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的演变过程

如题所述

车在人类的进步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关于史前时代车的材料,主要有三类:实物,模型(陶制的及铜制的),图案(包括岩画)。就目前而言,世界上最早的车出现在中东地区与欧洲。

在中东的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在乌鲁克文化时期()进入文明时代。在乌鲁克文化时期的泥版上,出现了表示车的象形文字。从这些文字来看,当时的车是四轮的。

1974年,在叙利亚的耶班尔·阿鲁达(Jebel Aruda)发现了一只用白垩土做的轮子模型,直径8厘米,厚约3厘米,其年代也为乌鲁克文化时期。

轮子两面都有突出的轮毂。从整个模型来看,它应当是车轮的模型,这也是中东地区最早的车轮模型。此模型现藏叙利亚阿勒颇(Aleppo)的考古学博物馆(Archaeological Museum)。

此外在土耳其东部的阿尔斯兰特坡(Arslantepe)也出土过一只用泥土做的车轮模型,直径约7.5厘米,时代相当于乌鲁克文化时期。这个车轮模型的两侧同样有突出的轮毂。

1989年,在德国的夫林班克(Flintbek)发现的一座墓冢中,有三道车轮的印辙。从车轮的这些印痕上来推断,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为1.1米至1.2米。

这些车轮印痕的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650年~公元前3400年,属于欧洲新石器时期的漏斗颈陶文化时期(Funnel Beaker Culture)。

在波兰南部的布洛诺西(Bronocice),发现了一只高约10厘米的残破陶器,时代约为公元前3530-公元前3310年,也属于漏斗颈陶文化。这些车的式样相同,都是四轮,独辕,辕呈Y形。

当时拉车的主要是牛。在德国洛纳(Lohne)的一块史前墓石上,有两头牛正在拉车的场面。这两头牛被套在轭上,轭又与辕相连,辕的末端则是D形的车箱。

此图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千年代后期。在斯洛伐克的拉多西那(Radosina),发现了一只同一时代的水槽形陶器,宽约10厘米,残长也为10厘米左右。

此器表示两头牛在拉车。在波兰的克拉兹尼克?杰拉(Kreznica Jara),还发现了一只陶制的把手,年代在公元前4千年代后期。这只把手被做成一对上了轭的动物形状(可能是牛),它们所拉的也应是车。

从上可知,欧洲早期车的基本式样是四轮,独辕,拉车的为双畜。这种属于公元前4千年代后期的车轮模型在欧洲的匈牙利等地也有。

总之,在两河流域、中欧及东欧都发现了公元前4千年代后期的车,这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车。

车的最初发源地,大多数人认为,最早的车大概发明于上述地区内的某个地点(特别是两河流域),然后向四周传播。也有少数人认为,车是在欧洲及两河流域分别独立发明出来的。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中,在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间,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

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向东西延伸。车辙辙沟呈凹槽状,其内可见下凹而呈现出层状堆积的路土和灰土,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夏代车辙,将我国用车的历史上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

扩展资料:

马车的发展:

马的驯养最早发生在新石器时代的欧洲东部,虽然马的驯养比车的出现要早近千年,但长期以来,拉车的主要是牛而不是马。这是由于马与牛各自不同的特点所决定的。

由于早期的车比较笨重,适合用牛来拉,因为牛耐力强但速度慢。中外历史表明,牛车主要用作运输货物,马车则主要用于战争、狩猎等。

从牛车发展到马车,实际上是车性能的一次重大转变,即车从以载重为主要目的转变为以高速运行为主要目的,这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进,例如缩小车身以减轻重量、主要采用两轮车的方式以解决转弯问题等等;当然,最主要的是车轮的改进,即用辐式车轮来取代实心车轮。

辐式车轮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轮辋与轮毂是由许多根车辐连接起来的。有的轮辋是用一根木条制成的,也有的是由两根半圆形或几段半弧形的木条通过暗榫拼成的。

实心车轮是由粗厚的原木切割而成的,而辐式车轮的轮辋则是由富于韧性的小灌木经火烘烤弯曲而成的。因此,辐式车轮并不是通过对实心车轮进行一些简单的改进而发展起来的,它实际上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

由于轮辋是由木条弯曲而成的,所以从木条的纹理上来看,它具有最大的承压能力。这样,与实心车轮相比,辐式车轮不仅重量较轻,而且不易破裂,更富弹性,适于高速运行。后来,人们又在轮辋上打上金属(铜或铁)钉,或者包上金属外缘,使轮辋更加坚固耐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车(交通工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0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28
中国是最早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中国人大约在4600年前黄帝时代已经创造了车。大约4000年前当时的薛部落以造车闻名于世。《左传》说薛部落的奚仲担任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的“车正”官职。《墨子》、《荀子》和《吕氏春秋》都记述了奚仲造车。
  夏朝已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其奴隶主政权机器中,牧正主管马牛的牧养驯育与使用,车正主管战车、运输车的制造、保管和使用。可以认为,这车正和牧正,便是我国早期的主管交通的专职行政人员。

  夏朝末年,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同样打起了“恭行天之罚”的旗号,作战中使用了更多的牲畜和战车、运输车,讨灭暴虐无道的昏君夏桀,建立了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代战车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车辆制造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能够造相当精美的两轮车了。

  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又接受周公的建议,修建洛邑,开凿道路,制造车辆,发展交通。西周的车辆有了重大改革。《说文》上说,商代有三匹马拉的车,谓之骖;周人增加了一匹,谓之驷。河南浚县辛村周墓出土车12辆,马骨竟为72架,说明已有六匹马拉的车。特别是到春秋战国时期,车辆制造业有了更快的发展。

  先秦时代的车,总的说来分为“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箱小的叫“小车”,也叫轻车或戎车。驾牛、车箱大的叫“大车”。小车除贵族出行乘坐外,主要用于战争。战国时,由于车战的发达,战车的多少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车同轨”,对车辆制造的技术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始皇五次大规模巡游,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秦代人对马车似乎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至今我们还可以从秦朝留下的兵马俑中,看到当时的战车、辇车等实物,看到与真人真物几乎等高的人物与马匹形象。从1974年开始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已出土武士俑800多个,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共计9000余件。如按兵马排列形式复原,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个,驷马战车100多辆,战马1000多匹。兵马俑庞大的阵容,形象地展现出秦军的兵种编列和武器车辆等情况。1980年出土了两辆大型彩绘铜车马,其大小为真车真马的1/2。一号车为立车,即立乘之前导车。长为2.25米,高为1.52米。单辕双轭,套驾四马,即两骖两服。车舆呈长方形,车上置一圆形铜伞,伞下立一御马官俑,双手执辔[pèi沛]。舆内有铜方壶、弓、驽、镞、盾等。四匹铜马均饰金银络头。鞍具上有编号文字29处,共49字,均小篆体。二号车为安车,即坐乘之轿形车。车身全长为3.28米,高1.04米。车厢分前后两室,前室为驾驶室,内有一跽[jì计]坐的御马官俑,腰际佩剑,执辔前视。后室为乘主坐席。车厢上有椭圆形车盖。车亦单辕双轮,前驾四匹铜马。这些珍贵文物,完全模拟实物制成,是前所未有的考古发现,反映了我国2000多年前马车制造的精湛技艺。

  到了汉朝,车子有了很大发展和变化,单辕车逐渐减少,双辕车有了大发展,车的种类增多,且主要用于载人装货,而不是战场了。东汉和三国时期出现了独轮车,这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交通史上是一项重要的发明。根据历史记载,诸葛亮北伐时,蒲元创造“木牛”为军队运送粮草。许多学者认为当时的“木牛”,就是一种特殊的独轮车。

  唐宋以后,车辆的制造技术也有所进步。南北朝时出现了12头牛驾驶的大型车辆。当时还出现了磨车。磨车上装有石磨,车行磨动,行10里磨10斛。至于三轮车,在唐末五代时就已出现,但没有得到推广。到了宋朝,官僚们坐轿子的风气渐渐兴盛起来。这时高级车辆的制作和改进得不到重视,制车技术的重点也逐渐由乘人的车转到载货的车。宋朝的大车叫“太平车”,用五至七头牛拖拉。这时的独轮车前后两人把驾,旁边两人扶拐,前用驴拉,叫作“串车”。明朝将前用驴拉、后以人推的独轮车叫“双缱独轮车”。明清时期除了陆续出现许多新型车辆和异型车辆外,还出现了帆车,即在车上加帆,利用风力助车行进。到清朝时又出现了铁甲车和轿车。铁甲车有四轮,轮的直径约一尺,车厢包以铁叶,以保安全。轿车是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外形如轿,用马和骡拉挽。徐扬的《乾隆南巡图》中就画有这类轿车。

车的构成

古车作为载车部分的车厢,叫“舆”。“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轸[yǐ以], 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孔的圆木,叫毂,用以贯轴。车轮的边框,叫辋[wǎng网]。连接辋和毂的是辐。车轮的辐条有多有少,一般为30根。《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这叫辐辏[còu凑]。车轴是一根横梁,上承车舆,两端套上车轮。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头,叫軎[wèi卫]。轴头上有孔,用来纳“辖”,以防车轮脱落。辖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呈扁平长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用绳索把轴绑在上面。它的形状像个爬伏着的兔子,所以叫伏兔。也叫輹[fù复]。

车辆的构造和组成,除了上面介绍的有关载车和运转部分的构件外,还要包括驾车的构件。驾车部分的构件主要有辕、轭。辕又叫辀[zhōu舟],为一根直木或稍弯曲的木杠。辕辕的后端连着车轴,前端拴着一根弯曲的横木叫轭,又叫衡或横。辕和轭相连靠的是销子,叫,小车的叫軏[yuè月]。轭要卡在牛马的颈上。另外还有“轫”[rèn刃],它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必须先将轫木拿开,车子方能转动。所以启程又叫发轫。以后用“发轫”泛称事情的开端。古代车舆上可以有盖子,用一根木棍支撑,形似大伞。盖为车所专用,舆中可以铺席,车席叫茵,后来也泛指一般的席垫。据说古时妇人之车,往往在舆的四周加上帷。后来车盖被取消,在帷上加了顶(类似现代的车篷),叫作幔,又叫幰[xiǎn显]。此外,古代车马还常常有许多装饰性的附件,如装在衡和轭上的响铃,叫做“銮”。在西周时期,最高级的马车上要装八个銮,走起来声音很好听。古车上的许多部件制作精美,如有的铜车軎,甚至用金银丝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异常华丽。
古人乘车的方式一般是崇尚左侧。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骖乘(即陪乘者)居右,御者居中。兵车则不同,如是将帅之车,则主帅居中,便于指挥,御者在左,护卫居右;如是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直到1770年法国人尼古拉斯古诺 汽车诞生之前,马车都是人类最好的陆上交通工具。1770年法国人尼古拉斯古诺(1725--1804)将蒸汽机装在板车上,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板车,这是世界上第一辆利用机器为动力的车辆。 100多年的汽车历史里,写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第一个开车的是女人,她的名字叫贝塔·奔驰,是汽车先锋人卡尔·奔驰的妻子。她和两个儿子于1888年偷偷地把卡尔·奔驰发明的车子从德国的曼·海姆开到普福尔茨海姆城里。她的目的在于向大众公开她丈夫多年来研究的新发明。结果证明,这辆车子改变了整个汽车工业的历史。     福特的T型车可以称得上这个世界里的成功汽车,也是汽车史上第一部可以在生产线上大量装配,让人人都买得起的四轮工具。这个简单但值得信赖和经济化的车型,诞生于1908年的美国市场。到1909年就卖出了1.9万台,1920年T型车从装配线退役时,总共生产了1500.7台车。   第一个汽车上使用充气轮胎的人是法国的米其林兄弟。米其林兄弟在1894年发明了充气式轮胎,给轮胎技术带来了新的革命。在早先,车子的轮子用的不是木头便是金属。米其林在1888年脚踏车上设计了充气式轮胎。
    最早试制成功汽油汽车的是澳大利亚的德国人齐格菲·马克思。1875年他试制成功了汽油汽车,这部车现保存在维也纳博物馆。
    最早发明汽车用的充空气轮胎的苏格兰人鲁医詹·博·邓禄普,发明于1888年。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大汽车公司有: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日本的丰田、日产、三菱,英国的英格利兰,德国的大众、载姆勒-本茨、奔驰,法国的褒齐渥、雷诺,意大利的菲亚特。
    欧洲福特汽车厂制造了世界上最快最省油料的汽车,每加仑汽油可行驶3803英里。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展览会上,展出了一辆长达8.99米的轿车。据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轿车。车内除了有一切的设备外,还安装了电话、彩电、一套八只扬声器的立体系统、并备有冰箱、餐柜、录音机、摄影机和保险箱,适用于外出作长途旅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