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曹操 作文

如题所述

  第1篇: 我眼中的曹操
  前几天,我打开电视,那京剧里白脸曹操的形象跃然我眼前,他放声高歌:“世人笑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随后又是一声声滑腔润调的奸笑。此时,我不禁揪然不快。
  白脸曹操的扮相源自《三国演义》把曹操塑造成一位破坏正统,违反纲纪的乱世奸雄。但是非功过,自有后来人评说。依我看来,曹操,英雄也。
  他,知人善任。
  建安二十年,曹操派张辽、乐进、李典带七千人守合肥,并送一木匣,上面写“贼来乃发。”不久,孙权率十万大军来攻合肥。张辽拆开木匣一看,里面锦囊上写道:“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遂按此计,选精兵八百,奋勇出击,直捣孙权指挥旗下,孙权大惊,急退,又被张辽追击,大败而去。守合肥之战,孤立无援,十分艰险。让勇猛的张、李二将军奋兵突击,然后凭乐进的刚毅固守。这样的安排真是绝妙之极!
  他,求贤若渴。
  文有能臣,武有良将,是他收拾这个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和建立强魏的重要保证。
  一日,许攸投奔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但一听旧友来投,连忙起床,不穿鞋袜,跑出来迎接,远远地看见了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首先拜于地。许攸一见,感慨万千。这就是一段历史佳话——裸足迎才。
  他,有勇有谋。
  曹操说过:“欲攻敌,必先谋。”曹操夜带七星宝刀行刺董卓,但行刺失败。他随机应变,骗董卓道:“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骗过董卓后,连夜逃出城外,飞奔谯郡。
  他,雄才大略。
  曹操以道、义、治、度、谋、备、仁、明、文、武十胜于天下,才有了斩黄巾、讨董卓、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诛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琮、克马超、战孙权、收张鲁等杰出功绩。
  他,宽容大度。
  曹洪认为张颌因荡山失守,应论罪,但曹操并没有责罚,并说:“非颌之罪,胜负乃兵家常事耳。”这足以看出曹操是个宽容大度之人。
  他,善护众生。
  有一年,曹操视察和了解并州地区黎民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们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已经非常严重地危害和影响了百姓们的身体健康。于是,曹操严令废除“寒食节”。
  他,才华横溢。
  公元207年仲秋八月,曹操亲率威武之师东进,途中风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灵秀岿巍,曹操勒缰援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歌以咏志,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观沧海》。
  曹操,一代英雄。这正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予曹操的评价“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他的是非功过将静静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留待后来人继续评说。

  第2篇:我眼中的曹操

  没有诸葛亮正襟危坐,羽扇纶巾的风流倜傥,没有关云长横刀立马,美鬤飘扬的雄壮英姿,没有孙仲谋弯弓射虎,驭驹提箭的豪情万丈。曹操,在《三国演义》的斜晖阡陌中,只是一棵背阳的古松。但在我的眼中,他却在苍劲中袒露着一颗琥珀般坚强且伤痕累累,老而弥坚的心。
  我认为曹操是智慧的。聪明不是智慧,而仅仅是智慧的构成体系之一。真正的智慧是一种凌越本能的超拔能力:对人心的洞察力,对自我的约束力,对权力的掌控力,对贤才的包容力,对价值的认知力:
  官渡之战始时,曹操是处于劣势的,而转折点便是袁绍军的粮草辎重基地——乌巢被曹操突袭,致使袁军粮草不济而溃败。也许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是许攸给曹操传递的这番消息,他和曹操的这次有趣会晤才是决定性的。我初读此处时还年幼,常常忍俊不禁。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细细想来,曹操的做法是有道理的。曹操起身迎接许攸时,连鞋都没有脱。那是多么的真诚呀!有人质疑曹操的动机是故意给许攸看,其实我也认为诚如是,但这又有什么要紧的呢?这不仅体现出了曹操并不是一个以私人感情为主的傻瓜(对于君主来说,以私人感情为主就是傻瓜),而且为自己以后招揽贤才打出了一张优秀的名片(对于真正的贤才来说,他们知道曹操的用意)。一个人有作秀的动机,看得到作秀之后的累累硕果而不去作秀,那才是真正的懦夫!换言之:一个人有做一件世俗公认的坏事的动机,也看得到做这件事之后的世俗公认的有意义累累硕果而不去做这件事,那才是真正的懦夫!曹操做了,做成功了!或许,这就是酿成人们看待曹操性格很复杂的原因吧。再说这二人之间的对话,首先曹操知道许攸的身份,他才会百般搪塞,这完全是正确的做法。设想:如果罗贯中把许攸设置去曹营的目的改为去侦察曹营的粮草情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为曹操的守口如瓶,不以私人感情为主的做法而庆幸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小说里的陈述铺展而左右了人物的性格。这段对话中,我认为,曹操显示出了最基本的君主才能——俗语云“厚脸皮”。我们可以拿曹操和刘备比较一下,二人皆为雄主,各称霸一方,是不是这种才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对许攸的狂傲十分厌恶,但很显然,他绝对不会亲自动手破坏自己的形象,故暗示许褚杀之。这也看出曹操的基本政治手段的运用之深之多。当然,曹操杀许攸更重要的原因是许攸过于狂傲,以至于凌驾到自己的绝对权威之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宽厚仁慈,更要有驾驭人才的能力与唯我独尊的气概——这是君王独有的尊严!所以,曹操间接的杀许攸,杀祢衡,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嫉贤妒能,而是“君王有所为”中的必然选择。
  曹操是智慧的,但如果有这么完美的话,那曹操在我眼中只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某某家”了!我眼中的曹操是不凡人在的凡人,凡人中的不凡人。——这是我最崇敬曹操的原因。咱先不拿历史的真实情况来说,就算是尊刘抑曹的《三国演义》中的那句诟病曹操自私自利奸猾狡诈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我眼中也颇值得玩味。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内心是否闪过类似与此话的想法?我大言不惭:只要有思想的人,凡人还是不凡人,都会!只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轻重缓急不同罢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嘛!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民不聊生,诸侯们哪个不是不择手段扩充地盘,哪个不是自吹自擂向脸上贴金,哪个不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与其为伪君子,不如当真小人!说此言,虽蒙受舆论谴责,却可招引真正的贤士;说此言,虽被伪君子口诛笔伐,却可叫真小人问心无愧!很多时候,政治手段的成功也是以牺牲道德为代价的。这是不凡人中的凡人。
  曹操经常都是强势的,但也失败过——任何人都有失败,连《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不例外:赤壁一役,折戟沉沙;汉中争夺,溃败斜谷……但曹操懂得克制,懂得坚持,懂得将优秀品质去打压左右理智的欲望,懂得何时何地去发泄这些欲望……这是凡人中的不凡人。
  以上所述,是我眼中的曹操在展现他军事家,政治家的素质,是抽丝剥茧的微观;从大处看,曹操不会被历史遗忘不在于他的个人素质,而是在于他对江山社稷,芸芸众生的不朽贡献——使北方人民得到了长久的安定生活(这是历史无法磨灭的功绩,是横槊赋诗,慷慨高吟的底气)!
  还记的吗?还记得沧海吗?还记得沧海的波澜吗?还记得沧海的波澜在放歌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的,我记得。有一颗星星,横亘在宇宙里,若隐若现,隐时天宇凛冽,惨白凄清;现时熠熠生辉,光芒万丈。
  那就是我眼中的曹操,其实他一直在历史不同的角度中发光哩!他在等待我们拭净双眸,观看他吞吐河岳日星,接纳光风霁月的豪迈情怀。那仿佛是他的心脏,砰砰的跳动着,好像深情且不羁的呐喊:“我一直都在……都在……都在……在……在……在……!!!”
 

  第3篇:我眼中的曹操 600字

  历史是凝固的人类文明,读懂了历史,我们能感受到先民的执着与性格;我们也能感受到古人的理想和追求。
  怀着这样的想法,我渐渐想去了解那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曹操,于是我看了《三国演义》
  在没读他的传记之前,我曾认为他是一个阴险毒辣、奸诈刁蛮的匹夫。因为曾听讲曹操头痛,请华佗为他看病,华佗说要把头颅剖开才能把病治好。生性多疑的曹操见华佗要剖开他的头颅,以为华佗要杀他,就把华佗关进大牢,不久华佗就死了。从此我对曹操就形成了不喜欢的印象。通过学习历史,可我始终不相信,一个诡计多端的人怎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愈发激起了我对曹操一生的进一步了解。通过看《三国演义》,我对曹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之所以,人们对曹操印象都不太好,可能是作者罗贯中把他当反面人物来写的缘由吧!
  我眼中的曹操,他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不然,何来势力最强,兵力最足的魏国?何来三四万人大败十万袁军的官渡之战?何来赤脚迎许攸的故事?又何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诸侯发号施令的计策?曹操身经百战,无数英雄好汉败在他手下,他困袁绍,擒吕布,刺董卓,无数战绩,数不胜数。
  我眼中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建安诗人。曾看沧水豪迈写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曾在晚年矢志不渝地写下他的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豪迈诗篇。
  这就是我眼中的曹操。他,有恶性,也有博大胸襟,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以上三篇均搜自网络,供参考。在百度上要作文,很少能要到自己写的,除非有现成的答案。建议将以上三篇进行组合。请采纳,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追问

请问你是在网上查的吗?

追答

  以上三篇均搜自网络,供参考。在百度上要作文,很少能要到自己写的,除非有现成的答案。建议将以上三篇进行组合。请采纳,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

追问

那你帮我整理一下好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26
曹操之客观评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曹操是谈三国的时候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

在大家的眼中,十有八九都会认为他是奸雄,狡猾奸诈,谋朝篡位,而最令人发指的是他那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实这基本上只是曹操的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是褒刘贬曹的,夸大了刘备及其众将领的人物形象,作为反面衬托的曹操自然而然就成了奸猾之辈。民间的艺术表演又基本取材于《演义》,于是这些人物也就在老百姓的心中以《演义》的形象根深蒂固下来。
在了解上述两种人物形象之外,其实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下另一种史实的形象,即历史形象。

刚才那句话句话是曹操在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说的。首先,杀,确实是杀了,但是是误杀,在《三国志》、《三国演义》里面都有记载,所以应该是史实。其次,但两个版本中曹操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不一样的,《演义》中描述的是理直气壮,杀了就是杀了,这是无可救药的奸;但在《三国志》中曹操是叹息着说的,木已成舟,已无法挽回,只能自我安慰,因为他是将,他需要服众,就必须为自己找个合理的理由,何况还得考虑当时的时势...同时,这里也表现出了曹操的坦诚,他是真小人,想象世界上还有多少伪君子...

上述解释并不能完全掩盖曹操奸诈的一面,我也并不想反驳这一点,他是奸雄,我同意。但从客观上来说,曹操并不仅仅是奸雄,而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

曹操有奸诈凶狠的一面,杀许攸,斩边让...可见一斑;但他又有真诚豁达的一面,放魏种,释陈琳...也很能说明问题。

曹操有时是阎王脾气,有时又表现得儿女情长。他的临终遗嘱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他一生好事坏事都干了不少,影响时势甚至历史的事业不少,却都一笔带过,尽是唠唠叨叨了一堆的家务事,分香卖履不说,还记挂着前妻丁夫人,怕无颜去见长子曹昂。苏东坡说:“奸伪一生,死见真性。”。其实是体现了曹操的大气,正所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不再多说,总而言之,从曹操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脸,既矛盾,又统一,可以说是:
既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
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
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既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大家风范,小人嘴脸
英雄气概,儿女情怀
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第2个回答  2016-03-26
  历史是凝固的人类文明,读懂了历史,我们能感受到先民的执着与性格;我们也能感受到古人的理想和追求。

  怀着这样的想法,我渐渐想去了解那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曹操,于是我看了《三国演义》

  在没读他的传记之前,我曾认为他是一个阴险毒辣、奸诈刁蛮的匹夫。因为曾听讲曹操头痛,请华佗为他看病,华佗说要把头颅剖开才能把病治好。生性多疑的曹操见华佗要剖开他的头颅,以为华佗要杀他,就把华佗关进大牢,不久华佗就死了。从此我对曹操就形成了不喜欢的印象。通过学习历史,可我始终不相信,一个诡计多端的人怎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愈发激起了我对曹操一生的进一步了解。通过看《三国演义》,我对曹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之所以,人们对曹操印象都不太好,可能是作者罗贯中把他当反面人物来写的缘由吧!

  我眼中的曹操,他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不然,何来势力最强,兵力最足的魏国?何来三四万人大败十万袁军的官渡之战?何来赤脚迎许攸的故事?又何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诸侯发号施令的计策?曹操身经百战,无数英雄好汉败在他手下,他困袁绍,擒吕布,刺董卓,无数战绩,数不胜数。

  我眼中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建安诗人。曾看沧水豪迈写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曾在晚年矢志不渝地写下他的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豪迈诗篇。

  这就是我眼中的曹操。他,有恶性,也有博大胸襟,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追问

是网上的吗?

第3个回答  2016-03-26
每当有人讲曹操是奸雄时,我心里想的是一定要为曹操平凡。许多人对于曹操的评价来源于罗贯中对曹操的看法,这其中便带有了很深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
在我看来曹操更像是生活中真实的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虽说理有点偏,但事实在那个动荡的年份里,若想生存却也得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就需要特殊的手段去对待。众人评价曹操说不仁不义,因为杀了伯奢一家。何为之仁,何谓之义?当仁与义能够为政治家,统治者所用去教化,管理人民时。那“仁”与“义”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论。倘若当时不东伯奢,那必定会引来后患无穷,或许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曹操。为了生存这也是无奈之举。这样的惨剧,若怪也只能怪伯奢认人不清,引狼入室,才落得那样的结局。
曹操是个有胆识有谋略的人。众人都在哭,在悲自己无能时,曹操自信满满的领命前去刺董卓,刺杀的过程也可谓一波三折,当董卓发现曹操意图杀他,质问时,曹操却并没有慌张。能够应答如流。可见人的心理素质也极好。在那要要命的半个小时里,曹操必须想出对策赶快的逃离相府。此时的曹操善于观察并发现对他有利的条件,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向吕布借马飞驰而去。可见他随机应变的能力极强。
曹操还是个能言会道的语言大师。只用一席话便将县令忽悠的跟他弃官而逃。话都会说,关键是需要怎么说怎样说,才能把情况向着自己有利的方向去发展。当同在客店门投宿是,曹操先睡。此人对于儒家讲的那套“仁义”,根本就不在乎。他所遵守的信则就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无利的就不做。可见此人极会生存,精通生存之道。
不同的角度见不同的曹操,我今日所见到的曹操更是一个不弄虚作假装仁义为自己而活的一个人。追问

是网上的吗

相似回答