖不赞一辞〗 成语典故: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不赞一词〗 成语典故: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史记·孔子世家》
〖迟迟吾行〗 成语典故: 孔子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孟子·万章下》
〖楚弓楚得〗 成语典故: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汉·刘向《说苑·至公》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孔子世家·好生》
〖出何典记〗 成语典故: 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后汉书·边韶传》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成语典故: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出疆载质〗 成语典故: 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孟子·滕文公下》
〖聪明睿智〗 成语典故: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孔子家语·三恕》
〖出类拔萃〗 成语典故: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春秋笔法〗 成语典故: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
〖成人之善〗 成语典故: 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 《孔子家语·五仪解》
〖啜菽饮水〗 成语典故: 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荀子·天论》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礼记·檀弓下》
〖存亡续绝〗 成语典故: 天生孔子不后周,不先周也,存亡续绝,俾枢纽也。 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成语典故: 道不同,不相为谋。 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
〖丹赤漆黑〗 成语典故: 丹之所藏者朱,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六本》
〖道大莫容〗 成语典故: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史记·孔子世家》
〖导德齐礼〗 成语典故: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参考资料:关于成语的问题就找齐老师!!
第2个回答  2012-04-19
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主要句子成份也是主、谓、宾、定、状、补。例如:
太行王屋(定语)二(定语)山(主语),本(状语)在(谓语)冀州定语之南、河阳之北(宾语)。
第3个回答  2012-04-19
你来一句话我给你举例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