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怎样

如题所述

香港回归20年的经济发展情况


1、跨越香港回归的浩大工程——香港新机场启用

耗资1550亿港币的香港国际机场总面积达1248公顷,在弹丸之地的香港是个奇迹;单是客运大楼就占51万平方米,相当于86个足球场,是世界最大的建筑物之一。

这一跨越香港回归的浩大工程,在经过几年运行之后,新机场迎来黄金发展时期,连续4年被评为世界最佳机场,航空货运量稳居世界首位。

2、金融保卫战:击退“金融大鳄”索罗斯

1998年“闪袭”香港金融市场是索罗斯为数不多的败仗之一。在香港遭到国际金融炒家的狙击之前,东南亚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的袭击,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索罗斯的一连串狙击,令港币遭到大量投机性的抛售,汇率受到冲击,一路下滑,香港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港币多年来首度告急,保卫香港货币稳定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战。香港特区政府动用外汇基金合法地干预香港股市,与国际炒家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殊死拼杀。

中国政府强调,将会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捍卫港币稳定。必要时,中国银行将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联手打击索罗斯的投机活动,这对香港无疑是一种强心剂。一连串的反击,使索罗斯的香港征战未能讨到任何便宜,损失惨重。

3、CEPA出世

2003年,在香港回归六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回应特区政府的提议,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稳定了香港商界对香港经济的信心,香港经济开始明显复苏。

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CEPA,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紧紧维系在一起。CEPA自签署后,香港GDP增速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都保持在高速发展的态势,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发展速度的一倍多,使得香港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拓展内地与亚洲业务的首选之地。

4、香港自由行开放

中央政府于2003年7月28日起,放宽了内地居民往来香港的签证政策,先后允许内地49个城市居民申请来港“个人游”(自由行)。作为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之一的旅游业,自由行由2002年的638万人次逐年递增,至2014年达至最高峰,有近4725万人次,占整体旅客量逾77%,增幅逾七倍,带动的行业每年可吸引30多万香港劳动人口就业。

5、“沪港通”“深港通”相继问世

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开通,开通以来,南向交易(从内地到香港)日益受到欢迎,两年间南向交易占香港主板成交量的比重由1%-2%上升至12%。

从“沪港通”到“深港通”,迈出这一步耗时七百多个日夜。在“沪港通”成功运行两周年,“深港通”也正式启动。启动“深港通”,全面实现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是中国必须寻求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强国之路。从长期来看,“沪港通”和“深港通”对吸引外国资金进入中国股市意义深远,它们的开通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里程碑。

6、获评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

在国际知名机构的评选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最自由的经济体、亚洲最具活力的城市。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在其调查评估的全球63个经济体中,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瑞士、新加坡和美国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此外,据统计,到2017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7、“债券通”获批

2017年5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联合公告称,决定同意开展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债券通”),正式启动时间将另行公告。这是继“沪港通”、“深港通”之后,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发展、推动内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多家机构纷纷表示,“债券通”的获批是一份迎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特别礼物,意义重大,而这对于国内和香港乃至全球投资者和债券市场参与者都是一条通往更大业务机会的“快车道”,且将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8、亚投行首位非主权经济体新成员

2017年6月13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香港已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新成员,成为亚投行首个吸收的非主权意义的经济体,既体现了亚投行的成员组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为后续其他非主权经济体的加入做出了成功示范。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成熟稳健和流动性充裕的金融市场、以及大量具国际经验的顶尖金融人才,这些优势可以协助亚投行筹集资金,为其不同基建项目融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3
状况肯定是比没有回归之前好了许多
经济发展迅速
而且非常繁华
第2个回答  2017-12-14
香港回归20年的经济发展情况

1、跨越香港回归的浩大工程——香港新机场启用
耗资1550亿港币的香港国际机场总面积达1248公顷,在弹丸之地的香港是个奇迹;单是客运大楼就占51万平方米,相当于86个足球场,是世界最大的建筑物之一。
这一跨越香港回归的浩大工程,在经过几年运行之后,新机场迎来黄金发展时期,连续4年被评为世界最佳机场,航空货运量稳居世界首位。
2、金融保卫战:击退“金融大鳄”索罗斯
1998年“闪袭”香港金融市场是索罗斯为数不多的败仗之一。在香港遭到国际金融炒家的狙击之前,东南亚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的袭击,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索罗斯的一连串狙击,令港币遭到大量投机性的抛售,汇率受到冲击,一路下滑,香港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港币多年来首度告急,保卫香港货币稳定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战。香港特区政府动用外汇基金合法地干预香港股市,与国际炒家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殊死拼杀。
中国政府强调,将会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捍卫港币稳定。必要时,中国银行将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联手打击索罗斯的投机活动,这对香港无疑是一种强心剂。一连串的反击,使索罗斯的香港征战未能讨到任何便宜,损失惨重。
3、CEPA出世
2003年,在香港回归六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回应特区政府的提议,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稳定了香港商界对香港经济的信心,香港经济开始明显复苏。
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CEPA,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紧紧维系在一起。CEPA自签署后,香港GDP增速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都保持在高速发展的态势,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发展速度的一倍多,使得香港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拓展内地与亚洲业务的首选之地。
4、香港自由行开放
中央政府于2003年7月28日起,放宽了内地居民往来香港的签证政策,先后允许内地49个城市居民申请来港“个人游”(自由行)。作为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之一的旅游业,自由行由2002年的638万人次逐年递增,至2014年达至最高峰,有近4725万人次,占整体旅客量逾77%,增幅逾七倍,带动的行业每年可吸引30多万香港劳动人口就业。
5、“沪港通”“深港通”相继问世
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开通,开通以来,南向交易(从内地到香港)日益受到欢迎,两年间南向交易占香港主板成交量的比重由1%-2%上升至12%。
从“沪港通”到“深港通”,迈出这一步耗时七百多个日夜。在“沪港通”成功运行两周年,“深港通”也正式启动。启动“深港通”,全面实现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是中国必须寻求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强国之路。从长期来看,“沪港通”和“深港通”对吸引外国资金进入中国股市意义深远,它们的开通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里程碑。
6、获评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
在国际知名机构的评选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最自由的经济体、亚洲最具活力的城市。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在其调查评估的全球63个经济体中,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瑞士、新加坡和美国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此外,据统计,到2017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7、“债券通”获批
2017年5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联合公告称,决定同意开展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债券通”),正式启动时间将另行公告。这是继“沪港通”、“深港通”之后,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发展、推动内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多家机构纷纷表示,“债券通”的获批是一份迎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特别礼物,意义重大,而这对于国内和香港乃至全球投资者和债券市场参与者都是一条通往更大业务机会的“快车道”,且将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8、亚投行首位非主权经济体新成员
2017年6月13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香港已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新成员,成为亚投行首个吸收的非主权意义的经济体,既体现了亚投行的成员组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为后续其他非主权经济体的加入做出了成功示范。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成熟稳健和流动性充裕的金融市场、以及大量具国际经验的顶尖金融人才,这些优势可以协助亚投行筹集资金,为其不同基建项目融资。
第3个回答  2012-05-02
你去了就知道了,状况非常好,很繁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