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本研修中,有效的集体备课应具有怎样的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4-26
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的有效形式
--------------------------------------------------------------------------------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因此新课改将集体备课作为校本研修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呢?

1集体备课的意义

1.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么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时等。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1.2 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能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的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3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定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五一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仅从以上备课的意义上看,单凭教师俱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备课组的力量,群体的智慧才能完成。

2集体备课的程序

集体备课,就是教师合作备课,它的好处人人皆知。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有合作精神,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七在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

现在流行的集体备课模式,无非是如下三步:

第一步,分配任务(每人一学期都有两到五个不等数量的课时主备任务——主备教师),个人进行准备(按一定要求写教案);

第二步,集体交流个人备课,大家进行;

第三步,学校或个人把修改的教案打印下发到每个相关教师手中,要求其他教师修改使用,使用后要写出教学反思。这样的要求如果做到实处的话,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和目的。

这样的一次集体备课,与其说是集体备课,倒不如说是一次主备教师的教案共享!

其实,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理解教材、探索教法,拓展教学思路,以期通过集体备课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同时提高参与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但是真正的教学高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怎样做才能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呢,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思考:

2.1了解备课目的,认识集体备课的作用

许多教师把备课当成写教案、找教案、抄教案,自然也就把集体备课当成是集体修改教案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非常简单,信息时代的特点,网络上不断涌现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有的甚至是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教案精选,教师只需点几下鼠标,输入教案两个字,就可以轻松获得所需教案。这些教案从理论上来说都称得上不优秀的教学设计。但从写教案来讲,我们的教师再怎么努力也写不出来的,这又为何不去采用,何苦要再去动脑,吃力不讨好呢?——教师不是不愿意备课,而是觉得没有必要。显然,教师把集体备课的内容窄化为推荐或照搬名家的现成教案。当然,专家们的作品值得学习,其它途径得到的资料也可借鉴,这是新课标一再倡导的资源共享理念,也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照搬照用别人的教案。这种思想的存在说明教师对备课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自然对集体备课的作用也就模糊不清了。

教师能否上好课,关键在于上课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即是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因为课堂教学丰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其表现有:1: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如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根据信息提供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的要求:(1)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是怎么想的?(2)我发现……,等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允许有不同问题产生。也允许有不同的发现,只要达乐于表达的总要求就行;2对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3。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师教学留有余地。4。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如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中的综合应用和实践活动等,为教师开发教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把孩子们带到商场、室外,让他们在真实的情景中边实践边学习,大大在家了教材内容,同时开放的教学方法,也将大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5。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得分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内容。

上述这些不确定因素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它需要资源共享,进行“同伴互助”才有解决的可能。

2.2确定备课内容,进行备课集组合

备课内容的全盘的计划,备课集体随内容给合。备课内容为备学生,相应的集体就为以班为单位的任课教师;备课内容为备知识,相应的集体就为同科教师;备课内容为系统知识,备课集体就为相关年级教师;备课内容为单元知识,备课集体就为同年级同学科知识。

1)备学生时,其目的有: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为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学科成绩变化,为后进学生的转化等。在集体备课时,一定要针对目的,研究形成问题的深层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集体决议。如习惯的培养费,先研究我们学生的习惯怎样?那些习惯不好的,是由什么原因形成的,怎么改?对策是分工负责(每个教师分管几个习惯的养成监督)或是重点分工(每人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等。形成决议就是确定今后一段时间具体怎么做,做到怎样的程度,措施是什么?等等;关于学生变化,先交流哪几个学生发生了怎样明显的变(不做作业、上课走神、成绩下滑等等),再分析变化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调查、家访、谈心、补课等),最后形成决议;关于后进生的转化,先要确定后进生都是谁,怎么个后进(学科知识水平如何),后进的原因(智力原因造成、兴趣原因造成、家庭原因造成、其他个别原因造成)?寻找对策(对症下药),开成决议,针对某个学生确定教师要约法三章(如,对学习某科没兴趣的学生,一定要单独要求,培养自信心,相关教师多给予关注、给予温暖等等)。

2)备系统知识时,其目的有了解新课标对整体知识的要求,了解整体知识的年级要求,了解整体知识的教材分布、相关表述及能力要求。形成决议,相关年级要做到哪些工作(知识要掌握哪些、能力培养到什么程度)?

3)单元备课时,其目的和决议的内容有:

①教学目的和要求。②教学内容分析。③教学重点难点:指出本单元或章节的重点难点,并备出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④学情分析。⑤注意事项。⑥教学方法建议。⑦课时分配。⑧单元或章节过关测试题等。

内容要具体、简便易行,有针对性、可操作,灵活有效、留有教师的余地自由发挥的空间。

2.3集体备课时要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合作意识。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时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围。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备课组教师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在进行专项复习时,要根据各们教师的长处,务课组长指定专人负责,准备阅读、改错和书面表达等练习材料。

(2)整体意识。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有整体意识。例如,第一次集体备课时要纵览全局,制定整个学期或整个常年的教学计划;同时,还要注意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3)超前意识。教师超前集体备课,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制定好整体教学计划后,集体备课时最好能提高准备一、两个单元的课。

(4)反思意识。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众多在教学上获得成功的都是十分重视写教学后记。有位学者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将教学方案付诸课堂实践,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判性反思和分析,研究并总结出最基本的教学原始资料,可为积累教学经验奠定基础。

3集体备课需要注意的几点

3.1教师接到授课任务,首先要钻研本门学科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论据,也是教师具体地制定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依据。教学大纲学仅规定每门学科的总目的,总要求,也规定了课题各单元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具体的内容。因此,教师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智力发展等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数。

3.2教师要熟练和钻研本门学科的教材,教师要在钻研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所教的学科教材全部熟读一遍,因为科学知识都是有连贯性,系统性的,教材和教科书的编排也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如果教师不知道后面讲授的内容,就很难确定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的问题,也很难把每节课讲深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经过认真钻研教材,就可以逐步掌握教材。教师要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三个小的阶段,即“懂”“透”“化”,“懂”就是逐字逐句弄清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透”就是深刻理解熟练掌握教材,并能运用自如,对上课充满信心;“化”就是把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达到精通的程度。

3.3教师备课一定要有“备学生”。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备课中必须进行了解学生的工作,这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兴趣,需要,思想状况,智力发展水平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以便对教学中以及学生学习中可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个大致的估计,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工作。

3.4教师备课还要考虑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因素,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

提供最优化的设计:通用性教案汇的是一些较优秀的、较具普遍性的教学设计,要吧做为教师实施教学的“底线”,为实现教学最优化提供前提保证。

3.5留有自主改进的余地。通用性教案不再像剧本一样设计得“事无巨细”,在通用性教案之外的“自留地”里,任科教师可以结合班情进行个性化改进。这就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增加了余地。

教案在动态之中生成:与以往教学前一气呵成的教案不同,新式教案不再是课前一锤定音,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教学前不断改进,教学后日臻完善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对于任科教师而言,则是一个真实的“设计——实践——反思——完善”的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3.6教师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解放了绝大多数任科教师(尤其是兼任学科杂、任教级部多的任科教师)的手脚——他们不用再把设计撰写教案视为身心的负担,不用再时间和精力过多的花费在教案的机械性摘抄上;个性化的“自留地”可以引导任科教师将时间和精力转移投放到教材与学情的把握、教案的个性化改进以及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来——这才昌一条务实高效的专业化成长的快车道。

3.7确立备课制度,形成集体备课的习惯。为了集体备课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是必需的:①成立集体备课小组,领导小组由领导与骨干教师组成,小组成员根明确的分工。相关备课,学期初由相关负责人根据需要制定好计划提高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做好配当。②集体备课时,要做好记录,特别是形成的决议,要人手一份,学校要存档一分(对参与教师进行考核,对另一轮备课给以参照)③个人备课,对集体备课形成的决议每个教师要有个性的进行落实,要写出落实计划——课时教案,课时教案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本班的实际,创造性地执行决议,力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3.8集体备课与校本研究相结合。集体备课可以作为一种教研的有效形式,备课的内容就是研究课题;备课的准备就是学习研究;集体交流就讨论研究;决议就是研究方案;课堂教学就是实践;反思就是结题。让教案成为教师成长的载体,教案形式的改革可以产生“牵一发而活全局”的实效。

“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开成研讨氛围,发挥“团队效应”的优势。“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